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重估”中寻找生机

2011-11-19李桂玲

当代作家评论 2011年2期
关键词:重估当代文学文学

李桂玲

在“重估”中寻找生机

李桂玲

(《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丁宗皓主编,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春风文艺出版社,二○一○)

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至二○一○年六月十二日,《辽宁日报》用了半年时间,在其“文化观察”版策划推出了“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栏目。在此期间,国内外六十余名文学批评家、作家,以接受专访或投稿的形式参与了这场规模浩大的“重估”活动。半年时间里,《辽宁日报》共发稿二十五万多字,讨论的中心始终围绕着当代文学创作、批评、当代文学生长环境,以及更深远的文化背景展开。栏目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文学界及全国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此次“重估”活动在辽宁省内得到了辽宁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与肯定,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江对“重估”活动给予了持续的关注。二○一○年六月十一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致函张江部长,对“重估”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铁凝在信中指出,文学不是娱乐,在时尚的娱乐至上的氛围中,谈文学似乎过于严肃和沉重,但文学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民族灵魂的表征。一个民族,在它走向复兴和强盛之时,是需要文学、需要一点严肃和沉重的东西的。一个民族怎样选择文学,就会怎样选择前途(见《辽宁日报》二○一○年六月十八日)。作为一个报纸的栏目,“重估”活动现已告一段落,但对于中国文学人文精神的不懈追问却远没有结束,《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出版,是对“重估”活动的一个回顾与总结,是为中国文学发展留下一个样本、一个切片,一个多年后回望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着眼点与闪光点。在“人文精神大讨论”过去了十五年之后,中国当代文学,应该就市场化状态和人文精神的关系作出新一轮的反省和检讨。“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活动的出现是对“人文精神大讨论”主题的一种延续,是与当代文学一道重返精神现场的一次尝试。

《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对所收录文章进行了以发表时间为经的线性梳理,同时又以讨论的核心话题为纬,将相关采访文章编为一辑,集中展示该话题所引起的不同回响。并通过缘起、讨论、回应、持续讨论与回应、全面回应的方式,将所讨论话题层层引向深入的争论与反思之中。在一个话题讨论告一段落时,会以编辑部的名义对此轮讨论做一小结,以突出话题的焦点及讨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与意义。

《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共收录核心讨论的节点话题三十个,涉及到了当代文学创作、当代文学批评生态及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大文化观形态下中国的编辑出版这三大板块,触及到了文学文化生产的多个重要领域。

接受独家专访的作家莫言、阎连科、王安忆、范小青、陆天明等,分别谈及了个人在当下环境中的创作问题。如莫言认为,二○○○年后中国文坛少了很多浮躁,一些年轻作者的创作水平已经完全达到了跟世界范围内的作家、跟世界文学对话的程度。在贴近现实的问题上,他说只要写出“新”人来,就是新的小说,就是贴近了现实,贴近了社会。阎连科认为当创作有意无意地重新回到对中国现实和民族历史的思考时,文学便有了一个新的起点。王安忆谈到了,不管当下社会环境如何喧嚣复杂,其创作心态一直是非常自然的。陆天明认为一九九五年后的中国文学极度苍白,惟有文学的二次回归和找回丢失多时的“士”的精神,才是解决这一危机的唯一办法。

“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栏目是以陈晓明、肖鹰两位教授的思想交锋作为开篇的,两位教授对于“当代文学如何评价”和“评价中国当代文学,应该有怎样的立场”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在“重估”栏目中,陈晓明“中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观点与肖鹰“中国文学在走下坡路”这一观点再次交锋,双方各执一端,各有论据。栏目文章一经刊发,再次引起了社会范围内的热议,全国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这也为接下来更多人参与“重估”活动拉开了序幕。随后,日本翻译家谷川毅的“中国作家太封闭”的说法,肖鹰“建议茅盾文学奖评选暂停十年”的言论,陈众议、谢天振、史国强、许钧四位教授辨析中国作家弱点的“遗忘了传达美好和崇高,许多作品写得太猥琐”的观点,林建法、张学昕、赵慧平对“当下有没有真正的文学批评”、“如何发出文学批评的当代声音”的讨论,陈思和、王光东、葛红兵对“传统文学,已经走到了临界点”的判断、“我们是否丧失了认识当代文学的能力”的疑问及网络文学的走向等问题,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热议的焦点。

对于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问题,外国文学学者、翻译家陈众议、谢天振、许钧、史国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陈众议认为,西方的大众眼光对中国文学的关注仍然停留在一种不无偏见的猎奇心态上,还没有用一种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中国的文学,虽不全是如此,但至少部分是这样的。谢天振认为,中国了解西方文学有百年的历史,西方了解中国文学只有二三十年,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理解西方对我们过多的误读与指责是有帮助的。但也应注意到,中国文学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注目,也是不争的事实。史国强对顾彬对中国文学的评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顾彬的文章来判断,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是很有限的,顾彬写中国当代文学,到一九九二年就戛然而止了,总之,不应过高地估计顾彬的判断。但仍要尊敬他、感谢他,他毕竟是热爱中国文学的,而且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提出的有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刻反省的。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之下,作为传统纸质文学的重要传播媒介,杂志社、出版社又是以怎样的心态和方式介入文学生产的呢?“重估”活动特意邀请了编辑出版领域的相关人士,探讨了编辑出版者在文学的传播方面所应担负起的职责、文学期刊以及出版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走向。《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提出,过去所理解的狭隘的纯文学已经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文学急需一种整合,包括网络、手机、民间传说、各种类型的小说,比如悬疑、职场、新武侠等等都应该成为写作者可以借鉴的资源。未来的文学形态会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有更大的包容性。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谈到了文学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不应将文学与市场简单地对立起来,文学是个好东西,市场同样是个好东西。不应一味空洞地谈论所谓文学的品质与市场,而应实实在在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与具体的市场进行分析研究与思考,切实找准读者的需求与作品定位。《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则提出了不应把纯文学的命运完全交给市场决断,应当维护一个纯文学赖以生存的有效机制,即“纯文学场”。《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直言文学编辑的贡献一直被忽视,他呼吁关注编辑的劳动和其为当代文学作出的贡献,并建议鲁迅文学奖设立编辑奖。春风文艺出版社社长韩忠良认为,批评界应该对所谓青春写手群给予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不应该选择完全无视这一群体的存在。曾任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现任海豚出版社社长的俞晓群直言,当下的中国缺乏好的文化商人,尤其缺乏有理想的文化商人,作为出版家,其坚守不仅仅是理想的坚守,也是生存的坚守,他坦言要做文化价值的“守门人”。

“重估”栏目所刊发的对以上话题的讨论,全国媒体都给予了持久密切的关注,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作家网及国内部分纸媒对“重估”活动的讨论话题频繁进行转载报道,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这些话题的探讨情况。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关于文学文化发展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一领域的问题,它是关于个体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问题、物质人与精神世界的关系问题,在这些纠结缠绕的问题面前,每个人都试图从中寻找出与自己的生命产生关联的节点,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寻求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

李桂玲,《当代作家评论》总编室主任。

猜你喜欢

重估当代文学文学
网络化时代的“经典重估”:评《经典重估与西方文学研究方法创新》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大国崛起语境下国产电影中的中国梦表达
我国居民消费率的重新估算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尼采价值重估思想的当代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