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谣言:广电媒体不能承受之轻?

2011-11-16任陇婵

声屏世界 2011年6期
关键词:谣言广电

□任陇婵

今年年初以来,两起谣言事件在人们心中激起波澜。一起是2月10日凌晨,江苏响水县因化工厂爆炸的谣言引发“万人大逃亡”,造成多起车祸及死伤;另一起是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之后,一场谣“盐”引起的碘盐抢购潮几乎席卷全国。与以往谣言风潮不同的是,这两起谣言来得快去也快,经政府和媒体合力“驱魅”,很短时间就烟消云散,业界已有人将其列为快速止谣、灭谣的范例。由此联想到近年来各种谣言频发,广电媒体紧密配合政府与谣言作斗争,历经大小数战,也算屡战屡胜,但要么是“奉诏讨贼”,要么是事发后的被动还击,总体而言还未能向社会和公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而同时,谣言又像一面镜子,极为真切地照出了广电媒体的“短板”,特别是与谣言博弈的主动性、前瞻性及快速反应能力明显不足,与其强势主流媒体的地位不太相称,以至于谣言这种几近虚无的东西,竟成了广电媒体不能承受之轻。

孽缘:谣言与广电媒体的纠结

谣言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消息,但就性质而言,也并非全都是恶性的,不能一概而论。有的谣言是“社会病毒”,如商业、科技、医药等领域的一些机构或个人出于某种目的,超越道德、法律界限刻意制造、散布的有毒信息,给社会生活及民众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类谣言无疑是恶性的;有的谣言只是“杯中风浪”,如“金庸之死”“千年极寒”等,都随着金庸露面和2011年新春来临而消解,甚至没有对社会生活产生太大影响;有的谣言则是一种“小道”文化,是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人们的一种自我防卫或缓释焦虑的本能,或是在权威信息模糊失信的情况下某些民众自发进行的信息挖掘与真相推测,这类谣言可谓前有 “周老虎”,今有“抢盐潮”,通常不是“恶性”的,甚至有一定的“良性”成分。但是,不论恶性还是非恶性的谣言,其所植根的社会背景及土壤并无二致,主要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公共社会发育不良、信息不对称、传统的人际传播习惯、社会问题的集体记忆等多种因素,而作为谣言“天敌”的主流媒体表现差强人意也是不容回避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观近年来我国的谣言治理状况,几乎是环保领域“先污染,再治理”的翻版。各类恶性或非恶性谣言的孽生、传播及消除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首先,谣言通常预埋于一些暂未爆发的社会问题或隐患之中,借某一相关事件而露头,再经一定范围的人际传播和互联网发酵,面向全社会呈几何级蔓延扩散便成为必然。然后,高层领导批示,谣言源头地的省、市、县(区)党委、政府层层贯彻,各级广电等主流媒体上下齐动,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平台之优势,迅速整合、集结全社会的各种资源,对谣言穷追猛打,展开战役式围剿,直至“谣(妖)怪”显形后敛迹遁去。这一过程中,广电媒体与谣言这一对冤家仿佛构成了一种极其特殊的“矛盾统一体”,颇似猫与老鼠的关系,谣言孽出,广电媒体便闻风而动展开追逐,直至将其摁住、剿灭,但往往是旧谣言刚去,新谣言又来,使广电媒体与谣言几乎陷入了无休止的猫捉老鼠的游戏之中。可见,广电媒体一定意义上是被谣言牵着鼻子跑,围绕各类恶性或非恶性的谣言忙得不亦乐乎。

考验:谣言尽显广电媒体之短

尽管这些年来广电媒体历经无数次谣言的考验,每一次都大获全胜,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那只谣言的 “老鼠”似乎从未真正被逮住,它不断地变换着主题和面目出现,与广电媒体大玩“躲猫猫”游戏,进而使广电媒体自身的“短板”(也是社会的“短板”)显露无遗。

主体缺位。主要是指广电媒体作为公共媒体的主体地位仍不明确,在履行新闻报道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播电视的功能属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深度迁移,由原来单一的政治属性延伸发展为政治、公共、经济三位一体的“三重角色”。首先,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意识形态属性仍是第一位的;其次,具有承担公益性社会服务职能的公共属性;第三,具有作为第三产业及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及产业属性。从理论上说,广电传媒的“三重角色”体现了党和政府、媒体、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但是 “三重角色”毕竟是三种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各有其不同的使命责任、服务对象和价值取向,集三重角色于一身难免会使各级广电媒体的整体人格呈“分裂”状态。从实际运作看,广电媒体以发挥喉舌功能为第一位和以收视、广告为核心的整体市场化运作中,其政治属性和产业属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凸显,公共属性相对较为薄弱,许多广电媒体及其主管部门仍将公共服务与宣传工作混为一谈,每逢突发公共事件,广电媒体往往站在当地政府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公共服务主体实际上处于缺位状态。

能力缺失。主要是指作为主流媒介平台的广电媒体防谣、止谣的前瞻性及应对能力明显不足,在与谣言赛跑中常常“输在起点上”,由此造成官方及广电媒体公信力的缺失。当今谣言的生成及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传播手段的升级,互联网、手机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及短信、微博等 “自媒体”已成为谣言蔓延的主要载体;二是传播方式为人际传播与公共传播交互作用;三是传播主体一定程度上呈组织化、产业化的趋向,大量的网站、论坛形成的人际网络以及“网络水军”一定程度上已具备了影响舆论走向的能力。相形之下,不少广电媒体仍习惯于传统的宣传工作方式和思维、行为定势,每当疫情、事故或其他灾难发生,信息发布要经过层层请示,往往贻误战机。一方面在信息空白的等待期任由谣言孽生、滋长而成泛滥之势,另一方面又因广电等主流平台不合时宜地失语、失效而从侧面印证了谣言有可能是真的。如3月15日,一则“BBC发布消息称日本核泄漏正蔓延亚洲各国……”的短信迅速转发,人们宁愿相信所谓的BBC新闻,而不相信广电媒体发布的官方信息。

系统缺陷。主要是指广电媒体防控谣言的应急系统及快速报道机制不完善,甚至存在“硬伤”式的缺陷。如有的广电媒体制定的 “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仅停留于文本、逻辑意义的完美,应急报道系统缺乏覆盖广泛、布点密集的新闻采集网络及装备的支持,新闻报道部门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平日普遍缺乏必要的应急演练等。这方面与国外公共媒体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日本NHK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在各地繁华街道以及海岸架设摄像头,一旦某个地方发生了地震,30秒之后NHK总部就会立刻切换到当地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并马上配以专业化的讲解。又如NHK针对本国地震多发的国情,每天晚上12点都要做一次地震灾害报道的演练,记者、节目制作人、主播、摄像师及高层管理者都必须轮流参加,每个月轮三四次,就和当班一样。此外,NHK的“紧急速报”制度以及震后以“提供灾民最需要的信息”为要旨、不以宣传谁为目的、不煽情的灾情报道方式,也值得我国广电媒体借鉴。①

博弈:广电媒体何以跑赢谣言

当今的社会转型阶段,要构建全社会的谣言防控体系,需要政府、媒体、基层社会组织、民众及各领域的努力。广电传媒作为主流平台和强势媒体自然责无旁贷,亟待从三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谣言防控能力。

一、深化改革,强化广电媒体的公共服务职能。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注重社会建设,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广电媒体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国务院分别于 2007、2008年颁布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各级广电媒体切实履行公共职能、主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广电媒体的公共服务属性和职能。一是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主体。当前广电媒体作为准公共服务主体的 “角色缺位”与“角色越位”同在,一方面因主体地位、人格不独立而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瞻前顾后,不能独立发出声音;另一方面又以“半官方”身份,常常被夸张地称为“第二政府”。要解决这一问题无疑要通过加快推进事业、产业分类改革来实现。二是要坚持“第三方”的角度。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以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握导向为前提,做到与各种利益集团“切割”,保证及时、客观、公正、准确。三是以专业化为目标,促进广电媒体的职业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广电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二、合纵连横,构建全覆盖的广播电视新闻网。中国广电传媒要适应新形势和新的传播环境,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的广播电视新闻采制、播出网络。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覆盖广泛、布点密集的新闻采集网络和适配的新闻流水线,加强新闻专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广电新闻的专业化、社会化制作水平。二是加强中央、省、市、县四级广电媒体的跨地域合作以及时政、经济、社会新闻资源的整合,建立起常态化的联动、互动、合作机制,全方位整合业内外资源,有效提升广电新闻的竞争力、影响力。三是健全完善各级党委、政府两办和各重要职能部门与广电媒体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举办形势报告会、吹风会、通气会、沟通会,将信息公开与议程设置结合起来,大力提升广电新闻报道的前瞻性、针对性、时效性,进而有效提升广电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

三、防治结合,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按照“及时、真实、前瞻”的要求,完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应急报道机制。一是完善信息公开机制,确保主流信息渠道畅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媒体视角和执业理念,将“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高于一切”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最高准则,密切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一旦有事,即快速、充分地公开信息,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有力、有序、有效地引导国内外舆论,使真相永远跑在谣言和恐慌前面,使谣言失去孽生和传播的空间。二是打破“四级办”信息壁垒,建立联动应急机制。充分发挥中央级媒体的核心作用,强化各地方媒体的互动合作,构筑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快速联动平台。三是建立健全专业化、标准化的应急报道流程。从信息源选择,报道主题提炼,新闻制作到播出、反馈,形成一套标准化、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和模式。同时,要加强平日的应急报道演练,以保证在非常时期将与政府、社会各相关方面的摩擦阻力降至最小,做到最快捷、最有效、也最经济。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有关资料采自2011年3月24日《南方周末》E21《NHK这样报道大地震——专访NHK综合台新闻制作人》。

猜你喜欢

谣言广电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如何科学识别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谣言
地市级广电媒体的人才流失及其治理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谣言大揭秘
广电视频云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