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怪陆离的世界电影——世界电影流派介绍之一
2011-11-17陈梦湜
一、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是上个世纪70年代后,受西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之影响,并继承这一文学流派的成果,在拉丁美洲掀起的一个电影流派。
如果追根溯源,“魔幻现实主义”一名词,最早产生于欧洲。是德国文学评论家弗朗茨•罗于1925年在他的一本文艺专著《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来的。但这一“主义”,应该说在欧洲既没有形成文学流派,也没有形成电影流派。只是后来进入拉丁美洲大陆,特别是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才使它首先形成了一个风靡世界的文学流派,进而为电影所接受。并经过发展,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形成了一个电影的魔幻现实主义思潮。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其内涵开始时尚带有些许不确定性。通常被解释为“魔术的”、“神奇的”、“机巧的”、“突变的”、“不可思议的”和“出乎意料的”等,本来其中没有“幻觉”的含义,但是既然已经约定俗成,更改是很困难的,于是也便无人深究。不过,魔幻现实主义,既不能理解为“荒诞不经”,也不能与“幻想电影”相等同。相反,它是一种植根于拉丁美洲的特定环境和社会现实以及传统文化的产物。尤其是拉丁美洲的自然环境、历史和社会都是原始的,甚至未开发和畸形的。由于殖民主义者的长期侵略,至今许多森林还荒无人烟,意想不到的怪事经常出现。在这里,古代和现代、过去和未来交织在一起;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与印第安人的原始集市为邻。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生活和境遇,才使魔幻现实主义在这里扎根。但是魔幻现实主义,虽然不象现实主义那样逼真、细致和忠实地描写现实,也不象超现实主义那样抽象和怪诞,而是借助幻想和夸张,揭示现实事物背后的秘密,表现拉丁美洲人民的斗争生活、愿望和理想。在表现手法上,多用隐喻、虚构,以古老神话和民间传说为素材,来结构成一种拉丁美洲的现代神话,给人一种似是而非、是非而是的感觉。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是根据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经典和高峰作品——《百年孤独》改编的同名电影。其次是电影《预兆》获新拉丁美洲电影节大奖,还有影片《埃伦迪拉》、以及巴西、德国和墨西哥合拍的《我亲爱的玛丽亚》等。总之,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既能使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神秘主义色彩,也能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通。因此,这类电影一度颇受广大观众欢迎。
二、神话诗电影
所谓神话诗电影,是“新美国电影”之一种,它是继“恍惚电影”之后,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美国的一种电影新形式。通常也称“抒情神话诗电影”。这种电影样式,实际上是欧洲现代派文艺思想与美国古典浪漫主义的一种混合物。其重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电影艺术家布拉哈格。他的影片代表作如《狗•星•人》、《歌》、《幼年即景》和《幻觉隐喻》等,都是很典型的“神话诗电影”。
布拉哈格本来也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主义的影响,并在这之前也曾一度倾向于“恍惚电影”,但是后来由于美国本土文化传统的作用,使他对“恍惚电影”完全陷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文学式的表现方法日益不满,才决定改用“第一人称”拍摄影片,于是,便开创了他的“神话诗电影”。这种电影,不重人物情节,银幕上的影象大都表现为“第一人称”的制作者的观察见闻。布拉哈格十分注重表现各种运动现象,包括摄影机和组接术的运动。他在“神话诗电影”中的表现主义倾向,曾受到美国50年代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直接影响。象当时抽象画派的代表人物S•波拉克的即兴作画的风格,对布拉哈格的“神话诗电影”就影响较大,特别是在他的《幻象隐喻》一片中表现得相当明显。
“神话诗电影”的力作是《狗•星•人》。是布拉哈格于1960年拍摄的,但由于种种原因,1965年才首次上映,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全片分序曲和四个章段,共五个部分。影片一开始,一个印第安男人在漆黑的冬夜向山上爬行,黎明前已是春季,上午时分则到了仲夏,此时这个男人砍倒了一棵树,其后秋天到来,不久复归隆冬。影片以树木象征着人类文明中的“建设”,以砍伐的“暴力”象征战争,这是序曲的主题。第一章表现男人以“走两步退一步的方式爬山”,布拉哈格以此象征着毛细管中血液的来回脉动。第二章仍然是男人在山坡上跌倒了爬起来的动作,银幕上不断呈现负片影象与正片影象的重叠,这种表现据说是用以象征人被分裂的状态和幼儿成长的过程。第三章的主题是有关男人、女人和心的三角戏剧,女人想成为男人,男人想成为女人,却都不成功,后来男女翩翩起舞,象征合二为一。总之,用西特尼的话说: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神话诗电影”大多把人的潜意识活动与神话诗幻想结合起来,在表现技法上则受到抽象主义美学的影响。
除了布拉哈格,这一时期进行“‘神话诗电影”创作的还有布鲁通和马可波罗斯。但是与布拉哈格相齐名的“神话诗电影”艺术家是H•史密斯,他的《天与地之鹰》也是一部出色的大型神话诗电影。
1、《世界电影史》(乌利希•格雷戈尔 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2、《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李幼蒸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