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剧“疯症”蔓延
2011-11-16
中国音乐剧“疯症”蔓延
借着近年来话剧市场红火的“东风”,音乐剧顿时也成了演出商们眼里的“香饽饽”。“奢华的舞美,蹩脚的剧本”几乎成为所有国内原创音乐剧的通病,国内音乐剧可谓“疯症”蔓延。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原创音乐剧的“疯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东施效颦派。此类型特指某些钱包太鼓但专业性匮乏的演出商做出的戏。特征是大手笔大制作,然而恢弘壮观的场面与大气磅礴的音乐都无法掩盖其内核的苍白乏力。例如三宝作曲、关山编剧的原创音乐剧《蝶》,故事是新编的“梁祝”,虽还算是可圈可点之作,但创作者对于创意的处理显然过于随意,因此落下了“故事不成立”的大忌。“格局大,野心大,但后继乏力”,几乎成了本土大制作音乐剧的通病;二是移花接木派。此类型音乐剧秉承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精神,借了音乐剧的“壳”,却没用人家的“核”。欧美的音乐剧已有百年传统,可东西毕竟是别人的,不加分辨很容易水土不服;三是自娱自乐派。此类型音乐剧的生产者就是国营院团,他们是不折不扣的中国音乐剧“先驱”。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持续不间断的“探索”。此类型音乐剧的商业价值微乎其微。譬如音乐剧《茉莉花》,其敢于将“民族风”混搭“洋”音乐剧,同时融汇多种唱法,本身是个不错的尝试。但舞美过于炫技;场景过于破碎,为悲情而悲情,为催泪而催泪的故事情节显得过于苍白。
专家指出,中国话剧走过了百年历程仍然在艰苦探索着话剧本土化的课题,中国音乐剧刚刚开始了几年,在当今优秀剧本稀缺、演员表演水平参差不平的情况下,如何开掘好的剧本、培养合格的音乐剧演员队伍才是重中之重。西方音乐剧还有很多优点等待我们去学习、去发现。要学习的不是他们庞大的开支、奢华的舞美,而是他们编写剧情的方法和角度以及音乐作曲的大众性和演员表演的深度。其实,以开放的心胸学习西方音乐剧之长是个迅速提高国内音乐剧水平的好方法,博取众家之长的精神应当在国内音乐剧创作中发扬光大。
(根据2010年8月15日《搜狐娱乐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