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老戏曲如何吸引年轻面孔

2011-11-16

中国戏剧年鉴 2011年0期
关键词:尚长荣李鹏白先勇

古老戏曲如何吸引年轻面孔

日前,由河北沧州市邮政局和民建沧州市委主办的“邮政杯”中华五大戏曲高端论坛在古城沧州举行。论坛邀请了京剧、豫剧、评剧、河北梆子和黄梅戏的10多位名角和数十位学者到场。嘉宾们围绕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主题进行了探讨。

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鹏把话题关键词定为“观众”、“年轻观众”。“现在,观众不进剧场。戏曲需要扶持,台上的演员需要去培养,而我感觉,培养观众最关键,尤其是培养青年观众。”

这个观点引发与会者的共鸣。尚长荣说:“戏曲进校园太重要了。”他回忆自己曾随上海京剧院于1995年到北京,“给首都高校学生演过10场戏,一分钱不要。大学生一开始听说是看京剧,都躲了,想送票给他们居然一票难送,纷纷说这都是爷爷奶奶辈喜欢的。第一次演的时候,还只是礼貌性的客满。第二次演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却是‘相见恨晚’,甚至喊出‘京剧万岁’”。

如何培养青年观众?李鹏提出了一些对策,“现在基本上都是传统老戏或经典名段,能不能设计一些从艺术形式到剧本内容都适合青少年的剧目呢?”李鹏同时认为,现在需要营造一个好的戏剧环境,才能感染青少年。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则举了另一个例子:“年轻观众要引导。就像当年白先勇携《牡丹亭》到北大的时候,刚开始大家并不是冲着昆曲去的,而是冲着白先勇去的。但是随后。观众都不走了,那就是《牡丹亭》自身的吸引力了。”

(根据2010年8月24日《中国青年报》整理)

猜你喜欢

尚长荣李鹏白先勇
白先勇与《红楼梦》
旅美作家白先勇的家国情怀
cute pandas
白先勇:我有一颗天真的老灵魂
“尚长荣三部曲”的美学价值和历史贡献
从时代中的“尚长荣”到“尚长荣时代”——改革开放40年“评尚”历史脉络及启示
从“君父”形象破裂到德化人格重建——“尚长荣三部曲”再思考
“尚长荣三部曲”带来无尽思考——且说个人化艺术创造的价值
“赌”还是不“赌”?
无人机配送,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