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蝴蝶之恋》赴台巡演
2011-11-16吴慧颖
歌仔戏《蝴蝶之恋》赴台巡演
2010年夏,由厦门市歌仔戏剧团与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剧团首度合作创排的新编歌仔戏《蝴蝶之恋》,应邀赴台巡演。从7月23日出发直航台北,至8月8日由高雄经金门返厦,历时16天。期间在台北最著名的剧院“两厅院”连续演出5场,随后又于8月2日驱车南下,跨越浊水溪,抵达高雄,在高雄市最重要的剧场至德堂成功演出2场。
《蝴蝶之恋》在台湾演出,公开售票,几乎场场满座。每次演出结束后皆掌声雷动,观众都不愿意离开。这是六十年来两岸首次全面合作创排大型歌仔戏剧目,吸引了台湾各界的广泛关注,标志着两岸戏剧艺术交流朝着更深层次发展,被两岸艺术界一致称为“歌仔戏艺术发展的里程碑”。此次《蝴蝶之恋》赴台演出,更成为两岸众多媒体争先报道的“两岸戏曲合作的破冰之旅”。
一、两岸戏曲首度全面合作
早在几个月前,台湾最著名的戏剧院“两厅院”就贴出这样的广告:“《蝴蝶之恋》为两岸演员、制作群首度携手合作,是两岸戏剧史上的破冰之旅,亦是两岸歌仔戏艺文结合的里程碑。”
厦门市歌仔戏剧团与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剧团的合作,缘起于2006年台北举行的“歌仔戏创作艺术节”。当时两个剧团同时接下了“古戏新诠”的命题创作。唐美云将经典老戏《狸猫换太子》浓缩改编成《金水桥畔》,删繁就简,聚焦于宫中人物求生存的人性纠葛。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则以现代视角重新演绎古典名剧《窦娥冤》。演出观摩后,彼此惊喜地发现:两岸歌仔戏的艺术发展虽因各自时空环境而存在差异性,但双方对于歌仔戏传承与发展的责任和理念却极其相似。志同道合的两岸艺术家们随即激荡出合创剧目的初步构想。
歌仔戏是两岸共同关注的剧种,此前虽然举办过多次学术研讨和相互演出观摩,1995年台湾举行的“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上,闽南的作曲、导演和司鼓甚至还参与了歌仔戏《李娃传》的排演。但是由于两岸剧团体制差异等原因,像这次这样全方位的合作却是首次。此后整整两年时间,几经研讨和交流,2008年双方终于签定合作协议,正式合作排演新创剧目《蝴蝶之恋》。
秉持继承传统、融入现代、隔海对话和衔接闽台的理念,《蝴蝶之恋》点染传统梁祝化蝶的经典爱情,藉戏中戏手法,交织古典与现代,描绘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厦台一对歌仔戏艺人的恋情和分隔两岸半个世纪的思念。编剧曾学文说:“古典与现代两条线的交织,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更是内容上的结合,精神上的结合。……从中寻找到中国人的一往情深、超越世间,可以为爱生,为爱相守一辈子,而这又是海峡两岸40年的现实,这也正是两岸不变的文化基底。”
《蝴蝶之恋》剧组集结两岸众多优秀艺术家共同参与,涵盖制作、剧本、导演、音乐、舞台设计和表演等各个方面。编剧曾学文是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也是海峡两岸歌仔戏界熟悉的剧作家和学者。导演韩建英、安凤英是中国评剧院导演,近年来屡屡获得文华奖等重要奖项。音乐设计集合了两岸歌仔戏音乐名家,来自厦门的两位国家一级作曲江松明和朱伟捷,以及台湾颇具有代表性的歌仔戏音乐家刘文亮。舞美设计黄永瑛和灯光设计林宏恩,都是著名的舞美艺术家,曾经获得文华奖、国家舞台精品工程等奖项。此次赴台巡演还特地邀请台北艺术大学剧场设计学系主任、剧场设计家王世信担任舞美总监。角色同样由厦台两地演员共同担任。男主角由台湾著名小生唐美云扮演,她出身梨园世家,曾连续荣获两届台湾地方戏剧比赛最佳小生奖,当选台湾第17届“十大杰出女青年”,曾获金钟奖最佳传统戏剧奖,并跨界电视、电影,在台湾有很高知名度。女主角由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副团长、优秀青年演员庄海蓉担任。主要配角邀请了台湾资深歌仔戏表演艺术家小咪扮演阿宗,厦门歌仔戏团的苏燕蓉、黄娟娟饰寅戏中戏的英台和山伯。
2009年,两团共同创作的《蝴蝶之恋》终于诞生。初试啼声即一鸣惊人,同年参加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和优秀音乐奖。2010年5月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华大奖特别奖”和包括表演奖等多个单项。两岸艺术家齐心协力,不断修改打磨。此度更决心不计成本、不畏艰辛地跨越海峡,将其献给热爱歌仔戏的台湾观众。赴台巡演幕前幕后一百余人,两岸剧团人员各占一半。还特邀台湾的许秀年、赵美龄、罗北安、吴明志、刘冠良、曹雅岚等演员加盟演出。
跨越海峡,长达两年的合作,过程实属不易,甚至有些艰难,但厦台双方携手共同面对,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虽然此前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已有6次赴台演出经验,但这次合作显然是全新的尝试。期间两岸不同表演风格的磨合,以及合作中牵涉到彼此不同体制规则的处理,有赖于双方一次次的耐心化解与沟通。朱伟捷团长说:“我们的目标都是为推动两岸歌仔戏发展并扩大它的影响力而共同努力。”唐美云说,两岸歌仔戏艺术各自发展数十年后,首度同台合作,虽然唱腔戏法有所不同,但《蝴蝶之恋》是双方互相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两岸歌仔戏戏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两团共同创作演出,唐美云认为,能在同—戏码里展现不同唱腔及让观众看到两岸不同的演出风格,但架构却仍然完整统一,是非常难得的经验。
《蝴蝶之恋》是幸运的,两岸诸多艺文界朋友为之不断奔走呼吁,为剧目的修改完善出谋划策。首度合作也得到了两岸相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协助。2009年,《蝴蝶之恋》成为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的开幕演出,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文化部副部长、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赵少华,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等领导观看演出,充分肯定两岸戏曲合作,并亲切勉励创作团队。赴台首演时,文化部港澳台司派员抵台指导,厦门市文化局局长罗才福率领厦门文化考察团一行十余人赴台观看首演并表示祝贺。
两岸戏曲首度合作创作,从2008年签约到此次赴台,两岸的众多新闻媒体持续追踪报道。中新社、中国台湾网、凤凰网、中国文化报、厦门日报、台湾的中央社、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公视、民视等主要平面和电视媒体高度关注,从合作方式、题材选择,到舞台呈现等方面纷纷成为报道的内容。剧组还通过在厦门、北京、台北和高雄等地多次举办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专访,主要演员参加台湾谈话和娱乐节目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广合作剧目。
二、“我们共同写下历史的一页”
此次《蝴蝶之恋》赴台演出,所有场次一律公开售票。包括台湾艺术界的朋友前来观看演出,同样需要购票入场。完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全面考验台湾艺文市场对这台两岸合作剧目的接纳程度。
台北的演出地点是在台湾所有戏剧团体的梦想殿堂“两厅院”戏剧院。这座坐落于台北市中心位置的剧院黄瓦飞檐、红柱彩拱,十分典雅壮观,是台湾最重要的国际级表演厅,承接过众多世界各地知名艺术团体的演出,观众席有四层楼共1522度。从7月29日起到8月1日,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和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剧团联手为台北观众一口气奉上了《蝴蝶之恋》的5场演出,票价从500台币到3000台币不等。据说,即便台湾知名歌仔戏剧团在这里演出新戏,—般只演3场,敢演第4场的不算多,演到第5场就算是大冒险了。而《蝴蝶之恋》几乎场场满座,票房之火爆创下纪录。演出谢幕,满堂喝彩。其后在高雄的2场演出,同样佳绩连连。预估此次巡演票房达400万台币。
在取得极高票房的同时,歌仔戏《蝴蝶之恋》也博得了台湾艺文界的广泛赞赏。台湾现任“文建会”主委盛治仁,以及4位前任“文建会”主委陈郁秀、林澄枝、郭为藩和黄碧端,都先后到场观看寅出,并亲赴后台表示祝贺,慰问演职人员。台湾艺文界专家学者们高度关注此次两岸戏曲合作。台湾艺文界著名学者曾永义教授、林谷芳教授等观看后,认为该剧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与两岸审美的对接,并希望今后两岸的此类合作越来越多。台湾戏曲学院校长郑荣兴教授对《蝴蝶之恋》的美学呈现赞不绝口。台湾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湾艺术大学等院校的多位教授观剧后也对两岸戏曲合作以及剧目的精彩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台湾部分著名艺术团体负责人也前往现场,他们表示,希望从《蝴蝶之恋》探索两岸戏曲艺术全面合作的经验。严谨精致、写意简约的舞台呈现以及演员的精彩表现更是吸引了众多歌仔戏粉丝。
叫好又叫座的《蝴蝶之恋》赢得台湾各界的关注。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前往观摩,而台湾的政治人物不分蓝绿,也纷纷捧场。据不完全统计,观看演出的台湾各界知名人士有:王金平、马英九夫人周美青、萧万长夫人、台北市副市长李永萍、台湾“文建会”主委盛治仁、“文建会”副主委李仁芳、“劳委会”主委王如玄、国民党桃园县党部主委陈学圣、“立法委员”田秋堇、邱议莹、台湾传统艺术总处主任柯基良、台北县经济发展局局长李斌、“文建会”主秘蔡湘、“文建会”三处处长许耿修、台北县文化局副局长邱建发、台湾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筹备处主任林朝号、高雄市副市长李永得、高雄市文化局局长史哲等。
在台湾的每一场演出结束,都是长达二十多分钟的谢幕。热情的台湾观众以潮水般的掌声和欢呼,感谢两岸艺术家的精彩演绎。之后,剧场突然安静了下来,没有人站起身离开座位,屏息凝神,所有人都期待着。主演唐美云照例拿起麦克风,走到台前,感谢今晚的来宾、观众和两岸的合作者。两岸戏曲合作,一路走来,有挑战也有收获。这一段话是唐美云每次谢幕时都要强调的:
“就在今天,不管是幕前的演员,幕后的制作群或乐师,甚至是现场看戏的观众,不要忘了我们正在共同写下历史的一页。当百年之后,有人回顾记录台湾歌仔戏发展史的时候,你和我,都没有缺席!”
三、立足庶民的情感交融之旅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跟两岸形势变化,不同于过去大陆许多两岸题材剧作,歌仔戏《蝴蝶之恋》采取了更为新颖的切入点:立足庶民视角,演绎小人物悲欢,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灵活运用现代剧场技术,大胆创新。从此次台湾巡演的效果看,这样的创作是备受肯定的,以情感交融为诉求,取得了极好的剧场效果,赢得了台湾民众和艺文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歌仔戏是我国三百多个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地方戏曲,在台湾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影响力,至今仍是台湾最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两岸艺术家面临着传统剧种创新的压力,还试图更贴近社会现实,融入庶民情感。摈弃慨念化陈述,立足底层视角,小人物的爱情故事更贴近台湾民众的欣赏心理,也更容易打动人心。
感动,是许多观众欣赏演出后最深切的感受。观剧过程中剧场里不时听闻低低的啜泣,尤其演到两人白头重逢,细数半个世纪思念时。毕竟,60年前台海分隔造成两岸悲欢的例子在台湾社会比比皆是,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们看到这样的剧情自然心生唏嘘。比如台湾“文建会”三处处长许耿修在首演结束后感慨地回想起当年父亲从诏安来台,自此几十年后才重逢故乡亲人的经历。据台湾《经济日报》载,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湾办事处首任驻台代表范贵山观看后说,这出歌仔戏让他感受深刻,也庆幸那样的悲剧今天不会再上演。台湾中老年观众为这出戏传递出淳朴善良的传统道德价值而欣悦。年轻观众则为大时代悲剧中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情义的温暖而感动。
8月初,《蝴蝶之恋》剧组挥师南下。尽管已有台北演出的盛况和超高票房,剧团仍不敢有半分松解。高雄是绿营的大本营,对于这样一部两岸合作、书写厦台恋情的戏剧作品,南部观众会有怎样的反应,值得关注。然而情况出乎意料地顺利。高雄市文化艺术中心至德堂有座位1672席,座位数较之“两厅院”戏剧院还多一些。但两天的上座率极高,甚至最后一场晚上的演出,中午票房即已显示仅剩下10余张票。高雄市民看戏的热情可见一斑。亲切而具有庶民性格的歌仔戏一直为南部民众所喜爱。在许多高雄民众看来,这部讲述大时代中小人物爱情悲欢的歌仔戏显得淳朴真挚,打动人心。真切感人的唱词和通俗亲切的科诨不时在剧场引起共鸣。唐美云、小咪和许秀年等台湾歌仔戏明星的高人气也为演出增色不少。
演出大获成功,剧场中一次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出前,高雄市副市长李永得专程宴请《蝴蝶之恋》的两岸合作团队,据悉这是高雄市政府首次宴请大陆艺文团体。民进党籍高雄市长陈菊特地派人送来花篮,预祝《蝴蝶之恋》演出圆满成功。在台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高雄市副市长李永得、民进党籍“立法委员”邱议莹和高雄市文化局局长史哲等上台祝贺演出成功,并与主创人员合影留念。
四、彼此借镜,对台湾艺文生态的深入体察
从多年前厦门市歌仔戏剧团《邵江海》的首次登陆宝岛巡演,到今天与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剧团共创《蝴蝶之恋》赴台巡演,多次的交流往来以及全面、深度的合作,让两岸演职人员亲如一家。
在合作过程中,两岸艺术工作者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同时,我们也更深入而真切地认知台湾的艺术文化生态。台湾的艺术界多元活泼,台湾演员的敬业精神确实令人感佩。演员在场上的应变能力和表演手法亦有其可取之处。台湾艺术团体的灵活多样的营销模式,剧场营运的规范化、制度化,以及对艺文人口的培育,对文化市场的扶持等等,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此外,如戏迷组织的运作、义工的热忱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2010年歌仔戏《蝴蝶之恋》在台湾的巡演成功,让两岸艺文界倍感振奋。据悉,台湾艺文界正与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剧团积极协商,计划让《蝴蝶之恋》将来在台湾更多地点巡回演出。 (作者单位: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
(吴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