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剧传承要守住家底

2011-11-16

中国戏剧年鉴 2011年0期
关键词:理论家活态剧目

京剧传承要守住家底

日前,在京剧发展与传承论坛上,孙毓敏、傅瑾、解玺璋等戏剧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探讨京剧未来的发展之路,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重视旧有的传统才是京剧继承和发展的重点。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瑾认为,京剧被列入非遗名录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中国京剧界要做好京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才能符合世界的期待。“通过优秀的演员,将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经典剧目高水平地呈现在今天的舞台上,才是继承与保护京剧最核心的内容。”傅瑾认为,对新剧目创作的过分关注,政府越来越多的资助主要流向新剧目创作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艺术家们传承京剧的热情与保护机制的建立。

戏剧评论家周传家则认为要传承必须要保持一份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传统如同如来佛的掌心不可超越,有如巍峨高耸的殿堂,总会令人心存敬畏地回眸。妄想摆脱传统进行创造,无异于想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上天。”他提倡对京剧实施“活态保护”,切忌把京剧遗产看成僵死的木乃伊,要坚持其原创性,认真进行抢救、恢复和重建。

既是京剧演员又是理论家的孙萍呼吁京剧界要守住“家底”,“我们对传统的家底仍然没有摸清。老艺术家人在艺在,人亡艺失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年轻演员能演擅演的传统剧目数量仍在逐代减少。”她提出,前门广和楼历史上曾经长期作为富连成社科班的驻演之地,能否将其建设成若干个小剧场,作为长期展演包括京剧、昆曲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窗口,这也是“活态保护”的手段之一。

戏曲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所长刘彦君在论坛上提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至今依然风靡世界,证明了一个“剧种戏目的流行性并不取决于其本身新旧程度,而是取决于其经典程度。”他相信,京剧完全可以凭借古老的面貌、经典的技艺重新崛起。

(根据2010年12月13日《北京日报》整理)

猜你喜欢

理论家活态剧目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舞台剧目
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二胡演奏家 李祖胜
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匡 君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翻译研究的学科建设与论文写作——访当代翻译理论家伊夫·甘比尔(Yves Gambier)教授
优秀剧目进校园
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