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11-11-19傅志强朱华武
傅志强,黄 璜,朱华武,陈 灿
(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2农业部多熟制作物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8)
随着水资源短缺和农业生产旱灾等问题日趋严重, 水稻生产必须推行节水灌溉。关于水稻需水量和节水灌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报道[1~10]。湖南省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量充足,是中国水稻主产区,大部分区域可以种植双季稻。但由于雨水时空分配不匀,丘陵山坡耕地较多,保水蓄水能力较弱,极易造成夏秋连旱,严重制约双季稻生产,从而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笔者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旨在为湖南省南部丘陵岗地水稻节水抗旱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供试品种选用丰源优299,全生育期115 d,由湖南农丰种业公司提供。供试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7.1 g/kg,全氮1.83 g/kg,碱解氮135.7 mg/kg,速效磷11.9 mg/kg,速效钾87.6 mg/kg,pH为6.20。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09年7~10月在湖南农业大学水稻实验基地进行,试验设置4个不同灌水梯度处理:深水灌溉(全生育期保持水深5 cm);浅水灌溉(全生育期保持水深约1 cm);间歇灌溉(移栽返青至分蘖期浅水灌溉,后期每灌1次水,待其自然消耗后,田面呈湿润状态,再灌下次水);受旱灌溉(移栽返青至分蘖期浅水灌溉,分蘖期后一直不留水层,土壤保持50%~70%的饱和含水率,每次灌水记载灌水量)。每个处理各15盆,盆钵高35 cm,上底圆直径30 cm。取稻田土晒干后过筛,每钵装土20 kg。移栽前7 d放水浸泡。于6月10日播种,7月15日移栽。每盆移栽3穴,每穴2苗。将盆体置于防雨棚内,无雨天揭开防雨棚。每盆施复合肥(N∶P∶K=15∶15∶15)10 g,折合纯N 150 kg/hm2,采用一次性全层施肥法。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灌水记载:每天上午9:00及下午18:00查看盆中水分状况,并用容量瓶灌水以保持处理所需水分。精确记载各处理每次灌水量。叶面积和干物重:分别在分蘖期、孕穗期、齐穗期取样,每个处理选取4穴代表性水稻植株,分别测量上3叶的叶长、叶宽(叶片最宽处),用长宽系数法计算叶面积,然后截取叶片、茎秆(含叶鞘)、根系袋装,105℃杀青30 min,经80℃烘干至恒重,考查干物质积累动态。根系特性测定:于分蘖盛期,每处理选择一盆3穴,带回实验室用水清洗干净,用常规方法测定根长、根体积、白根数以及根生物量。叶片光合速率的测定:分别在9月8日、9月15日、9月30日(水稻处于抽穗至齐穗期)选取代表性植株进行测定,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美国LI-COR公司生产),在上午10~11点测定剑叶中部的光合速率,每处理重复测定5点。考种与测产:成熟期各处理取5蔸有代表性的稻株,考查其经济性状,计算经济产量。
1.4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采用Excel 2003和DPS V 3.01软件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2.1.1 水稻功能叶
由表1可知,移栽30 d后,水稻上3叶叶面积均以浅水灌溉最大,其次是间歇灌溉,以受旱灌溉的叶面积最小,浅水灌溉第1叶、第2叶、第3叶分别比受旱灌溉超出15.0,5.9,12.0 cm2;移栽40 d后,上3叶叶面积以浅水灌溉最大,深水灌溉和间歇灌溉差异小,受旱灌溉最小;浅水灌溉上3叶叶面积分别比受旱灌溉超出6.3,15.4,6.0 cm2;移栽55 d后,第1叶以深水灌溉最大,比最小的受旱灌溉超出11.7 cm2,浅水灌溉的第2叶面积最大,比受旱灌溉超出 11.3 cm2,第3叶以深水灌溉最大,比受旱灌溉超出10.7 cm2。因此,浅水灌溉有利于促进水稻功能叶生长;受旱灌溉对水稻叶片生长影响很大,严重制约了叶片的正常发育。
表1 不同水管理方式下的植株上3叶叶面积比较(cm2)
2.1.2 水稻株高与分蘖
由表2可知,不同灌溉处理株高表现从高到低依次为浅水灌溉、深水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深水灌溉与浅水灌溉、间歇灌溉与受旱灌溉差异不显著;但深水灌溉、浅水灌溉与间歇灌溉、受旱灌溉间差异显著;各灌溉处理穗长从高到低依次为浅水灌溉、深水灌溉、间歇灌溉、受旱灌溉,浅水灌溉与深水灌溉、间歇灌溉差异不显著,但与受旱灌溉差异显著;不同灌溉处理最高分蘖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间歇灌溉、浅水灌溉、深水灌溉、受旱灌溉,差异不明显。可见,浅水灌溉有利于稻株生长,增加穗长;而受旱灌溉株高和穗长都受到水分制约,影响很大,但最高分蘖数影响不大。
表2 不同水管理方式下水稻植株性状比较
2.1.3 水稻干物质积累
由表3可知,齐穗期地上部干物重以浅水灌溉最大,深水灌溉次之,以受旱灌溉最小。不同灌溉方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有明显差异,浅水灌溉处理下干物质积累最多,深水灌溉比间歇灌溉、受旱灌溉光合产物积累优势强。随生育进程,根干重增加,齐穗期达到最大,深水灌溉与受旱灌溉对根系生物量累积有利,而间歇灌溉对根系生长影响较大。
从根冠比来看,各生育期以受旱灌溉较大,深水灌溉次之,间歇灌溉较小,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随着生育期进程,根冠比下降。特别是在分蘖盛期,受旱灌溉根条数最少,但白根数多,且占总根数的比例达到67.4%,分别高出深水灌溉、浅水灌溉、间歇灌溉。同时,受旱灌溉的根最长,较之最短的浅水灌溉要长2.9 cm(表4)。
表3 不同水管理方式的植株干物质积累
表4 不同水管理方式下水稻分蘖盛期根系特性
2.2 不同水管理方式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由表5可见,从水稻齐穗期后观测到的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处理之间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因此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上述因素影响很大。光合速率以浅水灌溉最大,以受旱灌溉最小,特别是在9月15日的观测数据表明,浅水灌溉的光合速率比受旱灌溉高8.71 µmol/(m2·s)。气孔导度也以浅水灌溉最大,间歇灌溉和深水灌溉次之,受旱灌溉最小,而且差异极显著。特别是9月15日的数据表明,受旱灌溉严重影响了叶片的气孔导度,仅0.07 µmol/(m2·s);从蒸腾速率来看,9月30日以间歇灌溉最大,深水灌溉最小,差异极显著。水分利用率以受旱灌溉最大,而间歇灌溉最小,9月 15日测定的数据表明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他两个时间测定的数据差异不大。根据灌水量和水稻产量计算灌溉水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浅水灌溉的效率最高,深水灌溉的效率最低(表6)。
表5 不同水管理方式下的植株光合特性比较
表6 不同水管理方式下灌水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
2.3 不同水管理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表7可知,不同灌水处理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以浅水灌溉产量最高,其次是深水灌溉和间歇灌溉,受旱灌溉的产量最低。浅水灌溉产量是受旱灌溉的2.1倍。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有效穗数以深水灌溉最多,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均以浅水灌溉最大,特别是受旱灌溉的每穗粒数与其他 3个处理差异很大;受旱灌溉结实率最低仅为56.6%;千粒重以间歇灌溉最低,因此,浅水灌溉有利于促进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而受旱灌溉严重影响了每穗粒数,空秕粒多,结实率大大降低,从而显著减少了水稻产量。
表7 不同水管理方式下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 结论与讨论
前人研究[11,12]认为田间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根系和冠层功能降低,不利于干物质积累。本研究结果表明,深水灌溉水稻分蘖多,生物量大,但生育后期叶和根系易早衰。浅水灌溉株高和穗长显著增加,根系生长良好,有利于矿质营养的吸收,促进叶生长,地上干物质积累多。受旱灌溉株高、穗长受到影响,植株生物量降低。因此,湿润灌溉有利于根系生长,延长根系生命周期,从而促进干物质的积累。
本研究结果表明,浅水灌溉光合速率高,深水灌溉与间歇灌溉次之,而受旱灌溉最低;蒸腾速率以间歇灌溉、浅水灌溉较高,深水灌溉、受旱灌溉最小,这与前人研究[13]结果不一致。气孔导度通过作物蒸散和光合速率,从而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气孔导度以浅水灌溉最高,而受旱灌溉最低,因此受旱灌溉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均为最低值。浅水灌溉、间歇灌溉水分利用率较之深水灌溉、受旱灌溉要低,受旱灌溉水分利用率最高。而从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来看,浅水灌溉是最高的,间歇灌溉次之,而深水灌溉最低。这与前人研究结果[14]较一致。
与深水灌溉相比,浅水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较高,原因可能是孕穗期浅水灌溉有利于“源”的积累和“库”的形成;生育中后期浅水灌溉有利于同化物的输出,促进籽粒灌浆结实,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提高。受旱灌溉可能由于水稻长期处于水分亏缺状态,使“源”不足,阻碍籽粒灌浆结实,导致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低,是造成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1]付光玺,朱 伟,杨露露,等.节水灌溉对水稻抗逆生理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05−108.
[2]李亚龙,崔远来,李远华,等.以土水势为灌溉指标的水稻节水灌溉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4,23(5):14−16,49.
[3]王友芬,隋国民,王一凡,等.水稻节水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北方水稻, 2008,38(3):1−6.
[4]邹 君,杨玉蓉,谢小立.不同水分灌溉下的水稻生态效应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3):212−215.
[5]朱安繁,曾晓春,石庆华,等.间歇灌溉对水稻抗旱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灌溉排水学报,2007,26(1):63−65.
[6]金学泳,商文楠,曹海峰,等.不同灌水方式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8):125−128.
[7] Toung TP,Bouman BAM,Mortimer M.More rice,less water-integrated approaches for increasing water productivity in irrigated rice-based systems in Asia [J].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05,(8):231−241.
[8] Won JG,Choi JS,Lee SP,et al.Water saving by shallow intermittent irrigation and growth of rice [J].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05,(8):487−492.
[9]Tabbal DF,Bouman BAM,Bhuiyan SI,et al.On-farm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water input in irrigated rice:case studies in the Philippines [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2,56:93−112.
[10]Belder P,Bouman B,Cabangon AM,et al.Effect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on rice yield and water use in typical lowland conditions in Asia[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4,65(3):193-210.
[11]曾 翔,李阳生,谢小立,等.不同灌溉模式对杂交水稻生育后期根系生理特性和剑叶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3,17(1):355−359.
[12]杨建昌,王志琴,刘立军,等.旱种水稻生育特性与产量形成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2,28(1):11−17.
[13]林贤青,周伟军,朱德峰,等.稻田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4):333−338.
[14]张荣萍,马 均,王贺正,等.不同灌水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