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地域文化纪录片对黄河黄土文化的纪录与彰显

2011-11-17巩杰

电影评介 2011年18期
关键词:甘肃纪录片黄河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这片黄土地曾是远古生物的伊甸园,生长着黄河古象、三趾马、恐龙等古生物。甘肃诞生了倍受关注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等史前远古人类文化,也形成了中华人文始祖文化、黄河农牧文化和独特的自然人文风情和现代文明。黄河黄土文化是甘肃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地域文化的根脉和灵魂所在。在地理概念上,河流和土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在考察甘肃地域文化时,我们把甘肃的黄河文化和黄土文化紧密关联起来,共同称之为甘肃黄河黄土文化。远古生物的生死遗迹、史前人类的远古遗存、中华人文始祖的文化足迹、黄河自然人文风情和现代黄河黄土文明共同缔造和彰显了甘肃境内的黄河黄土文明。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诸多甘肃地域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从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角度表现独具魅力的甘肃地域文化,形成了纪录片对甘肃黄河黄土文化的记录、保护、彰显和传播。“所谓甘肃题材纪录片,即指以甘肃特定的自然条件、人文民俗、文化艺术和历史沿革等为表现主题,反映甘肃人民特定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心理等内容的纪录片。”⑴甘肃地域文化纪录片和所谓的甘肃题材纪录片虽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甘肃地域文化纪录片是甘肃题材纪录片中侧重表现地域文化题材的纪录片,概念范畴要比甘肃题材纪录片小。甘肃省自然景观独特、民族种类特殊、历史传统深厚、文化形态丰富,这成为优秀纪录片诞生提供了丰富的题材选择和文化资源。反映甘肃黄河黄土文化的纪录片是甘肃地域文化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不同的题材范围和角度形成了对黄河黄土文化的影像记录和文化彰显。

一、远古生物生死之谜的纪录发现

甘肃古生物遗迹分布较广,目前发现的古生物主要集中在庆阳、临夏、黄河三峡和酒泉。根据史前环境和生物生存的远古遗迹,诸多电视纪录片以其逼真的影像技术和综合的影像艺术,发现、记录、再现了远古动物的生存状态和灭亡之谜。这些纪录片主要有《黄河古象》《史前动物园》《中国恐龙大调查》等。

甘肃庆阳合水县是黄河古象的故乡。1973年发掘出的剑齿象化石是迄今世界上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象化石。它的发现对研究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远古时期地形、地貌、气候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早在1975年的“文革”时期,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专门摄制的电影纪录片《黄河古象》在元旦期间公映。影片第一次以影像方式向人们展现了黄河古象的风采,揭开了史前时期黄河古象神秘的面纱。电影对研究黄河古象生活的古代地理环境,对增强科普教育和传播甘肃地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

甘肃临夏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临夏和政县被考古界喻为“古生物的伊甸园”,是研究甘肃地区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最理想场所。2008年中央电视台根据临夏盆地古生物化石拍摄的纪录片《史前动物园》在CCTV10《百科探秘》栏目播出。《史前动物园》分为《象牙之谜》《短命的杀手》和《灭绝之路》3集,节目系统再现了临夏盆地远古时期孕育的大量丰富的古动物和形成的生物链,揭示了临夏盆地远古的生物之谜和动物秘史,也把物种丰富、神秘多样的临夏盆地展示给了世人。此后,中央电视台于2009年摄制的同一题材纪录片《史前动物园的秘密》也在《科技之光》栏目播出,再次向人们展现神秘的史前动物的秘密。这些纪录片对广大青少年和观众具有较强的直观科普教育价值,是认识甘肃史前生物与环境的生动教材。

远古时代的黄河三峡,是大量古生物繁衍生息的乐园。甘肃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分布带之一,特别是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恐龙足印化石。在这里,还研究命名了世界最胖的刘家峡黄河巨龙、牙齿最大的兰州龙以及世界保存最完整、亚洲最大的炳灵大夏巨龙。永靖黄河三峡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恐龙之乡”。早前,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了纪录片《恐龙在中国》,整体对中国的恐龙进行探寻和揭秘,对黄河三峡的恐龙遗迹也进行了关注。2009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摄制组走进永靖县刘家峡,先后实地考察拍摄了甘肃野外恐龙发掘过程、恐龙复制装架过程、古生物研究开发工作室、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等场景,并对炳灵大夏巨龙进行了重点拍摄。这部反映考察探访中国“恐龙时代”的电视纪录片《侏罗纪调查现场》,于2011年5月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

中央电视台2010年8月29上午10点到下午15点,用5个小时播出《中国恐龙大调查》。《中国恐龙大调查》直播节目运用航拍、卫星传送等技术,采用北京演播室与直播现场互动、专家点评、记者采访等形式,对我国恐龙化石资源保护、发掘情况进行全面报道。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晚白垩世恐龙的分布、演化、迁徙、灭绝以及古气候、古地理、古环境变迁、古生物进化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其中甘肃黄河三峡恐龙脚印遗迹也作为其现场之一进行掠影。

总之,反映甘肃史前古生物的纪录片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纪录片从环境学、地理学和生物学等角度记录再现远古动物在甘肃大地上的遗迹和生存,这对人们重新认识甘肃远古的地理地貌和生物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些题材的纪录片还不突出,尤其是本地电视台还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一题材领域。媒体应该以影像纪录的方式,加强对甘肃古生物伊甸园的传播和宣传,使更多人能够了解甘肃古生物遗迹,对甘肃文化和地域文化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史前远古人类遗存的影像再现

在人类历史文化悠久的甘肃黄河上游地区,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则是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存的重要体现。这些重要的史前远古人类遗存近些年来得到了影像保护、记录和再现。有关甘肃境内史前人类遗存的纪录片也在不断推出。这些纪录片以《大地湾之谜》和《神秘的中国彩陶》为代表,以影像的方式对远古人类的遗迹进行了深入关照,重新焕发了人们对远古人类历史的书写与记忆。

甘肃境内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受到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大地湾文化,有关大地湾的纪录片拍摄也多有出现。2005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火灾背后的历史》,反映了大地湾人的防火意识和防火处理,为今天消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把我国的消防历史向前推进了2400多年。此后,中央电视台2007年拍摄的五集纪录片《大地湾之谜》在中央台《走进科学》栏目播出,《探秘大地湾》在中央电视台《乡村故事》栏目播出,《文明的曙光——秦安大地湾遗址》由重庆电视台拍摄播出。这些纪录片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闻名于世的大地湾文化进行了关照和影像呈现。

《大地湾之谜》向人们展示的是五千年前的“宫殿”,六千年前的彩雕,七千年前的防火理念,八千年前的原始部落。纪录片以影像直观的方式,向人们呈现出原始先民神秘又令人惊叹不已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2008年2月14日《神秘的中国彩陶》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神秘的中国彩陶》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彩陶文化产生、发展、衰落的全过程。纪录片分为《发现之旅》《生死之谜》《纹饰密码》(上、下)《制造之谜》《衰落之谜》6集。片中用大量画面文字介绍了甘肃的彩陶文化。距今8000年的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发现的彩陶成为中国最早的彩陶,马家窑文化将中国彩陶文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成为新石器时代中国彩陶文化之冠。由甘肃省广电总台拍摄的纪录片《发现彩陶》成就不菲,荣获第六届敦煌文艺奖。

甘肃天水电视台《人文天水》栏目对天水地区新时期人类文化遗存的拍摄也从未间断过,如《武山人头骨化石》《付家门文化》《师赵村文化》《西山坪文化》《七里墩文化》《柴家坪文化》《永清堡文化》《礼辛镇遗址》《马家屲村遗址》等,以一个个鲜活短小的纪录片节目,展现天水所在的陇右地区大量丰富的新石器时期人类文明印迹。

总之,这些纪录片以影像记录和情景再现的方式,揭示了早期人类生长生活的秘密,这是对人类远古历史的形象逼真的记录与再现,能把人们带入遥远的远古人类历史时期。

三、中华人文始祖文化的影像表达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甘肃自古就是人文先祖降生和活动的主要地区,伏羲、女娲、黄帝、西王母、周人始祖、秦人始祖、李氏家族等,构成中华民族汉民族始祖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胜迹。古史时代“三皇”之首的伏羲和女娲,“五帝”之首的黄帝相传都诞生于陇右天水一带。轩辕黄帝出生在清水,曾问道广成子于崆峒山,又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开启了道教文化和中医学的先河。西王母诞生于泾川回山,今有王母宫等遗址等旅游朝拜景点。陇右不仅是我国古老民族氐、羌、戎的生息地,也是周人和秦人的发祥地。周人兴于陇东,从不窋到公刘,周族在庆阳经历三代。他们发展农业,创造了灿烂的周文化,如今在庆阳有著名的周人遗迹周祖陵。秦人兴起于天水,在陇南礼县和天水等地有秦公大墓和多处文化遗迹。天下李氏出陇西,陇西李氏名人辈出。陇西是李氏的发祥地,李氏的郡望。陇西有李氏家族著名的陇西堂等文化遗迹。甘肃地域文化纪录片以一种最为逼真的艺术形式,以多种纪录片再现和还原了甘肃境内华夏始祖的传说和事迹。这些纪录片是由中央电视台、甘肃省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共同拍摄的。主要的纪录片有《伏羲卦台》《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甘肃地域文化大系之周祖陵》等。

天水电视台摄制了《伏羲卦台》《天水伏羲庙》及伏羲祭祀大典仪式等多部纪录片,重在展现伏羲文化的人文魅力和伏羲作为中华人文始祖的伟大功绩。《春访轩辕谷》则对清水的轩辕黄帝文化进行了形象鲜明的影像表达和文化纪录。有关道教圣地和记述黄帝问道广成子于崆峒山的纪录片《西极崆峒》在CCTV4《走遍中国》栏目播出。2009年拍摄的纪录片《崆峒传奇》在北京电视台《四海漫游》栏目播出。这些纪录片都展示了崆峒山神奇的风光和崆峒山悠久的历史传说,包括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传说,使其具有神秘性和神话性。这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传说在陇右地区广为流传的主要呈现方式之一。

关于西王母神话和传说的纪录片有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播出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甘肃电视台先后摄制的纪录片有《西王母祖庙》《梦萦西王母》《泾川访古•西王母传奇》等。这些纪录片从不同角度来展现泾川作为西王母氏族重要繁衍生息之地、西王母文化重要发祥地和西王母祖庙所在地,使西王母传说和历史遗迹更为生动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有关周人始祖文化和足迹的纪录片多是由甘肃卫视摄制的,且陆续在《中国西北角》栏目播出。《甘肃地域文化大系之周祖陵》《探寻农耕先周》《诗经里的先周》《周族首领不窋覆灭记》等纪录片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完成了周人始祖文化的影像纪录和表达。庆阳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黄土风情纵览》之《周祖陵》,也对周人在庆阳这片神奇土地的文明足迹和遗迹做了最好的影像诠释。

关于秦人始祖文化的影像记述,由著名纪录片导演金铁木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于2004年在中央台播出,获得了很高收视率和一致好评。这部纪录片把秦人从开始发迹到统一征战的历史鲜活地展示出来,其中陇右地区所在的天水和陇南礼县是纪录片拍摄的主要场景,也是先秦文化早期遗迹的典型代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大秦帝国》,重在揭示秦帝国的发迹和衰落之谜,也是对甘肃天水和陇南地区秦文化的又一次影像观照。2009年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大型甘肃地域文化纪录片《甘肃古事》在《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其中之《千古遗恨——秦公大墓》揭示了秦人早期在礼县大堡子山的秦公大墓被疯狂盗挖的伤心往事和千古遗恨。甘肃电视台摄制的《揭秘秦朝富强的原因》在甘肃卫视《中国西北角》栏目播出。天水电视台《人文天水》栏目也摄制了《大象山》《放马滩的故事》《秦亭》《秦公簋》《马家塬战国墓葬之谜》等有关秦人先祖在陇右地区的文化遗存和历史遗迹的纪录片,对秦人早期在陇右的活动做了全方位的影像视听再现。

关于陇西李氏文化的纪录片,主要是甘肃卫视拍摄的《陇西李氏:三千分之一》在《中国西北角》栏目播出,以陇西李氏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永不失落的圣地》也在加紧制作之中。

甘肃境内的中华人文始祖文化在影像中得以表达,但这些纪录片缺乏大制作和大手笔,与中华人文始祖的历史传说和文化积淀相比,还显得较为薄弱。这些纪录片没有充分显示中华人文始祖的文化和内涵和精神风貌,无论是在题材选择还是制作手法上都有待提高和改进。

四、黄河自然人文风情的视听展现

黄河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也成为甘肃地域文化纪录片一个重要的书写对象,反映黄河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的纪录片也层出不穷,这些纪录片记录了黄河的自然风情和人文景观,展现出波澜壮阔的黄河上游景象和人文历史风情。这些纪录片主要有《黄河》《大黄河》《点击黄河》《老龙湾的老高家》《黄河258》《黄河文化》等。

1987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纪录片《黄河》第四集《九曲之首》、第七集《大夏河畔》、第十集《金城上下》都是对甘肃黄河黄土地域文化最有力的抒写和影像再现。《九曲之首》展示了九曲黄河第一湾玛曲草原的人文地理风情,草原牧民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同时也向我们追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大夏河畔》以寻找花儿故乡线索,抒写了黄河支流大夏河畔和积石山下的临夏大地的人文民俗风情。《金城上下》讲述了黄河三峡和甘肃省会城市兰州的黄河风情及历史文化,这部纪录片展示了整个黄河流域的地理风貌、民情风俗、文化古迹,从而领略黄河的古今变迁和黄河奔流的神韵风采。但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极为失败,可以说是编导们的一部影像游记,其内容显得凌乱拖沓,叙述方式显得落后和陈旧,语言表现缺乏沉厚的文化底蕴和黄河流域应有的诗意。在拍摄同一过程中,日本NHK剪辑制作出了《大黄河》,是同一题材不同的视角关照和剪辑方式。日本版的《大黄河》在叙述手法上明显胜于国内版,具有国际视野和影视人类学纪录片的重要特征。

2001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12集纪录片《点击黄河》在纪录片栏目播出。这是一部口述风格的人文历史片,描述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黄河岸边经历的生活变迁。在第二集《西北支边篇》,反映了当时全国各地知青来到甘肃支边的情况。

为纪念中韩建交15周年,韩国文化电视台于2007年2月24日起播出由韩国文化广播电视公司制作的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河》。这部纪录片反映了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风民情,将给韩国观众提供一个更深入、更广泛了解中国的契机。

此外,甘肃境内的地方电视台也相继摄制了《老龙湾的老高家》《黄河258》《黄河文化》《格萨尔的发祥地——玛曲》《走进积石山》等反映黄河风情和历史文化民俗的地域文化纪录片。《老龙湾的老高家》展现了独特的黄河石林和黄河人家的民风民俗,荣获甘肃电视台建台30周年新闻纪录片一等奖。《黄河258》是甘肃白银电视台拍摄的14集纪录片。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是一条黄河经济、旅游、文化带,是水电能源聚集的黄金水道,是黄河灌溉农业的绿色长廊。在这里,灿烂的远古文明和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丝绸之路、长城在白银地区和黄河发生了交汇,以黄河为依托的多元文化在白银依次展开。电视片《黄河258》用电视纪实的表现手法,把目光投向黄河上游白银地区沿黄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和社会发展,探寻地域文明的发展脉络。

以黄河为题材的纪录片,还在不断的拍摄过程中。如陕西拍摄的《风情黄河》已经播出。中央电视台正在拍摄的40集史诗纪录片《黄河》也在紧锣密鼓地拍摄制作过程中,这是对黄河又一次重要的影像书写和文化再现,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新的视听盛宴和对黄河文明的影像展现。

黄河文化和文明是辉煌灿烂而博大的。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文化区,其文明具有远古神秘的色彩。而这些纪录片由于各种因素限制,还没有充分展示黄河文化和黄河文明的伟大历程,需要后来者继续挖掘黄河文化和文明。

五、现代黄土魂的影像纪实歌颂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黄河从这里川流而过,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库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把无穷无尽的动力和光明奉送给这块土地,焕发着它新的活力。黄土地文化是甘肃地域文化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黄土文化构成了甘肃地域文化纪录片的主要文化特征。甘肃的黄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陇东和陇中地区,在庆阳、平凉、定西等地表现最为鲜明,庆阳的董志塬被誉为是黄土层最厚的地方。

反映黄土地文化的纪录片以黄土地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为基点,展示黄土地独特浓郁的风情风物风貌。《黄土风情纵览》《这座黄土这座城》《30年:故事庆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平凉》《西极崆峒》《永不失落的圣地》《印象甘肃•遮阳山》《黄土魂》等。这些纪录片以影像的魅力展示了生活生长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和心路历程。

纪录片《黄土风情纵览》分为《有一个地方叫庆阳》《陇东道情皮影》《庆阳民间刺绣》《庆阳民间剪纸》《陇东民歌》《周祖陵》六部,介绍了陇东黄土高原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而摄制的纪录片《30年:故事庆阳》分为《农村的变革》《小城成长记事》《个体户的荣与辱》《穿着自由与美丽》《不用再问吃了吗》《安得广厦千万间》《不再遥远的世界》《我的E家》《大家一起来健身》和《婚礼进行曲》十集。全片以普通百姓的视角,采用纪录片和人物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展示了庆阳老区改革开放30来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就,以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讲述了庆阳人鲜为人知的历史,全新、立体勾勒出了改革开放30年庆阳老区的历史进程。

由甘肃省会宁县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黄土魂》将镜头对准了家长陪读这一社会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会宁父老乡亲含辛茹苦供养学生上学的感人精神。纪录片贴近生活、关注民生,选取的人物和事迹具有典型性。纪录片荣获2008年度甘肃省、白银市新闻社教类节目一等奖。该片在省内外多家电视台播放后,给观众带来强烈震撼和深深思考,成为中小学校不可多得的感恩励志教育的活教材,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求知精神跃然于影像之中,展现出人们顽强的意志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塑造了永不磨灭的黄土魂。

总之,甘肃地域文化题材纪录片,以甘肃境内的黄河黄土文化为文化基因,重在发现、再现、表现和挖掘甘肃地域史前生物和人类文化遗存,弘扬中华人文始祖的伟大功绩,展示独具魅力的黄河黄土自然人文风情,不屈不挠的人文精神。这些诸多纪录片的拍摄,对宣传和树立甘肃文化形象,提升甘肃的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对发展文化产业和传承地域文明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张茜、李洁、刘艳红.甘肃题材纪录片艺术特色管窥[J].东南传播.2010.8

猜你喜欢

甘肃纪录片黄河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黄河』
甘肃卷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