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2011-11-16宫秀芬
宫秀芬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宫秀芬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现代物流业以其特有的功能影响着经济发展,物流产业的集聚效应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一体化等方面作用更大。本文针对快速发展的物流园区,根据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由此提出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几个模式。
辽宁省;物流产业;模式;竞争优势
一、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物流产业集群是指聚集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以交通运输枢纽设施(如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公路枢纽等)、科研开发组织(物流技术、物流信息平台的研发等)、管理部门为依托,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运输、仓储、装卸、包装、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及其相关制造、流通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1]拥有完备的物流基础设施,分工协作关系明确,竞争优势明显的物流园区是物流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突出表现为物流园区的发展,为了能够反映全省物流园区的地理位置分布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现将辽宁省分为三大经济区域进行分析。一是沈阳经济区,包含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八市;二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包含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六市;三是辽西北经济区,包含阜新、铁岭、朝阳三市。需要注意的是,三大经济区的城市有交叉,如营口既属于沈阳经济区又属于辽宁沿海经济带、铁岭与阜新既属于沈阳经济区又属于辽西北经济区。
1.从物流园区的数量看,截至2010年6月底,辽宁省物流园区总数是52个,其中:已经运营的物流园区12个,占物流园区总数的23%;在建的物流园区13个,占物流园区总数的25%;规划中的物流园区27个,占物流园区总数的52%。(见表1)
2.从物流园区分布看,全省三大区域中,沈阳经济区有物流园区25个,占物流园区总数的42%;辽宁沿海经济带有物流园区29个,占物流园区总数的49%;辽西北经济区有物流园区5个,占物流园区总数的9%。(见表2)
3.从物流园区开发方式看,辽宁省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种方式:一是政府提供优惠政策,企业投资;二是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三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建设。现有资料表明,政府提供优惠政策,企业投资的物流园区最多,有32个,占物流园区总数的61%;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物流园区15个,占物流园区总数的29%;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建设的物流园区5个,占物流园区总数的10%。(见表3)
4.从物流园区投资建设主体看,辽宁省物流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投资建设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既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也有外商投资的企业;建设资金来源既有自有资金也有银行贷款。调查显示,民营及民营控股企业参与投资建设的物流园区数量最多,其次是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与出资建设的物流园区。[2]另外,少部分物流园区由外商直接投资。
表1 辽宁省物流园区建设状态
表2 辽宁省物流园区分布情况
表3 辽宁省物流园区开发方式
5.从物流园区占地规模看,按照我国物流园区等级划分,辽宁省数据统计如下:物流园区占地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下的40个,占物流园区总数的76.9%;占地面积在5-10平方公里的5个,占物流园区总数的9.6%;占地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7个,占物流园区总数的13.4%。(见表4)
6.从物流园区运作情况看,物流园区的盈利模式中,有多种收入来源。[3]调查显示,辽宁省物流园区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是库房货场租金;二是办公楼租金、配套设施租金和物业管理费;三是所属物流企业增值服务费、设备租金、土地升值后出租或出售、税收优惠以及国家拨款获得的收益等。
总之,在已运作的物流园区中,基本具备简单的能为企业自身业务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与本地区重点产业和交通枢纽联动较紧,但信息化和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水平还不高。调查表明,进驻园区的企业类型、数量各有不同。入驻物流园区的企业和实体中,物流公司和商贸企业数量较多,且相对持平;生产企业、快递公司、银行服务机构及其它机构的数量占比相对较少;部分临港型物流园区中货代公司数量较大,这与其依托港口的功能定位相符合。[4]
二、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辽宁省物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物流综合服务网络,为全省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地理位置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决定产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资源。辽宁地处东北地区最南部,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点,具有东北亚地区核心地带的独特区位优势,拥有大连、锦州、营口、丹东等几大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管道、水运等海路空运输体系较为完善,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如,东北地区大量货物都通过公路、铁路经辽宁运往华北、西北等地;辽宁又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地区,承担着东北地区的货物海上运输。截至2009年末,辽宁省铁路营业总里程3962公里,公路营业总里程1003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33公里,拥有各类生产性泊位320个,集装箱专用泊位25个,民航通航线路达到250条。
2.物流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2009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79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9%,占全年生产总值的5.2%,比上年增长6.9%;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775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2%;货运量133010万吨,比上年增长11.2%。其中铁路货运量18262万吨,增长5.0%;公路货运量105088万吨,增长13.1%;水运货运量 9651万吨,增长4.1%;航空货运量9万吨,下降9.4%。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5513万吨,比上年增长13.8%,其中集装箱吞吐量812.2万标箱,增长9.2%;外贸货物吞吐量14197万吨,增长17.7%。
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已经投入营运。其中沈阳沈北综合物流产业园区、锦州渤海临港物流产业园区、铁岭东北物流城等已粗具规模。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一期、辽宁近海东北亚国际保税物流中心、营口港保税物流中心等已封关运营。辽宁电子口岸平台已经运行,为全省“大通关”奠定了基础。
物流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信息网络发展较快。以大连口岸物流网、锦程物流网、中国物流联合网、沈阳物流公共信息网为代表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已具雏形。部分物流企业建立了物流信息系统,采用GPS、条码等技术,有效提高了物流信息化水平。
现代物流服务能力增强。近几年辽宁省引进和培育了一批现代物流企业。以锦程国际物流集团为代表的民营物流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内物流知名企业,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如马士基、普洛斯、宝供也相继进驻辽宁,带动了全省物流企业营运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功能向高附加值、多元化方向发展。
物流装备制造业有了长足发展。沈阳和大连两市已形成物流装备制造业集群,沈阳金杯、沈飞、新松、大船重工、大连重型机械、大连中集等已成为我国物流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企业。以沈飞的自动化仓库设备和新松机器人的AGV、物流自动实验装置为代表的高科技含量产品,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产业集群与物流园区的良性互动。目前,辽宁省拥有钢铁、石化、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拥有大连、营口等临港产业集群;拥有县域经济中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法库瓷砖产业集群、岫岩玉器产业集群、大石桥镁制品产业集群等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功能和辐射力明显增强,这些产业集群的动态发展,在空间上集聚了大量物流需求,进而为物流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5]由于物流园区拥有完善的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管理等物流基础设施,必然推动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内的集中布局。
4.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物流集群的形成。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程度加强,促进省内物流业发展。辽宁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东北地区物流领域在政府层面的合作已经启动,大连、沈阳与长春、哈尔滨签署了《关于共同加快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书》,共同打造四城市物流大通道,发展东北地区物流网络体系。通过物流、仓储、配送等的信息一体化,加快建成公共信息平台,形成管理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
5.政府大力扶持和积极规划。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物流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政府积极扶持的结果。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九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十一五”以来,辽宁省和各主要中心城市政府都制定了《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如辽宁省《关于促进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沈阳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等。辽宁省把现代物流业列入全省十大主导产业之一,着力打造“一圈两区三带五中心”的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即“一圈”是指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物流发展圈,“两区”是指辽东半岛沿海物流发展区和辽西物流发展区,“三带”是指辽宁沿海物流产业带、沈大物流产业带和锦朝阜物流产业带,“五中心”是指沈阳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大连东北国际性物流中心城市和锦州、营口、丹东区域物流中心城市。这些政策及措施必然引导全省物流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信息化及集群化方向发展。
表4 辽宁省物流园区占地规模
表5 物流产业集群模式比较
由此可见,辽宁省现代物流业战略地位不断提升,辽东半岛沿海地区以建设大窑湾保税港区为重点,打造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沈阳经济区以建设沈阳东北物流中心为核心,培育现代物流产业集群;辽西地区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为基础,建设中蒙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
三、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根据辽宁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我们选择五种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探讨。(见表5)
1.区位优势型物流产业集群。由于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水平、交通、通讯等区位优势,大量物流企业及相关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区发展。如沈阳、大连、锦州、营口、丹东等五个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物流规模较大、市场发育良好的物流枢纽城市,可以打造成区位优势型物流产业集群。
辽宁应以沈阳、大连为核心,按照城市所在区位、交通运输货流方向分别确定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向东北区域及全国辐射。沈阳是辽宁省省会城市,是辽宁的中心,也是东北地区的中心,承担着东北地区大部分物资的中转、集散任务,沈阳应以区域物流为重点,以铁路集装箱货场为依托,以集散铁路和公路货物为主。大连要建设港口区位优势型物流产业集群,应以大连港为主要区域物流中心,以其他港口为辅助物流集散地,形成以大连港、锦州港、营口港、丹东港等为基础的港口型物流带。锦州建设辽西国际物流园区,以公路、铁路、海运货物集散为主;丹东建设国际物流园区,以公路、铁路货物集散为主;营口建设营口口岸物流园区,以海运货物集散为主。[6]
2.园区型物流产业集群。物流园区是物流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7]在各地规划建设的各类物流园区基础上,辽宁应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考虑建设重点物流园区及物流项目(数量再研究)。如在沈阳、大连、盘锦等物流枢纽城市,可以考虑建设综合性物流园区;如在沈阳、大连、营口、丹东等地各类开发区,可以考虑建设专业型物流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型物流产业集群。
3.产业主导型物流产业集群。辽宁省要建成四个产业主导型物流产业集群:一是沈阳、大连已形成装备制造业物流产业集群,沈阳金杯、沈飞、新松、大船重工、大连重型机械等已成为物流装备制造业的重点企业。二是以抚顺、辽阳为重点面向石油化工产业的物流产业集群。三是以本溪、鞍山为重点面向钢铁产业的物流产业集群。四是以沈阳北部地区、铁岭、抚顺、本溪、辽阳、鞍山为重点面向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物流产业集群。
4.产业关联型物流产业集群。由采购业、配送业、运输业、仓储业等构成的物流供应链,使区域内物流企业通过分工与协作,形成功能完整的物流链,在交易过程中密切合作,为顾客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的同时,实现规模生产和专业化分工,获得外部经济效应。
5.区域协作型物流产业集群。辽宁应构建省内省外、国内国际的横向协作物流产业网络体系。目前,大连、沈阳与长春、哈尔滨签署了《关于共同加快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书》,共同打造四城市物流大通道,发展东北地区物流网络体系。与此同时,要加紧建设锦州、阜新、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物流通道,锦州、朝阳、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物流通道,沈阳、丹东、平壤、首尔、东京东北亚国际物流通道。
四、结论
从全球范围看,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重要的作用。
从经济发展趋势看,物流业发展必然走向集群化,只有全面认识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和模式,才能对其运行及发展进行正确引导。由此,在对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结合本省区域经济特点及比较优势,重点提出了区位优势型物流产业集群、园区型物流产业集群、产业主导型物流产业集群、产业关联型物流产业集群和区域协作型物流产业集群五种发展模式,这对辽宁省物流产业的发展决策是非常有益的。
[1]杨自辉等.物流产业集群依赖经济模型理论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3]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一)[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8,(10).
[4]沈欣.粮食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
[5]彭永芳,刘文艳.河北省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研究 [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2).
[6]田琳,孙世超.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J].经营与管理,2010,(8).
[7]杨自辉,邓恩,林安源.湖南物流产业集群系统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3).
责任编辑 魏亚男
F207;F252.24
A
1672-2426(2011)10-0044-03
宫秀芬(1963- ),女,辽宁沈阳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本文系2010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重点课题“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2010lslktzdian-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