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的供求联动机制探究

2011-11-18袁方

湖北农业科学 2011年16期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联动机制

袁方

摘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而农业技术推广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从供求联动机制视角深入研究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将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供求;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6-3426-04

Study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Linkage Mechanism of Hen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YUAN Fa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Law,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It is a major task of 12th Five-Year Plan that coordinated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ush forward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re a fundamental way to move out from the dual constraints of resource and market on Chinas agriculture. More importantly, the promotions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t. And the deep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kage mechanism of supply and demand will exert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of speeding up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supply and demand;linkage mechanism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要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又在于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效果最终将体现在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即农业技术的推广成效。只有当农户掌握了科技创新的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的质量效益时,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在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农业技术推广及其供求关系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技术推广包含了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供给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农业研发与推广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农业技术数量。需求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农户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并引入农业生产的农业技术成果数量。需求受到农户个人收入水平、資源条件、生产规模、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供给和需求是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供给是实现农业发展的前提,是将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如果没有有效的供给,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就无法实现,现代农业的建立、农民收入的增加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需求将决定着农业技术研究者的方向及成果的供给状况,并带动农业技术的供给主体开展具有实效性的研发及推广工作,从而形成对社会有价值的新技术。没有有效的需求,供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业技术推广的实现过程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均衡过程,其中,供求的耦合联动程度将决定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成功与否。只有当供给与需求相吻合,才能实现供求的均衡,才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良性发展。因此,提高供求的联动程度将对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2供求视角下的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问题

解放后的60多年来,农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河南省科技人员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致力于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技术[1]。近几年,河南省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载体,不断强化科技对粮食稳产高产的支撑作用。其中,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玉米新品种郑单958位居我国小麦、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全省粮食产量由“十五”年均415.0亿kg发展到“十一五”连续5年稳定在500.0亿kg以上。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543.7亿kg,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劳动生产率低、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这些已经成为影响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从供求角度来看,河南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对农业技术的公共产品特性认识不足

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是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特征的产品”[3]。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组织呈现出高度的分散性和小农特点,公共产品的供给更为重要。现实中的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着行政部门委托的行政执法、公共技术推广、中介性技术服务和经营创收(物化技术推广)四项任务[4],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还不是进行纯公共技术推广组织,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农民选择技术创新成果的积极性,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2.2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前,我国推行的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大面积推广与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目标曾经起到过重大的作用。但是,伴随着农村市场经济取向改革的深入发展,无论是在农业科技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还是在运行管理等方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河南省在1992年之后,对省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人、财、物管理权由原来的县农业主管部门下放到乡镇,农技人员属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人员,由于工资无保障,农技人员不得不靠经营农业生产资料来弥补收入不足。不少的农技站已经名存实亡,成为空壳,农技推广工作缺少依托和抓手。

2.3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科技转化率偏低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长期以来实行无偿服务,作为国家在技术上对农业和农民的一种扶持。目前,我国的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0%,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65%~1.00%,发展中国家也在0.50%左右。由于资金的欠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极不稳定,全国参与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民总数的0.053%左右[5],这种状况限制了科技人员下乡入户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积极性,农技人员下乡难成为普遍现象。河南省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不足,不只是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强,更主要的是投入渠道单一。多渠道、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体系尚未形成。

2.4农业技术存在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矛盾

河南省通过实施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工程,选育出了一大批新品种,使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8%,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换率分别达到45%和40%[6]。农业科研成果总体呈现出“基础研究追求高精尖、应用研究追求短平快”的结构特征,一些推广项目往往是由政府和技术部门确定的,并非农民最需要的技术。由于体制的制约,研究人员在确定研究项目时,一般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很少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更未考虑对公众进行科普宣传的需要。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入户率和覆盖度低,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处于需求“焦渴”状态;另一方面,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推广应用,科技转化率低,这样的供求现状严重制约着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2.5农民的自身素质制约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河南省有1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62.10%。但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对落后,直接影响了农村改革的深化,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由于有文化知识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农民。受自身科技素质的制约,他们难以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供求之间缺乏“智力的对流”[7],造成农产品长期处于低水平饱和状态,难以形成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造成农业技术推广供给与需求不和谐的原因,既有来自政府方面的投资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的经费紧张、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农业生产经营者方面的知识与信息需求的不能满足,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多管齐下,破解农业技术推广中供求之间的难题,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3突破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供求约束的科技惠农之道

河南省农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粮食总产量占到全国的10%,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占到全国的21%,产量占到全国的27%;河南省还是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河南省农业的发展不仅会支撑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未来整个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基础。如何破解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巨大需求与农业技术推广供求联动薄弱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坚持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导作用

根据世界粮食机构的调查,全球80%以上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政府资助的[8]。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公益性质的特点,如果任其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将会产生市场失灵和“公地悲剧”现象,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当前,河南省农业面临着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进行技术更新、产品的换代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的完成与否,既决定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同时又决定于农技推广的深度与广度。21世纪的前几十年,我国人口将增加近4亿,人均耕地将减少近30%,粮食单产要增加40%左右才能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尤其是像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河南未来粮食增长的主要途径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科技的进步来实现单产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继而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农业的目标[9]。这些工作的开展,均有赖于政府发挥作用,也是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责无旁贷的责任。

3.2建立多渠道融资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注意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示范户、市场化服务机构来承担部分职能,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体系。河南省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主要是多渠道、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体系尚未形成。农业科技投入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税费、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向技术培训、技术开发和合作研究;在涉农经济实体中试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使有志于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发展的技术人员和社会人士参股入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并积极开展金融产品的创新,逐步探索建立县域担保基金,创新担保基金、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式。在这方面,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发起设立的“河南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河南农开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等,在推进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升级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3.3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供与求的协同发展

2009年河南省在大灾之年获得了粮食丰收,农业科技人员手把手、面对面地开展夏秋粮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功不可没,其中的“技术人员到户、技術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为大灾之年夺取粮食丰收发挥了关键作用。实践证明,建立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直接指导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辐射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是当前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供求联动的着力点。今后,河南省应继续以科技入户工程为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并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和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这些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上,让他们对农业技术看得懂、能吸收,见到效益。要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形成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合力。同时,建立和完善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科研评价导向机制,推进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技推广的紧密结合,巩固和发展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新格局,并加以推广。

3.4完善提升农民素质的各类培训机制

河南省要在经济转型中谋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尤其是农业人才资源。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对人力资源开发而投入的“智力”费用,是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推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农民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最终应用和受益的载体,农民对新技术的感知和应用如何,是衡量科技创新成果是否最终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科技惠农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能够以试验、示范为基础,培养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实现技术推广点面的有机结合并辐射带动全体农户提供了有效途径;建立农业科技“技术超市”可以集中展示农业科技成果,激励农户将“隐性”的科技成果转换为“显性”的高效农业产品[10];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将河南省农业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打造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使农业技术推广向培养未来新型农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建立健全科技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引导农区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并接受广泛的社会化服务,自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与市场建立稳定的有组织的联系[11]。

3.5建立健全农业技术风险防范机制

不同区域气候、土壤、水分等的差异将产生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区域间的差异性,加之农业技术推广的周期较长,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河南省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绝大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农业自然灾害以及市场风险直接地传导给农民,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易引起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和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无序性,从而使农户对农业科技失去信心[12]。所以,科技惠农的落实,隐藏着市场、技术、财务等风险。

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体系,通过实行农业保险制度来规避农业风险,十分必要。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在促进金融要素流动、启动农村的生产型消费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河南省应进一步推进农村信贷与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建设,把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与信贷的资金安全需求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农村政策性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设立灾害风险基金、税收优惠、农保信贷支持等方面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同时,依托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高新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环节,从而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系统,使科技人员和农民免去研发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马万杰.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J].河南农业科学,2010(4):5-8.

[2] 罗盘,曹树林. 河南靠科技支撑粮食稳产高产[N].人民日报,2011-02-12(1).

[3] SAMUELSON PA. The pure theory ofpublic expendlitur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cs,1954,36(4):387-389.

[4] 李立秋,胡瑞法,刘健,等.建立国家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J].中国科技论坛,2003(6):125-128.

[5] 宁栓和.改革农技推广体制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1):85-86.

[6] 吴辉. 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度与省际比较[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8.

[7] 劉春芳,王济民,周慧,等.新形势下中国农业科技推广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6):36-37.

[8] 吴树波.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12):3-5.

[9] 沈贵银.最优农业推广服务供给的制度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9-61.

[10] 周振兴.依托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打造现代农业“技术超市”——江苏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探索[J]. 农业科技管理,2008,27(4):74-77.

[11] 刘凤仙. 中部传统农区农业经营组织变迁及经营模式创新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3261-3263.

[12] 刘国瑜,刘崇建. 协调农业科技供求加速农业科技进步[J].南京农专学报,2002,18(3):91-95.

猜你喜欢

农业技术推广联动机制
苏州吴江区“三举措”强化应急联防联动机制
基于人才培养的藏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
“多规合一”联动机制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京津冀产业联动机制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乡镇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强“三组一部”联动机制 克集体企业重组整合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