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掘基层典型报道的全国意义——电视新闻专题《小镇民警维稳事》创作体会

2011-11-16周洋文

声屏世界 2011年6期
关键词:务工者王辉典型人物

□周洋文

2009年9月23日,宁波电视台社会生活频道播出了新闻专题 《小镇民警维稳事》。一部时长17分钟的反映基层典型人物的短片在全国范围引起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跟进报道。2010年10月,电视新闻专题《小镇民警维稳事》荣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环境中,地方电视台如何发掘具有全国意义的基层典型,站在舆论引导的前沿打造新闻精品,《小镇民警维稳事》的创作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发现:具有全国意义的基层典型

新闻工作者以新闻敏感及时发现基层典型,准确判断其新闻价值是典型报道成功的前提。《小镇民警维稳事》的主人公名叫王辉,是宁波市象山县爵溪边防派出所民警。2009年夏天,一篇反映爵溪边防派出所民警王辉一个月帮助三千多名外来务工者就业的通讯员来稿使我们怦然心动,在与宁波市公安边防支队联络并具体了解相关情况后,我们立即向台领导作了汇报,民警王辉成为我台重点关注的典型人物。

王辉这一基层典型具备的四个特性是判断其报道价值的关键。

新闻性。典型报道要遵循新闻规律的要求,典型人物必须有新闻性。我们从宁波市公安边防支队了解到,由于王辉的事迹在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引起强烈反响,九月中旬,全国公安边防部队的市级支队长和政委将分批赶赴位于宁波东南偏远的边防小镇爵溪召开学习现场会。这一即将发生的新闻事件使典型人物王辉具备了很强的新闻时效性。

时代性。典型报道要在个体的行为中揭示出时代的精神。我们处在一个价值观多元、社会心理多变的时代,典型报道需要通过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生动展示来引导舆论。每个典型都是他所处时代精神的缩影。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民警王辉不仅积极帮助大量失业的外来务工者就业,更用爱和尊重使大量社会弱势群体理解、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从根源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他的做法紧扣时代脉搏,具有极大的现实针对性。

独特性。王辉具有区别于其他典型人物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一个民警九个月帮助七千多名失业的外来务工者就业,这个新闻事实全国仅此一例。王辉是一名工作生活在普通人中间的“80后”年轻民警。他的思想、观念、行为对于大多数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更有接近性,也更能产生共鸣。

全国性示范意义。典型人物要在全国引起反响,就要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2009年初开始,受国际金融风暴冲击,国内大量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冲击,一些企业停工倒闭,大批工人下岗失业,这成为2009年全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王辉主动应对金融危机、帮助失业人员找工作的经验做法不仅具有地方特色,更在全国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

提炼:具有新闻价值的重大主题

基层典型报道要实现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在全国各大新闻题材报道中胜出,关键在于对新闻价值的准确把握,精心取材,从时代高度对典型内在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开拓,提炼主题。

首先,作品立意要与众不同。“提炼”的过程,就是寻找典型人物独特品质的过程,力求透过事件表象总结、发掘出在全国领先的内涵。民警王辉的事迹报道在主题定位上难度较大,他既帮助失业的外来务工者找工作,又解决老百姓邻里纠纷、帮助辖区企业解决难题,给弱势群体精神、物质的关照等,人物在主题定位上与以往“高大全”式的好人好事报道很接近。通过深入采访挖掘,我们发现,以外向型服装加工为支柱产业的爵溪,外来务工人员占当地总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金融危机发生后,企业经营困难,大批外来务工者失业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严峻挑战。作为一名民警,王辉事迹的背后是他主动深化了当代警察的职能,用最“以人为本”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王辉独特的“维稳思想”是作品的立意所在。不求全,避开常态思维,才能在立意上与众不同。

其次,作品立意要与时代主题水乳交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是2009年全国“两会”的明确主题。这是中国应对挑战、克服危机的基本对策,是中国率先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希望所在,而保稳定是第一责任。尤其是2009年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广大人民更加充分认识到,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倍加珍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保稳定,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保障,“维稳”是2009年中国的主题,作品主题正与这一主题交汇。

第三,作品立意要发掘出最朴素的哲理。王辉的事迹平实而琐碎,以此来阐述“维稳”的宏大主题需要对作品立意进一步发掘。通过大量新闻素材的采制、筛选与对新闻主题的不断追问,王辉朴素的维稳观渐渐跃然纸上: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就能获得最大的稳定,不断地做小事就是大事情。质朴的哲理使维稳这一重大主题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现实阐释,使观众对“维稳”的理解得到深化,作品的思想性因此进一步延伸。

梳理:不断深化主题的逻辑结构

前期采访时,记者九下爵溪,克服重重困难,采制了大量素材。在后期的反复梳理中,终于通过谋篇布局,巧妙的起承转合,以逻辑结构串联素材,通过多层次展示人物事件,将作品立意引向深入。

一、以人物故事推进作为主线。作品以王辉帮助失业的外来务工者余立琴找工作为线索展开故事,从余立琴找不到工作的失望到王辉帮助找到工作后的期待,从余立琴再次被辞退后对生活的放弃到王辉历经波折再次帮助她找到工作后余立琴的欣喜,一次次冲突和情绪点的出现使故事一波三折,一步步制造出越来越强烈的观众期待。

二、以主人公精神品质的追问作为暗线。一个基层民警怎么会在九个月帮助七千多名失业的外来务工者找到工作?在转型期社会心理复杂、社会矛盾凸显的背景下,一个“80后”的民警用什么赢得了辖区百姓的信任?王辉维稳工作法在全国具有推广意义的精神本质是什么?随着故事的发生、发展,记者透过现象不断对典型人物思想精华的本质提出追问,将记者的采访与故事本身的发展进行比较关照,通过一连串具有逻辑关联度的疑问和悬念的设置,引领观众由浅到深,在将故事推向深入的同时使主题升华。

三、围绕情节延展的主线,作品设置了衔接紧凑、明快紧张的总体节奏。节奏是重要的叙事元素。同时,在节奏的把握上根据叙事需要适度变换,在关键的人物情绪点采取了舒缓的节奏,通过镜头的拍摄、剪辑及同期声、音效等各种电视元素的综合运用,张弛有度地为观众讲述故事,让观众情绪随着节奏轻重缓急的变动,保持对情节的注意力和新鲜感,经历一次心灵之旅。

记录:国际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

在王辉这一典型人物塑造中,记者紧扣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去记录典型的人物命运,通过对小人物命运的记录,以小见大,用百姓视角和平实叙事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和主张,为典型报道的宏观主题找到了生动感人的话语表达。

重大立意与人物命运对接。“维稳”是作品的立意,但支撑起作品内容的却是与王辉有关的老百姓生活起伏的心路历程,用“人物的力量”来对接政治立意,使作品主题在潜移默化中直击观众的心灵。片中出现了近二十位人物,其中,大多数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大多数人因为金融危机生活遭遇了挫折,有人抱怨社会,有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有人甚至采取极端行为报复社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民警王辉却用润物无声的真诚,解决了他们生活的难题,化解了他们心中的疙瘩,重树了他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个民警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使命。这些普通人的命运起落,契合国家和许多普通国人的命运,由此找到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同一种经历、同一种情感和同一种思考。

抽象主题与情感深度对接。为摆脱典型报道刻意而为的宣传情结,作品立足于挖掘和展现人物与故事的情感深度,为作品找到了具有穿透力的视角和打动人心灵的力量。失业的外来务工者余立琴多次求职遭遇碰壁后,禁不住潸然泪下;王辉帮其找到工作后因无法适应再遭辞退,她流着眼泪想到了死;当王辉再费尽周折终于帮她找到满意的工作时,余立琴笑了。在双目失明的汪雪芬生命最无望的时候,王辉走进了她的生活。她说,王辉给了她从未体验过的那种健全人才享有的尊重,这是最好的享受,感激的泪水让她语塞。“维稳”的抽象主题,因为片中多次出现的情感叙述,因为镜头里滚烫真挚的情感表达,激荡起了观众同样的感动,使情感和主题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主流精神与生动细节对接。精神如何用电视表达?关注和着力表现细节。《小镇民警维稳事》在创作过程中,无论叙述事件还是塑造人物,都从细节展开,以细节深化,作品中细节是表达主流精神的重要支撑。居民郑恩兴与执法人员发生冲突时过激的言行、王辉到场后摁住郑恩兴的手部特写、王辉做思想工作后郑逐渐平静的表情以及事态平息后郑对王辉真诚的评价,这些过目难忘的细节,使王辉奋战在维护社会稳定主战场的精神品质由生涩遥远变得亲近可及,作品要表达的主流精神在细节的表现张力中自然而然得以流淌。

猜你喜欢

务工者王辉典型人物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剧作家王辉
Characterization of size effect of natural convection in melting process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 in square cavity∗
竹之韵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从“沪漂”务工者到创新“技术大咖” 上海工匠、静环环卫分公司李德成的成长之路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The Thought on PPP in China
“大多数”商机在哪里?
城市外来务工者休闲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的职业差异——以苏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