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场行

2011-11-20□蒋

作品 2011年5期
关键词:救生衣木船快艇

□蒋 浩

1

匆匆带了地图,像面海的小窗——

乌场——我也急于向你泥块般抛掷我自己。

车过小桥时,透过椰林,我还

真看到了窗,里面坐满了读书人;

中式门额悬了块黑底白字的木匾:

“基督教北坡堂”。今天是礼拜?

汽车也在一处逼仄的石砌小街休停了。

小村就这么一条街,两边各式店铺,

统一吹的是海风。本地人皮肤像眼睛,

看陌生人时,脸也黑得明亮,

迸出的古奥方言却幽深难懂。

他们牧猪如养鱼,无圈无栏满街游,

碰到船头般粗笨的车头也不避闪。

我喝乳白椰汁,住在里外的码头,

楼下是冰库,夜里随时的捣冰声

比附近淘钛船的柴油机更粗野。

……我边醒边睡。

2

凌晨四点,有人叫。我换好救生衣,

跳下一艘快艇。船上是父子俩:

数小时前见过年轻的,烟头闪亮,

他负责驾船,夜色却吞噬着中年人的

尖下巴。远处有一排密集的灯光,

是捕鱼船。鱼儿像飞蛾喜欢游进

灯光下张开的黑网。我们驶向东侧

黑糊糊的甘蔗岛,溅起的浪花也

黑糊糊的。岛边木船顶部钢架撑着

几排钢盆灯罩已熄灭。渔民正在

甲板上用保温冰桶分装鱿鱼、红鱼、

黄纹鱼、灯光鱼等。快艇靠近它,

中年人爬上去论价,用小本笔记,

递下塑料袋的鱿鱼倒进竹筐里。

很快,我们又驶向另外的灯光船。

海上还很黑,东边微红,有云团。

“看过日出吗?”“看过月出和日落。”

今天也许我幸运?“出过海吗?”

“出过,在东胶。”“大海真是好东西。”

“哎,太难了,不懂本地话呀。”

海上已有渔船慢慢驶回。

我们上船,称鱼,记账,入筐。

一个多小时后,海面亮起来,视线

能分开水和天。我记得《创世纪》

描述过:

“神就造出空气,

将空气以下的水、

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空气为天。”

天露出鱼肚时,渔船熄了灯在回航。

我们的快艇像一只迎接主人的小狗,

奔向他们的衣角。六点半,天已大亮,

但黑黑海岬挡住了日出,光线从捂住

海面的巨掌缝里渗透出来:红,嫩红。

3

下午两点,朋友来了。

我领他到旁边的春年湾看海。

——水真蓝,真干净,

能看清波浪尾巴下的细沙。

还有昨天的海鸥,在空中吐出小鱼,

又俯冲下来用红嘴接住。

但我没见到昨天拉网的渔民:

二十多人分成两组,东边十个男性,

大都是头戴本地尖顶圆盘竹笠的老人,

西边十多人都是妇女,也戴帽,

有的还用毛巾遮脸;每组一条粗麻绳,

隔一米五处一人,每人腰背有一窄长

约三十五厘米的木条,两头穿孔系绳

结成三角,角顶有绳长约半米,未端

有穿孔的胶块缠绕在伸进海的粗麻绳,

尽头是网。他们都黑黑赤脚,双手

叉腰,面朝大海,不说话,

在沙里统一节奏慢步后退,仿佛

拉的不是一张网,是一个网中受难体。

两小时后,网完全裸敞在沙滩上,

其中一条特别的比目鱼像谁的鞋?

我俩的鞋脱在那艘两头弯翘的木船下。

它长约十米,船里是昨天的黑色网?

油亮船壳是打孔后用绳索胁骨般串连

一起的纯手工制品。船板之间的凹凸

连接处,青筋般的绳线缠得多么紧。

凹凸波浪也像青筋在海上萧条滚动,

随意堆放其间的礁石光滑闪耀,

溅起浪花,又不失石性——

我们都想游去那里耳鬓厮磨。

4

下午六点,一艘小木船载我们到

泊在深水的大木船上。今晚我们去

今早收鱼时所见的灯火处捕鱼。

明早如碰见那父子俩,会惊讶吗?

船上共有十位船员,年青人居多。

船未开,他们已忙碌,或舀渔舱

冰水,或补网,或检查柴油发动机,

或安装铁架上的罩灯……十分钟后,

朋友就感到心慌,枕着救生衣躺在

甲板上看白云。再过半小时,

我也感到头晕。船员们用本地话

互相开玩笑,“我们一天累得要死,

他们却来看新鲜。”朋友其实也是

附近的人,苦笑着译给我听。

“扛不住就回去吧。”他们笑着

放条小船刚开几米,朋友就趴在

船头呕吐。我使劲笑,我的脑袋

清醒了。“别弄脏了大海。”

船员摇着桨,也笑得欢……

硬山不硬水——我们终于回来了

——我也回到海甸岛,放下包,

电话响了,是吴勇,“刚到深圳,

要不你也过来?”“刚到家……

三月份我才去过。”……澡后,

清理旅行包,哦还有地图,

这次我却没在途中打开过。

这两天究竟在哪里活动?

我想看看,

展开:哎呀,是深圳?!

猜你喜欢

救生衣木船快艇
木船
红批有声作文
友谊的小木船
坐快艇
划船要穿救生衣
便携充气救生衣
韩海警艇“缠着胶布”出海执法
快艇
为什么救生衣是橘黄色
超级救生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