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傩戏
——古今民族文化艺术的融合
2011-11-16杨冬连
杨冬连
赣南客家傩戏
——古今民族文化艺术的融合
杨冬连
赣南傩戏作为长江流域客家傩文化的代表,宁都中村傩是至今赣南唯一仅存的一处傩,历史悠久,遗留着古行傩制,保留着驱鬼逐疫的原始面貌。同时有些节目则吸收赣南采茶戏的演唱方式,幽默诙谐,展示了傩向民间戏曲延伸的艺术形态,是古傩仪与采茶戏的完美融合,具有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原始粗旷的古傩文化延续
宁都中村傩历史悠久,保存的《判官点书》、《钟馗斩鸡》等节目中,沿袭着古行傩制,遗留着汉唐傩仪中驱鬼逐疫的原始面貌,衍化着宋代傩仪民俗心理,保留着神秘古朴的风格。
《判官点书》中判官黑脸长须,怒目圆睁。左手拿书右手拿笔,一边唱一边点击东、南、西、北、中的五方神来捉拿小鬼,以驱除恶煞。《钟馗斩鸡》中钟馗黑脸黑须,嘴露獠牙。右手拿着木制宝剑,左刺右杀,具有震慑妖邪的威力,唱着咒歌,不断搜寻及斩掉阎王鬼的过程。现场给人庄重严肃的感受。其咒语是:“你不见状元魁呀,整整三阎王,藏不过我千刀斩,天泽天里削甲木。” “削甲木”在当地是驱鬼辟邪的工具。《赖公射月》中赖公手持弓箭,不断地跳踩,向西南、东北、东南、西北及正南五个方向射箭,为村民射去各种阴煞,以确保地方稳定。其中不断跳踩的过程中是伴随着演唱的。《打保安》是最后一个节目。传承人请各路神仙及傩班历代祖师到坛,所有男性信民上前到坛上跪着许愿,而所有的女性则是要走开躲在一旁。
(一)古傩仪形制的延续
《礼记·月令》对古傩仪有了记载:“季春之月,……命国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仲秋之月,……天子乃傩,以达秋气。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①季春、仲秋、季冬这三个月份每个季节的末月,为了把残留的旧气驱除干净,人们都要举行驱傩活动。季春行傩,以为了驱除戾气;仲秋之时,为了迎接秋气;而到了季冬时期,为了驱除一年中所剩的寒气,逐出阴气以导阳气。《后汉书·礼仪志》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②到了汉代则是演变为腊岁前一日行傩,为驱逐疫疠。
在赣南宁都县黄石乡每年正月、九月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然后傩班到各个村为村民们驱鬼逐疫、祈福纳吉。就现存江西其他地区的傩戏是在年初之际演出。而中村的傩戏则是一年两次。古傩仪中季春、仲秋、季冬一年行三次傩礼,及演变到后代逐渐为腊岁前一日行傩,也就是季冬时期行傩。而中村正月及九月行傩,实则是沿袭了古傩仪的形制,九月行傩是沿袭古傩仪中仲秋行傩,以达秋气。
(二)汉唐古傩驱鬼逐疫再现
傩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日,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枢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③方相氏是古傩仪中的重要神祗。这时期傩是一种纯粹的为了驱除疫疠的傩仪活动,具有庄重性和严肃性。汉代郑玄曰:“蒙,冒也。冒熊皮者,以惊殴疫疠之鬼。如今魌头也。时难,四时作,方相氏以傩却凶恶也。”④可见驱傩实质是为驱鬼逐疫。唐贾公彦疏:“郑云‘方相’尤言‘放想’,汉时又此语,是可畏怖之貌,故云方相也。”⑤汉唐时期驱傩是为了驱鬼逐疫,而驱傩的主神方相氏的形貌也必须是狰狞恐怖。
中村傩《判官点书》与《钟馗斩鸡》中驱傩的本质跟汉唐时期驱鬼逐疫驱傩的本质是一致的。只不过判官驱小鬼、钟馗驱“阎王”,古傩主神方相氏驱的是“方良”而已。“黄金四目即是方相氏的眼睛凶狠让人惊魂。”⑥判官黑脸长须,怒目圆睁;钟馗黑脸黑须,嘴露獠牙,面目狰狞恐怖。他们的形貌亦如方相氏“黄金四目”一样,是非常凶狠恐怖的,给人惊魂之感。
汉代傩仪中还出现了“十二咒歌”。《后汉书·礼仪志》载:侲子和曰:“甲作食凶,腓胄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供食榤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盅。凡使十二神追凶恶。赫汝躯,拉汝干,节解汝肉,抽汝肝肠。汝不急去,后者为粮。”[2]这些咒歌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气势。钟馗斩鸡中其咒语是:“你不见状元魁呀,整整三阎王,藏不过我千刀斩,天泽天里削甲木。”这种咒歌也是受到汉代“十二咒歌”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震慑力,足以吓走阎王。
(三)宋代傩仪民俗的衍化
宋王昭禹:“凡傩皆以殴阴匿而除之也。方相氏以狂夫四人为之,则狂之疾,以阳有余,然后能胜阴匿故也。”⑦宋时期驱傩是为了去除阴匿,宋代民俗心理一般认为阴气是疫疠、鬼怪的代表。驱傩主神方相氏“狂夫四人”的装扮是为了显示其阳气足,才能够战胜具有阴气的疫疠。
在中国的民俗心理中人们一般认为月亮多时则表示阴气太重,因而各种阴煞、妖邪就会出来,因此赖公射月是为了逐祟,祈求祥和。在《赖公射月》这个节目中赖公驱傩的目的与意义跟宋代驱傩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搜寻、驱逐阴气重的疫疠,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赖公是采取射除代表阴气的月亮而已。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女人代表阴性,阴气重时疫疠是会出来作祟,所以需要阳气来压制具有阴气的疫疠。在古傩仪中方相氏是因其狂夫般阳气足,够驱逐疫疠。而今天在中村傩《打保安》中,仍然沿袭着这一民俗心理。在这个节目中只允许所有男性信民上前到坛上跪着许愿,而所有的女性则是要走开躲在一旁。至今当地客家村民认为女人阴气重,疫疠是会出来作祟。这实则是宋代傩仪民俗心理的延续。
二、采茶文化艺术的渗透
宁都是纯客县,历史文化深厚,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盛行。著名的赣南采茶戏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因而傩戏也受到采茶戏的渗透,吸收了采茶戏中的唱词和道白,兼有锣鼓伴奏,矮子步及扇子舞表演形式,幽默诙谐。《王卯醉酒》及《打冬易》等节目受到采茶戏的剧目风格、演唱方式的影响,展现了采茶戏向傩戏延伸的艺术形态。
《王卯醉酒》中王卯面目深红色,歪嘴、斜鼻,左手拿棍右手拿扇。表演王卯这位嗜酒仙官酒醉后大开仙口为信民祈福,既有演唱又有道白,其中夹杂着信民的祈福,场面热闹有趣。《姜太公钓鱼》是表演姜太公拿着钓鱼竿往不同的方向钓鱼,最后钓到鱼向村民出售,而许多妇女则争先恐后拿钱去买。她们将纸鱼买回家后,拿去拌猪食和鸡食,可保六畜平安。这两个节目中都用锣鼓来渲染热闹的气氛。《打冬易》中冬易婆面目粉红色,手抱一个穿绿色衣服的小男孩,冬易又称牙婆小妹,表演为天下善信送子及保小孩平安、健康。这个节目以唱为主,锣鼓节奏较为缓和。
(一)贴近生活、风趣幽默的采茶风格
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以表现普通百姓生活为主的地方剧种,贴近生活,依据了劳动人民的爱好,生活气息浓郁、语言丰富生动、表演诙谐夸张。
《姜太公钓鱼》及《打冬易》中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及爱好。姜太公钓鱼中展现了百姓祈求六畜平安;而《打冬易》中则是表达了子孙兴旺及小孩平安,是劳动人民最普遍的愿望。其中展现了普通百姓生活中希冀,贴近生活,这实则是吸收了采茶戏的主题风格,生活气息浓郁。
同时宁都傩戏也受到风趣幽默采茶风格的渗透,使得节目诙谐幽默、热闹有趣,迎合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爱好。“王卯显然是一个令人捧腹大笑的戏剧小丑。”⑧王卯歪嘴、斜鼻的装扮实则是采茶戏中的丑角演化,在节目中自问自答的幽默语言及夸张动作,富有娱乐性。《姜太公钓鱼》中表演姜太公钓鱼的全过程,及钓到鱼后在河边漱口、洗脸,最后把鱼卖了。整个过程极富有戏剧情节。姜太公钓鱼的夸张表情及动作,村民的插科打诨,实则展现了幽默诙谐的采茶戏风格。
(二)独具特色的采茶表演艺术
赣南采茶戏具有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以源于生活的矮子步、别具一格的单袖筒、变化莫测的扇子花进行演艺,用来表现人物,渲染环境。“矮子步是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的基本形体动作和舞姿,其双腿前蹲,脚跟提起,趾尖落地,向前移动。”⑨扇子是采茶戏中表演的道具,演员手持扇子表演各种舞姿。
宁都傩戏吸收了赣南采茶戏的表演方式,艺术再生为具有采茶风味的客家傩。《王卯醉酒》中王卯右手拿着宝扇,每向一个方向跳时都要停下来摆下头,然后很富幽默性的扇几下扇子。这实则借助了采茶戏中扇子花的表演艺术,刻画王卯这位酒仙的醉态,达到生动有趣的表演效果。在宁都傩戏的这些节目中都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每个节目的傩神都是应着点左右脚在不同地变换步子,做弯腰下蹲的动作,与锣鼓节奏一致。这应是当地采茶戏的矮子步渗透到了傩戏之中。
(三)乡土气息浓郁的采茶音乐
民歌、山歌是采茶戏中重要的唱腔音乐,同时配有锣鼓唢呐,使得采茶音乐丰富多彩,是客家劳动人民传递感情的重要方式,乡土气息浓郁。赣南采茶戏唱腔音乐中,广泛运用衬词。
宁都傩中《钟馗斩鸡》的咒语主要采取唱的形式。《王卯醉酒》中王卯在五个方位不断跳踩的过程中是伴随着演唱的。而《钟馗斩鸡》中吸收了采茶戏的灯腔,表现得粗犷热烈,高亢浑厚,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加上唢呐和锣鼓的紧密配合,使得宁都傩戏具有采茶戏的戏曲味。同时王卯在表演中用客家方言道白和演唱,加入了大量的采茶戏中的衬词——“哎呀伊哟喂”,这也是吸收了采茶戏的演唱方式。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1362
②刘昭,《二十五史·后汉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9,卷二十五
③孙冶让《周礼正义》[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2254。卷五十四
④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547,卷三十一
⑤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547,卷三十一
⑥吴昌林、章军华,《方相氏“黄金四目”的训诂与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2007(2)
⑦王昭禹, 《周礼详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481,卷二十五
⑧张勇华,《江西宁都中村傩戏研究——一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
⑨廖军,《赣南采茶戏探究》[J],南方文物,2001(4)
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