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调查与反思
2011-11-18李波
李 波
(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3)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调查与反思
李 波
(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3)
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收集、调查和访谈,对我国部分高校田径课开设现状、教师及学生对于田径教学的态度和认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研究认为目前对田径教学在意识和观念上还存在不足和偏见,有必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的设想和办法。
高校;田径教学;现状;分析
1 前言
“田径是基础”这是我们众多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和训练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说明了田径在教学和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教学理念的更新、新鲜事物的不断出现。普通高校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选修课的出现,以及选修课种类的不断扩展和丰富,这对于“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实施都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田径教学在普通高校被不断地弱化和遗忘,而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田径基础,也直接影响到其它项目的开展和实施,这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那么,目前田径教学的开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这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核心所在。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我国普通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调查法 查阅了1999年-2010年的全国主要体育期刊资料,检索出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共443篇。所查文献研究涉及南京、安徽、成都、辽宁、沈阳、天津、北京、福建、广州、湖北、广西、陕西、浙江等我国上百所高校。
2.2.2 问卷调查法 就相关问题对江苏省37所普通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信息。分别发放问卷190份和735份,回收185份和677份,回收率分别为97%和92%。
2.2.3 访谈法 对工作在普通高校教学第一线的有关专家和教师进行电话或实地的访谈,对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实地访谈和调查,收集相关的信息。
2.2.4 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信息整理、归纳、演绎、判断,进行综合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田径课开设情况调查
在对东北和陕西省60所高校的调查可以看出,开设田径课的高校只有10所,有20所高校因为学生选课人数太少而取消,而未设置田径课的高校有30所。
在对安徽和广西20所高校的调查情况看,只有4所高校开设田径课,有2所高校因为学生选课人数太少而取消,而未设置田径课的高校有14所。
对常州、浙江、北京和辽宁50所高校的调查表明,只有13所高校开设田径课,有9所高校因为学生选课人数太少而取消,而未设置田径课的高校有28所。
对江苏省37所高校进行相关调查,开设田径课的高校只有6所,而未开设的占84%,共31所。
调查发现,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208所普通高校正常进行田径课教学的学校只有11所,占被调查的5.29%,开设田径课但因选择人数不足而停开的学校有69所,占被调查的33.17%,不开设田径选项课也不进行田径教学的学校有128所,占被调查的61.54%,实际上正常进行田径课教学的学校只有11所,占被调查的5.29%,而不开展田径课教学的学校高达197所,占被调查的94.71%。
从图1的汇总情况看,在整个调查中,涉及我国几百所高校,但仅有少数高校还在开设田径课,大部分高校都已取消田径课,由此不难看出,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令人担忧。
图1 我国部分高校田径课开设情况比例汇总图
3.2 学生选择田径课情况调查
图2 福建省部分高校学生田径课选课情况调查
通过对福建省一些高校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见图2),结果选择田径课的学生只有6%,而94%的大学生选择了其它项目。
图3 江苏省37所普通高校学生选择田径课情况调查
对江苏省37所普通高校学生选择田径课的情况也呈现了相同的现象。选择田径课的学生数远远少于选择其它项目的人数,也只占总调查人数的6%。相关调查也表明,在高校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中,目前田径项目列在最后一位,情况也很不乐观。
在对全国其它高校的田径课选课情况调查表明(见图4),最高的比例只有6.7%,而有些高校田径课的选课比例甚至为0%。这些数据可以说触目惊心,田径运动可以说是所有项目的基础,也是奥运会的大项,每个学校基本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但在高校田径课却被遗忘,这对于体育运动的科学和谐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反思。
3.3 教师及学生对田径课的态度调查
图4 全国部分高校学生田径课选课情况调查
图5 高校体育教师对田径课态度调查1
图6 高校体育教师对田径课态度调查2
在对全国部分高校教师对待田径课的态度调查中(见图5、图6),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田径课可以用其它形式替代,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同意取消田径课。而在问到是否同意开设田径课时,又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赞同开设田径课,这似乎存在矛盾。
在对江苏省37所高校的185教师的问卷调查中也显现了类似的现象。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访谈,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这个矛盾。“认为田径课可以被取代”或“同意取消田径课”的教师,主要考虑的因素还是目前学生选择田径课的比率很小,同时学生上田径课的积极性很难调动,因此,认为取消或代替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因为田径课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其特殊作用,所以很多老师还是赞同开设田径课,但认为目前还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目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的问题,学生为何不选择田径课,如何让学生选择田径课;另一方面是田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参与田径运动。
对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陕西、东北三省、安徽等高校大学生对田径课的态度调查表明(见图7、图8),不喜欢田径课的大学生在所调查高校中的比例基本都超过了60%。
调查汇总后,有89%的大学生不喜欢田径课。但有部分大学生喜欢田径运动,但不喜欢田径课,也说明目前田径课在教学组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不能满足现在大学生的需求,没有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的需求。因此,田径课也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满足新时代对体育提出的更高要求。
图7 高校大学生对田径课态度调查
图8 高校大学生对田径课态度调查比例图
3.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忽视了田径教学特有的作用和功能
2006年9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监测结果令人震惊和不安。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状况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青少年学生体质的“硬件”水平即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柔韧及肺活量指标连续25年一路下降,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也是如此。
2002年8 月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决定每两年对我国学生体质状况进行一次监测,并及时将监测结果向全社会公告。教育部分别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对大学生体质进行监测,监测的结果显示:与1995年相比,2000年监测情况中反映柔韧素质的立位体前屈,男、女各平均下降2.5cm;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男、女各平均下降2.3cm;反映上肢力量的引体向上(男),平均下降1.9次,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女),平均下降0.7次;反映耐力素质的800m(女)、1000m(男)跑,分别平均下降20.0s和15.1s;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与2000年相比,2002年监测情况中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男、女各平均下降5.1cm;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女),平均下降3.4次(2000年男生未测);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男、女肺活量分别平均下降168ml、78ml。与2002年相比,2004年监测情况中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除男生有所提高外,女生平均下降5.5cm;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除男生有所提高外,女生继续呈小幅下降趋势;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从以上三次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耐力、速度、力量以及柔韧这四项基本素质下降的尤为显著,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从本研究上述分析似乎可以看到另外一个问题:一方面是田径课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取消并被其它项目所代替;大学生对田径课的态度普遍是不喜欢。另一方面是大学生体质连续多年的下降。而大学生基本素质(耐力、速度、力量以及柔韧)都与田径项目联系紧密,这是不是一种必然的结果的呢?本研究不能下此定论,但至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时,是不是也提示我们应该重新重视田径教学在提升大学生体质方面所发挥的特有作用和功能呢?
3.4.2 对田径项目的认识不全面
表1 大学生不选择田径课的原因调查表
根据本次调查(见表1),学生普遍认为田径课内容枯燥,而且项目设置单一,在学习中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相比其它项目也存在考试难度大等问题。其实这种认识和想法是不全面的,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可能来自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在我们常规教学及学生所见所闻中,都常常将田径与竞技联系在一起,似乎田径就是训练和比赛,这让学生从心理上对田径就有一种敬畏之情,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第二,从教学内容上看,从小学到大学,田径课项目设置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调查,89%的学生在初、高中参与的田径项目主要是长跑、投掷(实心球、铅球)、跳远(包括立定跳远)。很多项目学生连器械都没见过,更别说参与了。
第三,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呆板,技术教学占有相当比例,特别对于耐力项目,单一的教学形式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抵触情绪更加明显。
第四,考核标准单一,缺乏客观性。田径考核一般都以高度、远度、速度作为评定的标准。无论学生高矮胖瘦、身体素质是否有差异,都是一刀切。学生的努力不一定与成绩成正比,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建立自信心。
第五,教学场地和设施不能充分利用。许多高校现在都建有标准田径场地,但一些田径设施也只有在举办运动会或比赛时才拿出来使用,辅助教学设施更是缺少,大部分时间被用于它用。学生对一些田径项目缺乏基本的了解,兴趣又从何而来呢?
由此可见,对田径的认识不足,也是田径教学走向低迷的重要原因。
3.4.3 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宣传
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期主要忙于高考,体育课处于次要地位。进入大学后,很多学校又取消了田径课,为数不多开设田径课的学校,也大多局限于田径教学本身,大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很难有广泛的渠道接触到相关的田径项目和知识。学校的课外活动缺少田径运动的身影,媒体宣传中也缺少田径的报道。缺乏正确引导和宣传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不知如何参与田径项目?不知能参与何种田径项目?学生没有基本的田径基础去参与田径项目?也没有相应的场地吸引学生去参与田径项目。由于缺少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学生的价值观念中,更愿意参与一些他们认为更高雅或更轻松的运动,如网球、羽毛球等,田径运动因不能满足他们的价值体现和价值实现,往往被弃之一边。因此,通过大力宣传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田径运动、喜欢田径运动、参与田径运动、关注田径运动。
3.5 解决办法与改革设想
3.5.1 改变认识,更新理念
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教学理念,田径教学就不可能走向正轨。
首先,我们应该重新阐释田径运动。田径运动不枯燥,枯燥的只是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田径运动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象许多项目一样满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如自我超越、自我实现、愉悦身心、锻炼身体等等。甚至有些功能,如跑、跳、投的基础教学等方面,是其它项目不能完全替代的。
第二,要更新观念。现在许多选修课的开展,大都针对的是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是对的,但不能绝对。大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有些是盲目的,对于田径课的选择其实就存在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满足学生兴趣,任何体育项目都不会是轻松愉快的。学生选择田径课的人数少,并不能说明他们在田径运动中得不到身心上的愉悦,如果他们连参与的机会都没有,怎么体会呢?而且“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他们在高度、远度、速度上一次次超越自己,这种艰辛之后的快乐不是更深远吗?这种对困难的克服、对自我的超越、对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其实就是田径所具有的独特之美,这也是需要学生去享受的。
3.5.2 更新教材,充实内容,改变教学形式和方法
目前的教材大多沿用专业院校的田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和细化,导致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很难突破。因为普通院校的学生与专业院校的学生学习目的不同,但却采用雷同的内容和方法,普通学生自然不能接受。因此,必须编写适合普通院校大学生的田径教材。
首先,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体现实用性。将一些基本技术、基本理论提炼出来,降低难度,剔除过于专业化的、技术化的内容。
其次,要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可以改变过去单一跑、跳、投技术分别进行教学的模式。比如,可以将跑、跳、投的一些基本技术融入到游戏中去,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这些基本技术,寓教于乐。再比如,投的基本技术,也不一定要用铅球、铁饼,可以用篮球、沙袋等代替,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和理解基本的投掷技术和投掷原理,而不一定要掌握专业项目的技术。比如耐力练习,重复的跑圈过于枯燥,可以让学生间隔一定距离排成一路纵队,最后一名学生绕同学进行“蛇形”跑,跑到排头,倒数第二名同学接着跑,依次进行。或让学生在跑道上带球跑。这些都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和兴趣。
3.5.3 激发兴趣,有效引导
表2 大学生选课动机调查表
相关调查表明(表2),大学生选择项目的动机64%来自于兴趣。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选择田径,必须培养学生对于田径项目的兴趣。这才是他们长久参与的动力。
比如,刘翔在跨栏项目上取得的成绩,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可以不失时机的进行相关的技术教学,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这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验证。有58%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跨栏项目,而在问及原因时,有73%的学生选择了刘翔。可见,在学生中其实有大量潜在的参与者,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将他们挖掘出来。
培养兴趣有多种办法,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比赛和技术动作,让学生了解田径运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也可以将学生的技术拍下来,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及时、有效地纠正错误动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增加继续学习的信心。也可以让学生观看本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双方进行互动,增加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
3.5.4 将田径运动融入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现在大学各种体育协会很多,但田径协会却凤毛麟角。这无疑是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方面,还是校园体育文化对田径的促进作用方面都是一种缺撼。因此,可以借助一些骨干力量和学生会组织,成立相应的田径协会或田径俱乐部,让他们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同学,使田径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分子,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
现在各个学校的田径运动会基本是正常举行的,所以不能忽视运动会带来的影响力。有效地组织和宣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5 建立科学考核标准和体系
高校田径课的学生成绩评价通常都是以学生在该项目测验时表现出的时间、高度或远度来加以衡量。这样使得定量指标过多,成绩过于片面,不能客观全面反映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例如,有的学生在课上努力练习,技术有明显改进,但受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的制约,测验时仍然不能取得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得益于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上的优势,稍加练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学生田径课成绩评价成了单纯的素质测验,学生的技术进步因素、学习态度都无法得到反映,不利于调动多数学生练习田径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必须建立科学考评体系,选取合适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客观评价学生的成绩,消除学生选择田径课的顾虑。
3.5.6 另辟蹊径,化整为零,将田径教学融入其它项目之中
我们也可改变现在将田径课独立出来进行教学的做法,将田径教学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相融合,融入到其它项目的教学之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做了相关实验,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有意识的将一些田径的跑、跳、投技术与篮球专项技术穿插在一起进行练习,学生的兴趣很高,很少有抵触情绪。但一开始就将两者分开进行练习,田径技术在田径场进行,学生就出现抵触情绪,练习积极性也不高。采用前一方法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到田径场练习,学生有了一定基础,也掌握了基本技术,心理没有障碍,教学也得以顺利进行。
这与用其它项目取代田径课有本质的区别。取代的结果是,田径基本技术教学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是专项技术,而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跑、跳、投基本技术,又很难掌握专项技术,造成恶性循环。而相互融合的益处在于,田径教学处于相对独立的部分,穿插于其它项目教学之中,并与其它专项技术相呼应,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
4 结果与建议
1)对全国部分高校的调查来看,多数学生认为田径课枯燥,不喜欢田径课,在项目选择上,田径课排名最后,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取消了田径课。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田径运动认识不全面,忽视了田径运动的作用和功能,许多学生和教师认为田径项目可以被其它项目所取代,从而也导致宣传和引导不足的缺撼。
3)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主要从转变观念,更新教材,创新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考评体系,有效宣传和引导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真正认识田径、理解田径,从而参与田径、喜爱田径。
[1]宋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增设田径教学内容对提高大学生体质的研究[J].体育世界,2008(2):29-30.
[2]吴有凯.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4):88-91.
[3]李增武.东北三省部分高校田径课开设现状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4):75-77.
[4]樊玉杰.论身体素质与田径基础训练的关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69-71.
[5]张智颖.陕西省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2006,25(3):83-86.
[6]丁勇.对合肥高校田径教学现状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6,27(5):79-81.
[7]庄伟.普通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3):108-110.
[8]朱亚男.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5):47-49.
[9]尚志强.浙江省普通高校田径选项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5,12(4):85-86.
[10]唐静萍.关于高校田径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23(4):156-157.
[11]谢娟.对成都市普通高校公共田径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新西部,2007(10):198-199.
[12]程华平.解析普通高校田径课程日趋低谷的原因和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1):36-37.
[13]吴绪东.普通高校田径课改革之设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5):100-102.
[14]郭炎林.对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分析与对策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5):109-110.
[15]吴有凯,曾秀端,潘前.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4):88-91.
[16]严辉.普通高校田径课程教学休闲化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55-57.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is of Education of Track and Field Sports in Universities
Li Bo
(Sports Science and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
T 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ck-field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level,the researchfirst presents in the article the disorientating phenomena and the shrinking facts existing in track-field education.With a subtl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its disfav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the present author then offers certain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hope of resuming the place of and re-exerting the importance of track-field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ck and field sports;present situation;analysis
G82
A
1672-1365(2011)02-0004-05
2010-09-18;
2010-11-10
李波(1972-),男,四川乐山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