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戏曲剧本的市场化交易现状管窥
2011-11-16苏涵
苏 涵
农村戏曲剧本的市场化交易现状管窥
苏 涵
难计其数的众多农村剧团有着巨大的剧本需求,然而由于农村自由经济,农村戏曲自主经营运作模式的影响,以及专业剧作家创作与农村演出需要的疏离等原因,成了普遍的“剧本荒”现象,也促成了—些地方戏曲剧本交易方式的形成。笔者在农村戏曲调查中,特别有感于其间几种颇有意义的交易方式,不仅实录其情形,借以管窥当下农村戏曲的某种状貌,也由此提出—些与戏曲发展、与农村文化相关的问题。
一、—个编剧与经营相兼的农村剧本作坊
当笔者两次前往福建省莆田市东峤镇田柄村采访民间剧作家林亚善之后,便肯定地认为,那座处于偏远海滨的、稻田与菜地环绕中的农家小院,却是当今农村少有的—个编剧与经营相兼的剧本作坊。
之所以称其为剧本作坊,是因为这家主人林亚善,不仅在这里从事着适合于农村剧团演出的莆仙戏剧本的编写,而且用现代经济意识进行着剧本交易的经营。
林亚善现年77岁,只上过六年的小学,也在农村学过演戏,后来又学着编写剧本。他对农村戏曲剧本的创作,有着很朴素的认识:“农民爱看矛盾性比较强的戏,但不要死人,要热热闹闹的大团圆。”“文化水平高的人写的戏农民看不懂。”“陈仁鉴的戏,《春草闯堂》老百姓爱看,《团员之后》老百姓却不爱看。”
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几十年间,他先后自创或改编了198个剧本。这些剧本都没有公开发表过,但大多数却以特殊的方式进入流通渠道,提供给农村剧团演出使用,有的成为当地农村很受欢迎的剧目,有的则在演出后制作成影碟销售。由于他的剧本在莆田、晋江、石狮、泉州一带的莆仙戏剧团里颇有影响,所以,有不少人把他的剧本称为“莆田本”。
通过这些剧本的题目及部分的内容介绍、内容片段,可以看出他为农村人写戏的智慧与策略:
其一、以帝妃君臣、皇亲国戚之间的故事为主要内容,便于编写故事,也便于在没有太多服装道具的农村剧团演出。如《半个假驸马》、《三告御状》、《帝王嫁母》、《知府审公主》等等。
其二、以无奇不传的观念编撰充满矛盾冲突的离奇故事,以吸引农民观众的欣赏。如《国母征婚》、《一夜皇后》、《罪犯判君臣》、《皇帝与村姑》、《太后招夫》、《包公戏娘娘》、《洪瑞三娘》、《双驸马争妻》、《双公主让夫》等等。
而这些剧本进入流通渠道时,却是林亚善自己在直接与用户进行商业性交易。上世纪90年代初,他为了写作与交易的方便,曾离开家乡,至莆田市的涵江区租房,在那里写作剧本,并向各地剧团售卖。2007年,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才搬回家中,继续这种作坊式的剧本编写与经营。
这种编写剧本与售卖剧本为一体的“作坊式”经营,又有三个明显特点:
其一、将剧本做商品化展示。林亚善将自己编写的所有剧本都用电脑打印出来,设计为统一的格式,装订上统一的硬质文件夹,标上编号与剧名,—排排装入铁皮柜中,供前来购买剧本的剧团挑选。
其二、进行剧本交易的广告宣传。林先生家的墙上贴着喷绘的大幅剧目广告,上书“欢迎各地剧团光临阅稿”下列全部的剧目名称。林先生的名片上也印着剧目名称、地址、电话,更重要的是还有银行卡号。而他的剧本封面也设计得颇有广告意味。如一个的封面上部写着“欢迎各地剧团光临阅稿”,下来是《宰相当女》的题目,再下来则大书“剧本交流处”及“林亚善”的字样,下端则有地址与电话号码。又如在《救夫让夫》的“剧情介绍”之后,还要写上这样的文字:“预知杨春姬究竟怎样?谁求于继志?救夫让夫又是谁?请阅全剧。”还附有当年的传呼机号:“129—2153298”。
其三、重视剧本交易的信誉承诺。进入交易的剧本又是—种特殊商品,林亚善一直信守着对于剧团的信誉承诺。那就是,如果一个剧团独家购买并演出一个剧目,付2000元。卖出后,考虑到剧团排演的成本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一年或几年内不再卖给第二个剧团。而同时,如果流传出去的剧本,转到别的剧团手里,而且在演出,他也不会予以追究。当我以研究为由,提出想拿几个剧目看看时,林先生也婉言谢绝了。
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民间戏曲的流通方式,或者也可视为—科特殊的农村文化景观。
二、—个专门编印剧本发卖的剧本商店
当笔者在漳州—个民间芗剧团那里得知,他们的剧本多来自于龙海市的林振标之手时,起初以为那是一种不愿为外人所知的地下交易。及至到龙海市紫泥镇新洋村见到林振标开设的“龙茂剧本作品中心”时,不仅开释了心中的疑团,而诅为农村出现的这样一个剧本交易商店而颇感惊异。
林振标,龙海市紫泥镇桃源村人,现年46岁。初中毕业后,曾在芗剧团打过十几年的字幕。由于这样一段经历,离开剧团后,他产生了编印剧本售卖的想法。他则是从以前的剧团演员手中收集用过的旧剧本,然后进行整理,再成批地印出来,卖给苦于找不到剧本的各地民间剧团。
一开始,他是在自己家中从事这项工作,而且是用手刻蜡板油印的方式。后来,随着需要量的增加和电脑的普及,他也改用电脑打字,并购买了复印机和一体机,将整理出来的剧本成批印刷出来,并在新洋村街上开了一间叫“龙茂剧本作品中心”的商店,将编印出的剧本排放上货架,供各地剧团选购。
笔者在他的商店里看到三种不同情形的剧本:
第一种是他收集到的旧剧本,约200来本。剧本均为油印,封面还标有使用者的名字,内文的许多地方有使用者学唱时所做的多种标记。如一本叫《恩仇记》的芗剧剧本,即是1983年6月12日由美彭业余剧团翻印的,持有人为王灯辉。剧本中用红笔画满了各种种标记。另外还有《五子哭墓》、《宫闱春秋》、《男宫娥·女宠妃》、《洞房飞刀》、《贼知府》、《秦英征西》、《三夺鸳鸯剑》、《琵琶遗恨》、《五女征南》、《东庭恨》、《蒙面女侠》、《皇宫奇案》、《血祭凌峰府》、《白秋兰杀夫》、《望夫恨》、《新婚夜血案》、《好逑传》、《恩怨缘》、《锁春江》、《一赐尚方剑》、《双飞燕》、《三追玉蝴蝶》等等,多是上世纪80年代初,剧团改制之前的剧本。这些成为他改编的原始范本。
第二种是他早期油印的剧本。如《孟宗哭竹》、《苗妃乱朝》、《玉箫情》、《罗衫奇案》《唐宫风云》、《三追薄情郎》、《疯女传》、《洞房奇案》、《春秋恨》、《杨九妹金刀》、《五子登科》等,都署以“收集整理:林振标”的字样。同时也还有署以姚溪山、魏乃聪、郑德辉、林亚强、曾来发等本地剧作家姓名的剧本。这些剧本的内文均用当时流行的大开白纸裁开后对折油印,外加牛皮纸封面,封底上不仅印有联系方式,而且印有如下广告内容:
好戏要登台 请到龙茂来
龙茂剧本作品中心出售现成歌仔戏剧本,提供本中心收集整理、改编、编写剧本,(只收剧本的工本费,不收稿费,单购一本也出售),欢迎各歌仔戏剧团、演员或戏剧爱好者来人来电洽谈业务。
第三种是他近几年采用电脑打字、一体机复印出来的大量剧本。其中如《贞女节妇》、《错搭鸳鸯》、《孟孝妇》、《闽江渔泪》、《兄弟双状元》、《三打百花洞》、《徐家冤案》、《玉龙审母》等,未标原创作者姓名,也只标有“收集整理:林振标”的字样。还有—部分标明编剧为姚溪山、邵魁式、庄少全等人。内文纸质良好,字迹清晰,格式规整。而最大变化是封底的广告词:
本中心属剧本加工复印机构,如有涉及侵犯知识产权者,—切由剧团自己承担,本中心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中心为外地剧团办理邮购业务,款到即寄(邮寄费另加)!
从1989年至今,林振标先生已经整理编印过100个左右的剧本。早年的油印本还留存的,每本卖10元钱,后来的电脑打印成每本卖15元钱。笔者亦以同样的价格购回61个剧本。他表示,他也在不断学习、研究戏曲,还要把这项工作做下去。
由此,我们看到以下几点特别的意义:
其一、在大量的农村剧团出现剧本匮缺的背景之下,林先生的剧本商店为他们提供了得到剧本的方便。
其二、将剧本的编印发卖变为商店里的公开经营,并且采用现代化的经营方式,这是一种民间式的文化产业创意,是文化与经济的特殊融合,它介入了沿海经济发达、戏曲需要活跃环境中的“戏曲经济”链条之中。
其三、这种整理剧本并印制发卖的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民间剧团提供了较为规范的演出剧本,有利于提高民间剧团的演出水平。
三、一个曾予期待的“编剧中心”
如果说前两种经营交流方式是纯粹的民间化的话,曾寄予了许多社会期望的“浙江编剧中心”,则是一个在政府支持下,由专业剧作家参加的,面向农村剧团的剧本创作与交流机构。
当“浙江编剧中心”在2005年成立之时,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媒体曾给予热情的关注。当年5月26日的《钱江晚报》发表了《需求者下单 剧作家“供货”——生产剧本的“浙江编剧中心”成立》的文章。文中称“首批与‘浙江编剧中心’签约的剧作家,是我省30多名最有成就的人物……‘浙江编剧中心’将把创作和‘订购’作品结合起来,组织剧作家深入生活,组织定向创作,或接受演出团体向中心下订购剧本的‘订单’,这样就避免了无效劳动或写了剧本没有剧团演出的困境”。2006年8月30日的《光明日报》发表了《一剧之本不再愁 浙江编剧中心提供优秀剧本》的文章。还有报道称“浙江编剧中心”为农民写戏“购销两旺”。
可以肯定的是,浙江省剧协成立这样一个“编剧中心”,其目的就是要在剧作家和农村剧团之间建立一种剧作推介机构,或者说—个剧本交易平台,不论是从社会效益考虑,还是从经济效益考虑,都是值得赞扬的。
然而,五年过去了,当笔者就此事请教原浙江省剧协副主席、首任“浙江编剧中心”主任、剧作家吕建华先生时,他则讲了如下的意思:
浙江省虽然成立了“编剧中心”,试图以此为中介,向农村剧团推介作品。然而,至今并没有真正的效果,没有农村剧团前来洽谈购买剧本。原因是买剧本成本太高,民间剧团根本不肯。他们可以花5元钱买一张戏曲演出光碟,边放边模拟就可以解决编演问题,不愿意花高价钱去买剧作家的作品。
他们至今推出的剧作,一个是组织班子为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创作的《上林湖》,但至今也没有排演;一个是为绍兴嵊州越剧团定制的《大漠骊歌》;还有一个是为绍兴绍剧团定制的《猪八戒别传》,价格都在10万元以上,但对方都是国营剧团,都是政府支持经费的。
他们只将—位业余剧作者创作的《珍珠粥》,以3000元的价格推介给了泰顺越剧团。
所以说,他们所期望的剧本流通市场并没有因编剧中心的成立而建立。
这是另—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长期以来,专业剧作家创作的目标,是发表,是在城市剧场上演,是晋京或在某个艺术节上演出,然后获奖,走的是高层次的文化路线。当他们也乐意将自己的剧本面向农村市场的时候,那些真正在农村演戏的剧团却因为价格过高而不予回应。可见,从剧作家剧本到农村戏曲演出,中间的通道还是被阻隔着。
四、几点相关的问题及其思考
本文所记录的这几种剧本交易方式,仅仅是偶然发现的个案?还是具有一定数量的存在?还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当我们将其置于当今农村戏曲流通的大环境来看时,不仅会发现其中的启示意义,还会由此对其间连带的戏曲问题作出有价值的思考。
其一、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农村剧团并不依靠从正常渠道获得的剧本来支持演出,而是采用师徒传授、抄借转移、影碟模拟等方式来教授演员实现舞台演出。这其间不仅隐含着无法掌控的知识产权问题,而且导致了演出水平低劣重复的普遍现象。林亚善的剧本作坊,林振标的剧本商店,不仅编写、印制出比较规范的“适合”农村演出的剧本,而且使农民剧作家的知识价值以经济交易的方式得以部分认可,这是值得肯定的现象。如果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能够有意识地指导、扶持,推广这样的剧本创作与流通方式,对于戏曲在广大农村地区生命力的延续将是有益的。
其二、农村虽然是传统戏曲最重要的市场,但是因为观众的老化和减少,捐演、请演方式的普遍流行,在农村只有掏钱请戏的戏主,却没有掏钱看戏的观众,所以真正的农村戏曲市场并没有形成,所谓的农村戏曲经济也处于无序竞争之中。而这些,任何一级政府部门都很难介入其中进行调控。那么通过剧本的有效改进与剧本交易的有效实现,则可以增加农村剧团经营者的剧本意识与质量观念,这对于增加农村地区戏曲的召唤力,对于培养新的戏曲观众也许是有益的。
其三、浙江编剧中心的出现,曾令人期待。实际效果却又不尽如人意,恰恰与前两种农民们自我形成的剧本交易方式形成对照。这又说明专业剧作家的创作要想真正为农村戏曲市场服务,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观念障碍与流通障碍。我们固然需要大批的专业剧作家进行独立自由的高水平的艺术创作,不一定要让他们去屈就于农村戏曲市场,但是,我们同时又应该意识到,即使对于农民观众来说,对于他们最有影响力的剧目,仍然是古代与现代文人剧作家与民间剧作家们创作的优秀作品。在真正优秀的作品面前,城市观众与农村观众或有鉴赏角度、鉴赏水平之不同,但毫无疑问地都会喜欢真正优秀的戏曲作品。所以,关键的问题还不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介入农村戏曲市场,而是我们是否能够创造出真正优秀的戏曲剧本。有了优秀的戏曲剧本,又有了适宜的剧本流通渠道,或许能够在扩大农村戏曲市场,培养新的戏曲观众方面能有所改观。
其四,现在,也有一些曾经写出过优秀作品的地方剧作家在面向农村剧团写戏,像福建的姚清水、方朝晖、张芳颂就是这样。然而,由于农村戏曲市场的混乱,由于农村剧团剧本意识的淡漠,这些剧作家的智慧和劳作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报偿,又挫伤了他们写戏的积极性。如果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构建起良性的农村戏曲创作机制和流通机制,我以为那应该是功德无量的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