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真自然师造化火炼魅力无穷新
2011-11-16徐良会
徐良会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 北京 100020
率真自然师造化火炼魅力无穷新
徐良会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 北京 100020
李铁映先生从2004年开始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从那一刻起他就置身这项事业中,并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从书画到工艺美术品均皆饶有兴致地反复研究乃至亲手制作。对艺术的追求日臻完美并进入了逍遥自在的境界。
其创作的作品多次在世界手工艺大会、中国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等大型活动评选中分别获特别金奖、金奖等。并先后将臻选出的法郎彩瓷碗、“铁映十八式紫砂壶”、陶瓷艺术品等珍品捐赠予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十几处收藏机构。
李铁映先生所创作的作品,融合了工艺美术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创意,具有几点特点:
一、超越经典的经典—“铁映十八式紫砂”
所谓“十八式壶”,就像武林中的“十八般武艺”,象征艺术研究近乎达到至善尽美的境界。紫砂传统技法发展到今天,由于像“曼生十八式壶”一类的经典款式,长期以来已被人们理解、接受并认可,形成一种规矩、程式,能够超越传统、突破经典壶款者寥寥无几。先生的“铁映十八式紫砂”虽也名为“十八式”,但却并不囿于经典壶款,他深知紫砂壶中已融入了制壶者的感悟灵性、艺术涵养和精神品格才具有了生命力,从而超越了茗壶浅层的实用意义。
细品“铁映十八式紫砂”,壶款的造型创意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出他在造型、文学、哲学、篆刻、茶文化等多方面的素养,看似简洁的款式却传递出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风格独特、灵气逼人的文人壶佳作。这十八种壶款中,有改变传统方器的,如乌龙壶和普洱壶,此二款壶形方中寓圆,其壶盖皆以圆盖造型处理,以小圆合于大方之中;有竹段壶创意的,如博仙壶、紫竹壶,此二款壶形以竹段为壶体造型,壶嘴、壶把以竹节装饰,壶盖上贴以竹叶,灵动自然;有加入现代设计理念的异型壶,如玄石壶、天籁壶,此二款壶形、壶体以取自于一高一矮光滑圆润的鹅卵石造型,壶盖上壶纽以小石块状绞泥装饰点缀而成,大石之中立着小石头,又以紫砂做成,别具特色;有吸收传统造型改良的提炼壶款,如金钟壶、晚晴壶,此二款壶形以传统光素器制作壶体,金钟壶以提带式造式,晚晴壶以圆环状造型处理,各见独特风韵;有以绞泥手法制作而成的归真壶,此壶在壶体下端绞处一圈蓝、黄相间的绞泥纹样,好似一条小河蜿蜒流淌于壶体,生动自然;有造型创意几何壶款,如三元壶、明鉴壶,此二款壶形以壶底、壶体、壶盖三圆体组合而成,三圆体相连,浑然天成;有吸收民间工艺造型,又抽象变化的龙人壶、游心壶,龙人壶壶身如传统放大的玉环,壶纽以红山文化中的玉龙图腾为造型设计,而游心壶外形以民间葫芦状造型处理,别致而富于生活气息,这二款壶的造型汲取了民间工艺品的精华,又多出许多新颖生机;又有传统壶款改良后的造型,形成独立创意设计的壶款,如善善壶,力践壶、世极壶、龙井壶,其中善善壶,以如意桥纽装饰壶盖,力践壶则用父子壶同在一壶之中,壶纽以小壶造型装饰处理,世极壶以壶盖打开是一小茶杯的功能取胜,龙井壶直身壶体,配以灵活、变化的壶嘴、壶把、一动一静别开生面。
李铁映先生在阅读《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
除壶的造型设计创意之外,“铁映十八式紫砂”还精选上等紫砂原矿料,其中有紫泥、底槽青、红皮龙、段泥、老段泥、青灰泥、墨绿泥等等,泥色多样又融于壶款设计之中,丰富了此系列组壶。
“铁映十八式紫砂”在整体取名上,除了汲取中国哲学、诗词等之精髓,冠之以“游心”、“三元”、“玄石”、“善善”、“世级”等佳铭妙词,并刻成印款印在壶底部,又给每款壶名配上相同名称的文化普洱茶。一壶、一印、一茶,三者结合,既增加了文化含量,又使壶用以喝茶的实用功能更为增强,巧妙地把壶与茶搭配在一起。
“铁映十八式紫砂”整体造型独特,创意新颖,用泥讲究,矿料多样,制作精良。既表现出古朴大气、厚重典雅的艺术特色,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与情趣,是继“曼生十八式壶“后紫砂创新的又一丰碑。
二、仿古不泥古—珐琅彩瓷的当代创新
先生的珐琅彩瓷作品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清代康熙、雍正两朝珐琅彩瓷传世珍品的复制品;二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融入新创意、新手法的原创作品。熟悉我国珐琅彩瓷发展历史的人都了解,无论烧造技艺、彩料炼制还是题材纹饰,康熙晚期到雍正年间,珐琅彩瓷经历了一个由初创走向成熟的重要探索阶段。而那些历尽劫难留存下来的为数极少的当年皇室御用品,自然真实地纪录了期间每一步技术攻关和装饰风格的嬗变。先生对它们进行还原式的复制,正是为了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掌握久已失传的清代珐琅瓷工艺最详尽、最感性的第一手资料。在他的复制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关注所在。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由于是从铜胎移植而来,彩料掌控还未成熟,器型较小,以碗居多。传世品通体覆施黄、蓝、红、豆绿、绛紫而成为色地珐琅彩瓷。纹饰上以牡丹、莲花等写生花卉为主,图样布满通体,花叶点深纹,运笔严谨,图案布局强调意趣而疏于写实,同时注意色调的烘托效果,画面注重四方绘画中的透视、明暗关系等。禽鸟、人物和山水的题材几乎没有。先生复制的“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和“蓝地珐琅彩莲花纹碗”既集中体现了康熙珐琅彩瓷的上述工艺特点。
到了雍正朝,早期仍沿袭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遗韵,在色地上绘花卉,如复制作品“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和“黄地珐琅彩梅花诗句纹碗”。但从这两件作品上已能看出,这时期的花卉图案在写生式的基础上写意性增强,并配以“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这一类契和画面题材的书法题句,加上迎首、末尾的胭脂彩闲章,中国传统绘画的儒雅丰韵扑面而来。随着新炼珐琅彩料种类的增加,与康熙时单调的“只绘花枝,有花无鸟”相比,在纹饰上逐步发展出雀鸟、竹石、山水、锦地开光等各种不同的题材。后期的珐琅彩瓷器脱离了铜胎画珐琅的窠臼,为追求表现瓷器的清纯本质,绝大多数是在瓷质如玉的景德镇白瓷胎上绘制。画面布局得当,用色细腻多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融诗、书、画、印为一体,深具中国文人画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从复制作品“雉鸡牡丹纹珐琅碗”和“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花鸟纹碗”中,我们发现装饰题材的扩大与表现技巧的日趋成熟,使得珐琅彩瓷器完全能做到如画家在宣纸上作画一般极富气韵。
当然,李铁映先生在关注珐琅彩瓷传承的同时,更着眼于其发展与创新。他为珐琅彩瓷的当代发展确立了“仿古不泥古,仿清更超清”的指导方针,并特别强调: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就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要融入现代美学元素,反映现代人文精神。这些思想也体现在他具有原创性的珐琅彩瓷作品中。
李铁映先生的珐琅彩瓷作品融入了很多当代美学元素和个人审美创意:一是创造性地使用一些全新的装饰手段,如用中国画的写意手法或兼工带写的手法绘制主题纹样,在辅以传统的地子和开光的装饰手法,而在地子上又辅以边饰,地子颜色采用渐变的手法等一系列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创意,从而开拓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珐琅彩瓷新境界。二是他以自己的书法墨迹和钤印运用到作品的装饰上,如地子底纹(类似传统的轧道贺锦灰堆工艺)以先生的书法墨迹进行装饰,以及作品上的题诗,不仅大大丰富了作品的装饰语言,同时也使这些作品更具艺术张力,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如“黄地开光珐琅彩鹰碗”、“黄地开光珐琅彩荷花纹碗”两件作品。还有一件“黄地开光珐琅彩竹纹瓶”,在开光的主题画面上先生直接书写了一个遒劲洒脱的大字“道”,而在“道”字后辅以行云流水崇山峻岭,左上角天空上的行云形成一个草书的“天”字,连起来正是“天道”二字,匠心独运,颇有一番悠远的禅意和深邃的哲学意味。三是李铁映先生的作品力求表现出一种精气神,题材上多以松竹梅兰入画,不仅体现出浓厚的文人气息,更反映了先生的审美意趣和精神追求。读他相关作品的题诗即可印证。如他在梅花题材的作品上题写“风骨”。赞誉梅花不畏严寒、傲雪斗霜的铮铮铁骨;在竹子题材的作品上题写“竹本虚心一身节,风欺雪压神不动”的诗句,赞誉了竹子“竹本虚心”谦谦君子的大家风范,和不惧“风雪欺压”的凛然气节。
李铁映先生在复制和原创两条道路的创作实践中,一方面力求还原前人在珐琅彩瓷工艺技术方面所达到的巅峰状态,以此夯实珐琅彩瓷当代发展的工艺基础;另一方面,他以自己独具新意巧思的创作思路为珐琅彩瓷注入了时代的审美内涵,对珐琅彩瓷这一艺术瑰宝在当代重现辉煌不可不谓又筚路蓝缕之功。
三、铁笔刀书—陶瓷艺术的新境界
在李铁映先生的创作的众多门类的陶瓷作品中,刻瓷作品最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其书画造诣和艺术个性。刻瓷的主要工具是一种特制的金刚石刀具,通常的工艺程序是在未烧成行的干坯胎、半干坯胎上面用笔划写,写完以后再进行刀刻。而他的刀笔书画无论是刻写诗词歌赋还是雕琢花鸟虫鱼,都是在无稿的前提下,凭着自身的书画艺术功底和对陶坯特质、器具的熟练把握所产生的和谐共鸣。刀笔书画与纸上书画在创作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因素,创作者即便有很深的书画造诣,稍有不慎也会出现走刀,背离心念。刻写时必须是心、眼、手和精、气、神的高度统一,方可“一刀而成”,在陶坯上呈现出如行云流水、气脉想通的行草书作品,由一画之迹流出万象之美;也才能胸有成竹地完成心中的物象定位,干净洒脱、一气呵成地表现自然界客体形象的骨、筋、肉、血。
李铁映先生在刻瓷作品的创作中大胆超越了传统书家与匠人的技法,他大胆探索,不断实验,把陶瓷工艺材料和技术所能表达的美,都充分地运用到刻瓷这种新的形式里面。他的作品中,有的运用了宋代传承下来的刻花工艺来表现书法,刻写书法后覆施影青釉,字体隐露稳宜,色韵雅逸,显示出其对色釉的熟稔运用;有的将诗词以草书刻在青瓷作品上,并巧妙结合其刻花之精美,刀法自然流畅,既新颖别致,又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先生在运用陶瓷装饰技巧的过程中,既能遵循工艺要求,又不受工艺规范的束缚,比如刻划瓷坯时不仅用金属刀,也用竹刀和竹签,效果如同中锋用笔,笔力正而实,字体的凹凸立体感和不同色釉沁入字体的肌理效果,兼有丰厚的凝重的豪放之气与简远萧散的恬淡之美。
正是他以刀为笔、以陶为纸的刻瓷手法,将诗词文学之美、书画意境之美、瓷器釉色之美融为一体,通过行刀的轻重缓急、布局的疏密赋予陶瓷作品灵动的艺术气息,带给观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空间,而这也正是先生刻瓷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李铁映先生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时三刻形成,而是他在70余年生活实践中不断进行道德修养所成,是心与自然、情与法在融会贯通,经过长期的感悟而达到今日意手相随、法心相依的境界,因此其作品,不仅是技法,更是其人格、精神的充分体现。
李铁映先生在创作陶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