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及应对措施
2011-11-16祖洁
祖洁
摘要: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当年7月1日起,全国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不平衡,教育的投入,教育资源的潜能挖掘不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呈现一些问题且存在明显的差异。论文初探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在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给予应对措施。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措施
一、义务教育的特点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且恰当。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需突破的几个方面
1.义务教育要均衡化,要做到突破,在措施上应该加以细化师资以达到均衡化。教师资源做不到均衡化,义务教育就很难做到真正的均衡化。
2.义务教育要均衡化,要做到突破基本设施的标准化。义务教育的基本设施应当以满足当前教育教学基本需求为出发点,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教育设施的建设标准要大致相当,不能差距太大。
3.义务教育要均衡化,要做到突破课程设置、考核评估的一体化。更为关键的是,要制定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坚持这一监测与评价标准,从而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体系与监测评价体系。
三、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产生的问题给予应对措施
1.教育发展均衡可以分解成学校分布、教育投入、教育资源、教师待遇、升学比例均衡等。
2.实现教育公平,在切实提高偏远山区教师待遇的同时,应在教育体系内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以助推教育上升发展。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全民、全社会共同努力。
3.义务教育城乡实现了免费,以违规收取择校费为背景的择校却屡见不鲜。“择校”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问题:包括办学条件的均衡;教师资源的均衡;生源的均衡。
4.“师资”,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择校主要是择师。要使学生不流动,首先教师要流动,要合理、良性流动,走向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
5.“招生改革,只重学科”、过于单一的课程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协调统一的课程体系正在逐步构建。
四、结论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义务教育尤其如此。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均衡发展已成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故各级政府需高度重视,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切实缩小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建立教师交流制度,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健全督导、奖惩和问责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苌景州.建立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J].贵州社会科学,1994.
[2]李连宁,顾明远,张力,等.纵论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念.人民教育,2002.
[3]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N].中国教育报,2005.
(作者单位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文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