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闻一张生动的面孔——时政报道创新探索
2011-11-16周凤荣刘志刚
□周凤荣 刘志刚
新闻定位以人为本。领导活动报道应注重挖掘群众关心的信息。时政新闻易犯的通病是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单位部门一边,写的新闻也常常是从部门立场出发的工作通报式、总结式报道。就观众而言,他们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等根本性问题。其实,领导出席的重要会议或领导进行的重要调研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或公布政策,或部署工作,或调查研究解决某一问题的措施等,其中不乏跟群众基本利益有关的问题。因此,时政新闻记者应从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出发,善于透过领导出席的重要会议和进行的调研活动,听一听、看一看他们究竟为民办了什么实事,解决了哪些难题,政府出台了什么惠民政策,然后把值得新闻媒体报道的“亮点”挖掘出来。
让刚性新闻轻松软着陆。时政报道一般都是硬新闻,“硬”就比较难啃。樟树台《樟树新闻》强调“刚性新闻柔性落地”,强调报道手法的多样性。此外,在“软化”时政报道方面,让时政新闻融入多种节目样式,在报道简捷明快的消息同时,做一些新闻解读、新闻调查、新闻评论、新闻链接等,给新闻更多的理解,给事实更多的背景,给热点更多的评论,为观众释疑解惑,增加时政新闻的深度、厚度和力度。
多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口语。如何让时政报道更加鲜活,生动和充满个性,让观众爱看想看?笔者认为多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口语,这些词句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说理性强、表现力强、音韵强、含义深刻和通俗易懂,容易被观众接受,而且还可以拉近观众与新闻当事人之间的距离,具有亲近感和现场感。如2010年6月,樟树下暴雨,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部署防范和应对洪灾的各项工作。其中,市委书记在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灾情就是命令,抗灾是现在的头等大事。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守在抗灾第一线,洪灾不除,不能放假。”这是会议结束前讲的一句口语,但记者紧紧抓住这一充满人情味的“亮点”进行表现。当天晚上播出的《樟树新闻》头条用的就是“洪灾不除,领导干部不得放假”的大标题。运用这种口语化的方法进行报道,是“三贴近”的一种表现,其效果远比市委领导“强调”“指出”那种高高在上、号召性的语气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