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壶中寓新意

2011-11-17潘亚云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2期
关键词:艺人紫砂壶紫砂

潘亚云

壶中寓新意

潘亚云

传承与创新,现代与未来,这是新时代紫砂艺人的责任。一方面要体现民族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要向着时代性紫砂艺术迈进。体现新时代紫砂艺人对美的感悟,对紫砂艺术的见解。

紫砂;传承;创新;宜

兴紫砂自宋发端以来,其细腻的材质、典雅的色泽,素以露胎不施釉色为贵。

由古至今,紫砂名人辈出,如供春、时大彬、陈曼生、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等,前人已制作出无数的经典之作。紫砂壶以百态姿容展现,使人目不暇接。传统壶的儒雅、庄重体现出古韵美,现代壶的灵巧、精致体现技艺美和时代美,同样铸造了紫砂壶艺术的灿烂。

“供春壶”据说出自一位名叫供春的书童之手,在“玩意”间做成的,但作品却成熟到位,造型比例和谐、自然。有一种“信手捏来自成趣”之感,惟妙惟肖;壶面以树瘿为效果,轻松自然的肌理,有一种“存天地之灵气、存泥中之生命”的感觉,“供春壶”的独到之处就是作者的率真和朴实,以直觉感知思维表现出作品的神韵之美。

在清代,涌现出一批制壶大师。主要代表性人物有:时大彬、陈鸿寿、陈鸣远等。他们推动着紫砂壶艺的发展。时大彬的壶风规范、大气,呈古典韵味;陈鸣远以自然之物造壶型之貌、天然妙目、情趣盎然。陈鸿寿以他的“曼生十八式”壶而闻名于世。陈鸿寿号“曼生”,浙江钱塘人,是著名的书法家、金石篆刻家,具备很强的造型设计能力。他通过具象物体概括设计,变化体积形态,线条简洁、明快。如“井栏壶”、“延年半瓦壶”、“斗笠壶”等等。突破了传统设计模式,创造了紫砂壶的新领域。陈鸿寿是当时的现代派前卫者,在紫砂壶艺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传承与创新,现代与未来,这是新时代紫砂艺人的责任。一方面要体现民族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要向着时代性紫砂艺术迈进。体现新时代紫砂艺人对美的感悟,对紫砂艺术的见解,去发挥个人独到的艺术魅力。然而固守传统和依赖传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必须在理念上更新思维。例如:西方早期的古典派油画是以写实、细腻的手法表现画面效果的;由于莫奈的发现创造,印象派绘画诞生了,之后又有抽象派和现代派的出现,改变了模式性审美,加强了视觉艺术的活力和个人思维意识的表现力。对于一个新时期的紫砂从艺者来说,发现与创造、运用与结合,并能很好地表现紫砂作品的效果,那是一件绝妙的事。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看惯了的物体中,几乎“熟视无睹”,然而当我们以爱心与真诚的心态去发现,从自然中、物体中,多角度地观察审视美的存在;把具象的物体用抽象去概括,展现出力量美与柔和美,如雕塑的体积美、舞蹈的韵律美、绘画的色彩美等等。通过吸收、舍取表现紫砂壶的“韵”、“神”、“静”、“动”之美。巧妙结合实用功能,以形式美和功能美的完美结合,强化思想理念,发挥技能并深入理解传统紫砂工艺的精髓所在,以万变而不离宗的状态,走出传统,步入新领域。运用各种手法,将现代理念融入紫砂艺术,将强有力的时代音符表现于作品之中。

我的壶是在素器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式堆、塑、雕、刻,塑造出各种形态,以细腻的雕刻形象生动的物态表现自然与生物。运用传统工艺技术,将壶制成:出水畅、盖严密、底规整的传统工艺要素;运用泥性的优势,将壶面的光、润感与内部的机理变化产生强力的对比。通过工艺制作与艺术手段,表现出作品的艺术性、实用性和主题性。

在传统中走出的天空是丰富、多姿的,发现美、创造美是永恒的主题。

[1]徐秀棠:中国紫砂,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史树青:紫砂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艺人紫砂壶紫砂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