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发展八诫
2011-11-16
地方戏曲发展八诫
日前,《解放日报》一篇署名朱恒夫文章说,近十多年来,戏曲呈现出一片繁盛的景象:新剧目如雨后春笋,各种汇演接连不断,获奖剧目数不胜数。然而,地方戏曲要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还要做进一步的思考。
一是不能再抱着政府养起来的念头。历来得到长足发展的艺术,都是由市场推动的。市场兴隆,便会吸引许多有才干的人投身此行,形成竞争的态势,从而促进这一艺术形式的进步。
二是不要将戏曲尤其是地方剧种自视为高雅艺术。现在许多戏曲的从业人员不甘卑下,千方百计地要将戏曲这一草根艺术提升为高雅艺术,不考虑老百姓的接受能力与审美趣味,使得这些剧目曲高和寡,在获得各类大奖之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三是不要用西方的文艺理论强行规范戏曲。戏曲是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审美特色的一种表演艺术,经过千百年的演出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格。而近年来,一些戏曲编导以西方文艺理论强行改造、规范戏曲,结果,戏曲除了保留着剧种的声腔音乐外,基本上“西化”了,丢掉了自己的品格。
四是不要跟风,不要被大的剧种同化,要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许多地方剧种自觉地向京剧学习,从剧目、表演、舞美、乐器到剧团管理等等,几乎无一不以京剧为榜样。但在效法的过程中,没有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同样面临发展困境。
五是不要过多聘请外面的编剧、导演、舞美等人员,必须坚持打造本剧种、本剧团的一流队伍。许多地方戏剧团体,为了获得大奖,不惜重金邀请外来“和尚”加盟,而演出的艺术水平,本剧团并没有得到多少提高。这就提示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一流人才,地方剧种才能保持长期旺盛的生命力。
六是考虑问题不要立足于大而全、长而多,剧团人员要精、布景要少、剧目要多,流动面要广。每个剧团应根据自己的演职人员的情况,组建若干个戏班。一般来讲,以不超过20人为宜。现在许多新编剧目的布景,其制作费用动辄上百万,移动起来需要几辆或十几辆卡车来运载,这完全背离了戏曲表演的规律。
七是不要端着架子,要重视剧种剧目的艺术宣传。戏曲从业人员千万不要以艺术家自居,更不能以高雅艺术的大师自居,要把自己看作是生产艺术产品的普通人,而这种艺术产品也有和其他产品一样的商业属性,只有销售给广大的观众,你的生产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八是政府不要把地方戏看作是自己的财政负担。戏曲演出单位位转企的目的是振兴戏曲,让戏曲获得新的旺盛的生命力。各地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从财政收入中切割出一块,建立一个文艺发展基金会,用于扶持本地的包括戏曲在内的艺术事业。
(根据2010年9月6日《解放日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