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歌剧的民族化特色

2011-11-16郑德芳

中国戏剧年鉴 2011年0期
关键词:民族化音乐创作歌剧

郑德芳

中国歌剧的民族化特色

郑德芳

作为中国戏剧艺术的一种新的类别,中国歌剧既深受西洋歌剧的影响,又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营养,并借鉴现代话剧,形成了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美学追求和艺术样式的新歌剧。

回顾中国歌剧民族化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民族文化的融合一直是中国歌剧创作的目标,也是当代歌剧艺术追求的目的。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歌剧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在传统的民族戏曲、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大胆改造,创作了四大歌剧创作模式,包括以传统戏曲为参照系的歌剧模式;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的新型歌舞剧模式;以话剧加唱的结构模式;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的歌剧模式。尽管形式多样,但不管哪一种创作思维,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情结。现从中国歌剧题材运用、音乐创作、表演技巧三个角度予以阐述。

一、题材运用民族化

中国歌剧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吸收了西方歌剧的基本元素创作,包括咏叹调和宣叙调等,同时,融入很多中国的民族特色元素,在民族题材的运用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在近八十年的歌剧发展历史和不同时期创作的剧目中,创作者们吸收学习欧洲民族乐派的创作经验和美学原则,运用或改造本国民族音乐素材,真切反映本国的现实生活。这些作品虽内容、体裁不同,但总的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生活和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题材:一是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求解放而进行革命斗争的时代精神的题材。这类题材在中国歌剧的创作中比例相当大且十分重要。其代表剧目有:解放前创作的歌剧《刘胡兰》,解放后创作的剧目《红霞》、《洪湖赤卫队》、《江姐》及九十年代创作的作品《党的儿女》等;二是反映中国人民不同时期的现实生活和爱情生活的题材,如:《伤逝》、《小二黑结婚》等;三是根据中国历史和传统民间故事改编的历史题材作品。这一类作品歌颂了中国人民淳朴勤劳的传统美德,颂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正气的大无畏气概。主要代表作有:《屈原》、《窦娥冤》、《刘三姐》等;四是反映解放后各个时期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精神面貌和各种情谊的题材,代表作有《傲蕾—兰》、《阿依古丽》、《乡村女教师》等。其他方面的题材作品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总的来说,民族题材的运用是中国歌剧民族化特点十分重要的反映。

从上述作品中可以看出,题材运用民族化是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中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歌剧与世界歌剧接轨的契合点。它标志着中国歌剧走上了“西为中用”之路,即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不遗余力地从民族戏曲、音乐的丰富遗产中汲取营养并加以消化,以建设和发展中国歌剧,这是确立中国歌剧在世界歌剧地位中的根基。

二、音乐创作民族化

音乐作为歌剧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部歌剧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我国歌剧艺术经过几十年的多方探索与实践,在音乐创作上紧紧把握住歌剧音乐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符合中华民族的欣赏和审美习惯的创作思维。

中国歌剧的音乐创作基于中国人的审美欣赏习惯,采取现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大量吸收民歌、歌舞、小调、戏曲等素材和创作经验进行创作。中国歌剧音乐的创作还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不同的人物性格选用民间素材,大量吸收和提炼加工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多角度创新改造,形成中国独有的民族化作品。例如:歌剧《白毛女》中的音乐创作就以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曲为素材进行改变和创造。剧中《北风吹》的音乐和唱段,旋律优美、动听、亲切、流畅,表现的是喜儿盼望爹爹回家过年的喜悦心情,是采用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陕西秧歌《捡麦根》等进行创作的成功唱段。当喜儿怀着强烈仇恨出逃时,其唱段又取材于河北梆子高亢刚强的音调,表现悲愤的主题。歌剧《江姐》的音乐则以四川民歌为主要创作素材,吸收了川剧、越剧、京剧等音乐语言进行创作。全剧有不少优美动听的独唱、重唱、合唱。有的糅合了四川民歌的音调,有的吸收了川江号子、四川清音、川剧高腔等具地方特点民族元素。其中,主题歌《红梅赞》吸收了川剧和四川民歌曲调的特点,采用戏曲中的拖腔手法和八度大跳,运用节奏变化和添加装饰音等创作出既明朗刚健,又抒情优美的唱段。

歌剧中不但有咏叹调,还有宣叙调。如果照搬外国歌剧的手法,无疑是和中国歌剧民族化特色不协调的,也不被中国广大民众所接受的。因此,中国歌剧在宣叙调的创作方面坚持立足于民族传统进行创作,并取得艺术创作上的较大突破。如:在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宣叙调的创作,就吸取了戏曲念白的长处,写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宣叙调,这一点在歌剧《太阳雪》的音乐创作上也有体现,不同的是,《太阳雪》借鉴的是民间说唱艺术的方法,写出中国人喜欢听的宣叙调。

民族特色歌剧的创作在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研讨中一直备受重视。八十年代的歌剧《芳草心》,在音乐创作上虽没有依靠哪一种戏曲模式,也没有强调地方特色音调,但是却综合运用民族的旋律和调式特点进行创作,使作品的创作更为自由。《芳草心》以其清新、淡雅的歌谣化唱段,精巧独到的结构以及轻音乐化的音乐,开始了中国轻歌剧的创作,展开中国歌剧民族化发展的新尝试。

中国民间音乐、戏曲在各个不同歌剧音乐创作中的选用,促成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在歌剧音乐创作中的大融合,使中国歌剧在发展民族化道路上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三、表演技术民族化

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只有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根深叶茂,歌剧则更是如此。歌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综合艺术,它将不同美学范畴、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向观众提供的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听觉与视觉并重,表情与造型兼具的综合性审美效应。

中国歌剧的音乐更多的是体现在不同结构类型的表演和演唱之中,通过演唱者的演绎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由于歌剧创作的多样化,首先在演唱风格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有的从民歌演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的是借鉴西方的美声唱法,有的是三者的完美结合。《白毛女》借鉴了中国戏曲歌唱、吟诵、道白三者三结合的传统手法,即人物出场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不少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话剧的表现方法,以此更为生动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郭兰英在演唱喜儿的许多唱段时就吸收了梆子音乐高亢、明亮又集中的高音唱法,使演唱得心应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其次,在舞台表演上也具有中国本民族的特点。从戏曲表演和民间歌舞中借鉴的表演特点十分鲜明。秧歌剧《兄妹开荒》大胆吸收地方戏曲和歌舞进行表演,不但有唱,还有舞、有说、有戏、还有快板,表演形式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由此可见,在艺术表演方面,中国歌剧在近八十年的探索中,逐步将民族传统的表演与西洋歌剧的表演糅合在一起,同时又吸收了许多现代舞等新的艺术成分,使中国歌剧表演具有很强的民族特性。

民族的才是永恒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光彩的独特之处,只有表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展现了民族魅力的精髓,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才能燃起观众的激情。在文化不断发展的新时期,中国歌剧的发展道路还应该是民族化占居首要地位,在民族化层面上寻找中国歌剧与世界歌剧接轨的契合点。

参考资料:

①吴钊、刘东升著《中国音乐史略》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②于平:中国歌剧本土化和当代化的难题 光明日报2008—10—29

③解嵋:中国歌剧如何花开本土 中国艺术报2003—02—08

④梁建新:略谈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 剧作家2007年04期

⑤何杰:中国歌剧的现在时与过去时 剧作家2006年03期

⑥谢青铜:歌剧也讲“中体西用” 北方音乐2008年10期

⑦赵忱:中国歌剧不甘寂寞 中国文化报2008—11—08

⑧欧璐莎;中国歌剧音乐创作未来发展浅谈 戏剧文学2008年03期

广州大学)

猜你喜欢

民族化音乐创作歌剧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立足中国视角 跨越文化边界——评《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结构思维与当代走向》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