APP下载

艺术根植沃土 对联烛照人生
——“联卷河东”系列报道之五

2011-11-20傅海青

对联 2011年5期
关键词:诗联李茂连江

●本刊记者 傅海青

对联虽然只有短短两行文字,却不仅能以千变万化的艺术魅力,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还能通过这一艺术的感染力和辐射力,在不经意间改变人的命运。记者在山西省闻喜县采访时发现:由于楹联组织的推广普及,把对联艺术深深地根植于每个村落,有不少原本默默无闻的庄稼汉,现已成为名动一方甚至是全国闻名的大名人,并由此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王连江——韶山冲请来的大贵宾

后宫乡阳庄村73岁的王连江老人,多年来一直喜爱对联艺术,但这种喜爱,就像他在自家院落栽树一样,虽然年年都开花结果,却始终是自种自赏。没想到,一副长联,却使他有幸成为毛主席家乡特意邀请的贵客,从而名扬湘潭大地。

2006年,在毛泽东主席逝世20周年之际,湖南湘潭诗词楹联学会举办了一次全国征联活动。王连江17岁从河北逃难到山西,亲历了新旧社会的巨大变迁,对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得知征联消息,老人寝食难安,在20天的时间里,他将毛泽东主席的丰功伟绩,全国百姓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全部倾注笔端,创作出一副长达500字的毛泽东主席嵌名联。随后,他又请诗联分会组织会员,对这副联进行了专题研讨和修改。

征联结束,王连江的长联荣获优秀奖。更令他激动的是,2007年12月20日,湖南湘潭电视台有两位记者专程来到闻喜,要对他进行采访。记者在王连江家实地拍摄了两天,采访结束,又邀请撰联人王连江、书写人张岚带着装裱的作品,一同前往韶山,参加毛主席诞辰114周年公祭活动。

到了湖南韶山,他们一下车,就受到韶山市长和宣传部长的亲切接见。当晚,韶山市四大班子领导又专门设宴,招待这两位远方请来的贵宾,并赠给他们各自一枚毛主席的金质纪念章。第二天,他们来到心中的圣地——韶山冲,总支书记、十七大代表、毛泽东的堂孙毛时雨,陪着他们参观了毛主席故居,随后将这副长联悬挂在毛主席纪念馆。记者在闻喜采访所录制的20分钟专题片《夙愿》,也在湖南电视台和湘潭电视台播出。

韶山之行,令王连江感慨万千,也更添加了他普及对联、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2008年3月,王连江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河北定兴县姚村乡探亲。小住几天,他发现故乡虽然经济建设变化很大,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却还像数十年前一样,赌博之风盛行,不少群众都迷信“万能神”。想到闻喜诗联学会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扭转社会不良风气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他找来儿时好友、原县委书记李晓堂和几位乡领导商量,建议姚村乡也成立一个诗联书画学会。得到大家赞同,王连江照搬闻喜县的做法,与几位骨干分头走村串户,寻找诗联爱好者。他们跑了周边两个县、4个乡镇、14个村庄,发展会员41人,于2008年7月8日,挂牌成立了姚村乡诗联书画学会。

诗联书画学会的成立,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村民苗士祥原来日夜沉溺于麻将桌上,输了不少钱,弄得经济紧张,家庭不睦。入会后学写诗联,家庭关系也渐渐和谐。刘学英患糖尿病18年,闷在家里十分苦恼,加入学会后精神大振,两年写了百余首(副)诗词对联。姚村诗联文化现象引起县里重视,县委号召其它乡镇也成立诗联学会,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王连江在古稀之年,还成为最受故乡欢迎的文化名人。

李茂澶——深山里“挖”出个大秀才

礼元镇东古赵村84岁的李茂澶老人,自5岁起就在山东老家读私塾、习经典,将《三百千千》《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至19岁出学,已熟谙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青年贤者。22岁那年因为战乱,他从山东逃难到山西闻喜县,此后一直以磨豆腐为生。

东古赵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村里文化人不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大扫盲,满腹经纶的李茂澶,因为对“反右”心存余悸,便假装文盲,跟着村里的识字班一起读拼音、学写字。所以,多年来,村里人都以为他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

2001年3月,李茂澶在院里捡起半张破报纸,拍了拍灰尘,发现闻喜县诗联学会刊登的一则征联启事,出句是:

唯积善读书最乐;

他随口吟出:

独施仁为政可嘉。

他将对句寄到学会,竟然获奖。但发奖时,学会怎么也找不到李茂澶这个人,询问了四个乡镇,才知道他家住东古赵村。时任东镇诗联分会会长的赵景福求贤若渴,骑着自行车前去拜访。从东镇到东古赵村25里路,有70%是山路,赵会长只好推着自行车艰难爬行,好不容易找到村里,李茂澶却到临汾看望儿子去了。过了七八天,赵会长和礼元片诗联负责人孙先文一同前往,李茂澶又出门在外,孙先文开玩笑说:“看来我们要三顾茅庐了。”

得知赵会长两次登门之事,李茂澶深感歉疚,便与赵会长约好了见面时间。那天,赵景福第三次推着自行车爬上“磨盘山”。两位老人促膝而谈,相见恨晚。赵会长感慨他才华埋没,邀请他加入诗联分会。李茂澶面露难色,原来,他不会骑自行车,每次到东镇,都得步行。但听了赵会长介绍的分会情况和发展前景,老人深受感动。从此,每当诗联学会有活动,他不仅积极参加,还凭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格律修养,为会员们授课,成为大家的指导老师。在鹳雀楼、太平洋保险等全国性征联大赛中,他也多次获奖,再一次焕发出艺术的青春。

曾连生——庄稼汉变成了剧作家

在闻喜县诗联学会,被称为“剧作家”的曾连生是个传奇式人物,也可以说是个另类、怪才。

曾连生从6岁时起就琢磨写小说,为此经常逃学,最后放弃学业。走向社会后,他以种地、卖石灰为生。每天看着黄土地、白石灰,他的思维,却不时神游于五彩缤纷的幻想世界,并以手中笔,进行着不知疲倦的浪漫创作。

2010年10月1日,在全国人民欢度国庆的大喜日子,曾连生经多年努力,终获一喜,他创作的系列剧之《生命之花》(美梦国),被北京一家影视公司买走。《生命之花》写的是大唐文人李千、吴战、张舟,在游历美梦国、不孝国、真诚国、贪官国等24个国家中的荒诞遭遇。剧作想象奇特、文笔飞扬、诙谐幽默,让人在捧腹之余感悟人生,去寻找并享受生活的快乐。

凭着荒诞离奇的想象,曾连生创作出这个剧本,但开始竟不知怎样投稿。一家电脑学校的老师感动于他的执着,帮他贴到了《中国剧作网》上。曾连生在百度上搜索导演,先后搜出一百多个,结果大多是假的。最后搜出一个真导演,导演将他的作品推荐给影视公司,这个庄稼汉便也真成了个剧作家。

随着剧本的拍摄、制作,曾连生跻身影视圈,认识了京城一批名编名导,熟悉了电影电视的拍摄格式。随后,他又创作了电影剧本《泥菩萨》,也被纳入拍摄。眼下,他正在写搞笑电视连续剧《老财迷出卖乖乖女》。他欣慰地告诉记者:“这回,可是剧组在等我的剧本呢。”问他创作的思路和经历,他使个鬼脸:“我在街上闲转悠,转悠着灵感就来了。”创作之余,曾连生仍还种地、服务村里的红白喜事。“得给家里挣点钱,不然老婆要骂呢。”曾连生调皮一笑,黝黑的脸上充满聪慧,也写满艰辛。

何沁学——农民工考取了公务员

自古河东出奇才,近年来在全国各种征联大赛中屡屡获奖的何沁学,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以农民工的身份考取了公务员,而且还担任着市、县、镇三级楹联学会的副会长。

记者在闻喜县诗联学会采访那天,恰逢何沁学正为学会会员解析上个月的擂台赛。面对台下50多位叔叔、爷爷辈的会员,42岁的何沁学比照“诗坛联苑同携手”这一出句,对会员交回的“老将新才共弄潮”、“雅士群贤共畅怀”等70多个对句,逐一点评,并总结出“从遣词造句中知精到,从词性平仄中看工稳,从立意构思中晓品位,从文脉贯穿中明胸襟”的应对之道。强调只有写心中之美,表意中之善,求精神之真,才能创作出随意即取、高于自然的优秀作品。会员们认真地听,不时做着笔记。

何沁学原来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仅读完初中就辍了学。但他酷爱读书,家里的两大箱子藏书,是他从小不离不弃的老师。自记事起,他便经常一手拿咸菜馒头,一手捧书,一边给灶下添柴,一边读书。小学还没毕业,就把四大名著、《岳飞传》、《杨家将》完整地读了一遍。初中毕业后,他先是随父亲在家务农,结婚后,又在镇上开了一家商店,准备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未曾想,这段时间家中的不幸接踵而至,先是疼爱他的祖母告别人世;接着,父亲又身患恶疾,抱憾辞世。五叔为求生计,常年奔波于外,没想到却惨遭车祸,英年早逝。不到三年,三位至亲相继而去,使何沁学深受打击,从此,他将商店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闭门读书,一读就是八年。

2000年7月,爱惜沁学才华的纽文平老师和村里几个文化人,一起找何沁学,邀他参加东镇诗联分会的成立大会。何沁学开始接触社会,结识朋友,有了新的生活。九月份的一天,赵会长拿来一则新绛县的征联启示,约他应征,主题是反腐倡廉。沁学经细细推敲,创作了几副作品寄了过去。过了两个月,赵会长送来一本由新绛县诗联学会主编的《联友》,沁学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张精致的入围证书,原来他的两副对联作品和一首诗入了围。沁学捧着这本诗联集萃足足看了三个小时。接着是闻喜县诗联学会举办的《荧屏杯》诗联征集大赛,他的联作又被评为一等奖。那天他一夜难眠,想起这些年的闭门苦读,他感觉好像到了开始收获的季节。

果然,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不仅在全国征联大赛中先后获奖69次,还被运城市人民政府授予“弘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被闻喜县委、县政府授予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特殊贡献奖”;当选全县“文化创新人物”、闻喜县第十二届政协委员。2008年,在运城市委组织部组织的从农村干部中录用公务员统考中,何沁学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在全县村干部当中和文化界引起很大反响。而每每提及此事,何沁学都认为是诗联学会给了他起飞的平台,对联艺术给了他起飞的双翼,因此他十分感恩诗联学会。

其实,受益于对联艺术的又岂止以上四人。在闻喜县诗联学会,仅东镇分会的132名会员,其艺术生涯就能书写一部人物系列传奇!像胃切除三分之二的王万锁老汉,自迷上诗联以后,忘记病痛,自编自演,用方言土语说百姓身边的事,如今已成演艺界的名角,被誉为“干板王”。忙的时候,他的演出场次密集得都排不过来。成天与锯斧相伴的老木匠宋占魁,竟满口之乎者也,在杏花村汾酒征联中,以“汾酒香乎?千年骚客呕心写;杏花美也,四海馋人众口亲”的精美联句,令评委啧啧称奇。记者常听局外人羡慕地说:搞对联的越老越吃香,永远没有退休的时候。确实,爱上对联,便永远年轻!

猜你喜欢

诗联李茂连江
赏梅时节品咏梅诗联
风雨桥送别
明德砺行 臻于至善——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简介之二
箬叶飘香
溽暑大梨树挥毫
《勇者胜》饰 宋毅
向海而生,因海而富
连江,人生得意须尽鲜
第十九届海交会连江旅游招商成果显著
对联“赶集”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