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宣传应该避免“三大误区”

2011-11-16喻春龙

声屏世界 2011年9期
关键词:先进典型共产党员典型

□喻春龙

当前,先进人物典型宣传(以下简称“典型宣传”)呈现出“井喷”态势。最近一年多来,随着“十一五”规划收官、“十二五”规划开局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重大活动接踵而至,国内主流媒体纷纷开辟 《身边的感动》《“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红旗飘飘》《我是共产党员》等新闻专栏,持续而密集地报道了成百上千 “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的先进典型,以主流舆论唱响了时代主旋律。然而,笔者也注意到,有些报道正把典型宣传引入忽视家庭和谐、忽视组织存在和忽视科学轻视生命的误区,只顾往典型脸上贴金,一味追求典型完美而顾此失彼事与愿违,以致不近人情的“冷血英雄”、孤身奋战的“独行大侠”、赴汤蹈火的 “拼命三郎”等另类典型屡见不鲜,看似光鲜靓丽冠冕堂皇,却让人信不过,更难学。

第一,典型吃香,家人受伤。典型人物总是在工作最紧张最繁忙的关键时刻,家人生病或住院,却盼不来他们放下工作来探病或陪护。而先进典型的妻子常以不理解不支持、思想落后拖后腿的“反面”硬贴上丈夫“金面”,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2011年7月9日,央视报道《红旗飘飘:让大运工程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就是这样一则典型宣传报道。为了迎接在深圳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大运场馆建筑工务署、一个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团队,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令人感动,但报道的角度被记者强扭到以团队成员带病坚持工作、施工现场举办婚礼、家人生病无暇探视等为报道内容的模式化轨道。共产党员杜炜平,父亲肾结石做手术、母亲一年住院三回,他都忙得没回家探望;共产党员胡煜,孩子三次住院都没有顾及,自己带病工作头发全白,想不通的妻子向记者抱怨说:“当时我就心里特别委屈,觉得为什么要这样子呢?为了什么?我就很不理解。”被扯进来做“恶人”,以此印证、映衬丈夫胡煜的完美形象。报道又称:“几年下来,团队中的每个人几乎都在玩命工作,不是合格的丈夫、儿子、父亲,不是称职的妻子、女儿、母亲。”这无疑是在美化典型的名义下丑化他们,也伤害着他们的家人。

事实上,先进典型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担当的普通人。他们能够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为我们的时代先锋和学习楷模,离不开其家人的理解支持和长期默默奉献。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张松年“铁面无私”得不近人情,深得当地干部群众好评,妻子却因为他“感觉在家人面前太丢脸了,心里对张松年多少有些埋怨”。(见央视2011年7月5日《红旗飘飘:铁面直断 真情为百姓》)这里,张松年妻子被记者有意安排到他的对立面,以负面形象出现在报道中,对她很不公平也不符合新闻事实。但是,笔者也注意到,这则报道的画面显示,妻子对丈夫体贴入微,关心备至,她的同期声也将她通情达理、支持丈夫工作的一面展示出来了。

第二,个人响亮,组织无光。尽管先进典型有单位有组织,但有的新闻报道对此无所用心,只是着力宣传先进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组织上的积极影响暗淡无光。现年81岁的老典型蒋国珍最具代表性。蒋国珍是江西新余市渝水区农村离休教师,离休后独守清贫却热心捐资助学,1979年以来始终用离休金和开荒种地的收入帮助当地贫困学子。他就像孤身奋战、没有组织的“独行大侠”,以助人为乐而不见谁乐于助他,以致这位独身、高龄农村贫困党员的艰难处境几十年未见任何改变,如今仍是“一张破旧的老床、两床旧棉被和一个老式灶台,几乎是老人的全部家当。”(见2010年5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80岁离休教师蒋国珍:节俭度日资助学生2万余名》)

1997年1月,笔者作为江西卫视《社会传真》栏目编导,曾经采访过蒋国珍,深感老人不易,处境艰难。之后的10多年间,他先后荣获“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入选“中国好人榜”,今年又被授予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大小新闻媒体频频宣传其捐资助学,但受到媒体热捧的蒋国珍生活境况艰难依旧。其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新余市率先在江西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蒋国珍村里人早已住进小洋房享受新生活,而他仍住在那两间没电的破旧土坯房里。那么,为何老人如此艰难还要将捐资助学进行到底?为何没谁愿意改善他的处境?为何党和政府不把宣传典型与办实事相结合?……《赵世术:妻子背上的老师》也没就此给出答案。为了学生,赵世术二十几岁就落下了折磨他大半生的风湿病,全靠妻子背他上讲台。他用自己的救命钱为学生垫付学杂费,按时缴纳党费……就在他艰难地为党为孩子们工作时,报道中却不见组织上和学校师生给予他及时、必要的帮助。

第三,精神高尚,轻视生命。这是一些“拼命三郎”式的典型,所有的典型宣传都放大了他们轻视生命、不尊重科学的倾向。他们孤身奋战,似乎一切与组织无关。一切为了工作,罔顾个人安危,积劳成疾,久病不医或不治,是这类典型宣传报道的几大关键词。譬如,近期推出的几个已故典型,相关报道称,“病情恶化的韩慧瑛晕倒在工作岗位上”,“过度劳累的税成康猝然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刘峙清为移民忙到生命最后一刻”。①有些宣传喜欢用先进典型的“死”和“病”说事,误以为只要带病工作或光荣殉职,就有文章可做且怎么做都不为过。

为了宣传而宣传,不是刻意制造典型家人生病、住院而他们无暇探视、无法照顾的矛盾冲突,就是特别渲染典型带病工作甚至有意扩大病情,或是以身蹈险、工作玩命。这种现象,在当前典型宣传中并不少见。有权威媒体报道了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法医顾晓生的典型事迹。报道说,法医是一种高危职业,他们经常与恶臭和福尔马林等强烈致癌物接触,已知江苏省有8名法医因此死于肝癌、鼻咽癌等疾病。而报道画面和画外音显示,顾法医不使用防护器具进行尸检是 “工作中的一种常态”。这种有违科学精神、轻视生命的典型宣传,还能在其他媒体和其他专栏中看到。虽然这些报道的本意在于宣传共产党员堪称表率、个个勇敢、敬业,但人们从中读到的潜台词或许是“蛮干”“玩命”,可敬而不可学。

典型宣传陷入上述 “三大误区”,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背景。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反对“客里空”运动,反对“高大全”“假大空”,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杜绝虚假报道”专项教育等活动,但那些早被扔进历史垃圾堆的旧思维,至今仍在干扰着典型宣传工作。同时,随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快速推进,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激增(最近半年间,仅“‘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三项活动,就分别推出新老典型200名、317名、64名),使新闻战线常年疲于应付典型宣传任务,难免有厌倦情绪,以不合时宜的旧思维速成一些应景式报道,不仅误读了典型,也误导了公众,又不可避免地使典型宣传陷入误区。开展典型宣传与提高宣传效果并重,已被迫切地提上议事日程。典型宣传只有跳出误区,才能令人信服且深入人心。

首先,科学处理先进典型与家人的关系,让典型宣传可信可亲。加强自身修养,搞好家庭和谐,与干事创业、实现个人抱负并不矛盾,先进人物能事业有成并成为时代先锋,往往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04年上半年,中宣部决定推出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这位新时代产业工人典型后,一时间中央新闻媒体采写了大量宣传报道,而光明日报记者冯蕾的通讯 《“我心中的骄傲”——妻子眼中的许振超》尤其震撼人心。记者为采写此稿三进许家,和许妻长时间深谈,最后以妻子的视角、口述新闻的手法写成报道,把许振超对工作韧劲十足、对业务精益求精、对家人爱得深沉却又不无遗憾和自责,以及妻子、女儿对许振超温暖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亲切自然,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内心情感丰富、有血有肉有担当的完整的许振超。这是报道让人感到可亲可信可学之处,“感动了许振超一家,也感动了更多的读者”②。

过去的典型宣传,形式上的翻新更重于内容与方法的创新。譬如,纪念改革开放 20周年时央视 《20年/20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解放日报《50年50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众新闻媒体 《红旗飘飘》《身边的感动》等专栏因时而设,让人耳目一新,但总体上看,宣传方法与内容创新乏力,为了宣传而宣传、让典型自说自话式的典型宣传并不少。为证明先进典型顾全大局忘我工作,必然求证于其家人,家人必有怨气,倒过来有以典型的自责自圆其说,从而把从典型身上发掘闪光点异化为一场无聊的求证过程,把典型宣传庸俗化。诚如范敬宜先生所批评的:“通病就是:只知道旗帜鲜明,不知道委婉曲折;只知道理直气壮,不懂得刚柔相济;只知道大开大合,不知道以小胜大;只知道浓墨重彩写英雄,不知道轻描淡写也可以写英雄;只知道浓眉大眼是美,不懂得眉清目秀也是一种美;只知道响鼓重锤,不懂得点到为止;只知道大雨倾盆,不知道润物无声。”③如何提高典型宣传效果?换一种叙事手法往往更奏效。

其次,科学处理先进典型与组织的关系,让典型宣传可持续。可以讲,典型宣传既是推介先进典型,更是宣传党的先进性。先进典型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党的先进性已经融入先进典型的血液,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和言行指南。只有正确处理好先进典型与组织的关系,典型宣传才有可能跳出宣传个人英雄主义和孤身奋战的“独行大侠”典型的怪圈。

蒋国珍老人为何能自甘清贫,倾其所有捐资助学?笔者1997年初采访他得知,他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方得平反落实政策,并获补9600元工资。老人记住了党和政府的这份恩情,也十分体谅国家的难处,将补发工资悉数捐出,用于教育事业。笔者采访蒋老师的当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以后,因为捐资助学组织上给予他的荣誉也越来越多,更激发了他继续捐资助学的热情以报答组织关心,尽管这些关心并未从根本上改善他的艰难处境。遗憾的是,有关蒋国珍的诸多宣传报道对此均未提及。

感恩,是共产党人优秀品质之一。江西井冈山上另一位共产党员老典型毛秉华现身说法,也证明了这一点。现年82岁的毛秉华老人,正是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在过去42年间义务宣讲革命传统和井冈山精神两万多场,听众累计150多万人次。2011年7月1日央视《新闻30分》播出的《毛秉华:井冈山精神的“播种机”》,在处理毛秉华个人与党组织间关系方面,表现得既简洁、巧妙,又非常自然、真实。报道采用了毛秉华老人两段同期声,回答了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不知疲倦地宣讲的疑问。他告诉记者:“说到底就是感恩。感恩啊!我家三代贫农,如果不是共产党,不是毛主席,我还债都还不清。没有经过苦就不知道蜜糖的甜,我要把这些告诉他们,告诉年轻一代,让他们世世代代把这面红旗传下去。”“一个共产党员,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入党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当年入党是这样,现在还是这句话。所以,我一直要讲下去。”

第三,科学处理职业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让典型宣传有人情味。身体是干事创业的本钱,没有身体和生命就没有一切。这个道理反映到典型宣传活动中,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倡导一种健康、科学的工作习惯和可持续的职业精神,不让“拼命三郎”式先进误导公众,不让“含泪”“带血”的典型吓跑公众。

在近期推出的一些先进典型中,相关报道浓墨重彩、不厌其烦地宣传他们如何不顾危险,如何带病工作,甚至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从先进典型的角度审视,他们这样做,固然因为自己共产党员身份和秉承的高尚职业精神,但是,如果换一种思维看这些先进典型,人们或许不无质疑:为什么要义无反顾冲向危险?为什么生病了还不让人休息?为什么总有人永远倒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先进典型不讲究工作方法,所在单位制度管理缺乏人性化,组织上对他们关爱不够,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答案的选项。如果公众从这些选项中获得他们的答案,典型宣传的效果必然适得其反,先进典型在公众心目中很可能就成了高高在上的“雕像”、千人一面的“画像”、光环罩顶的“神像”、栩栩如生的“蜡像”,可看却不可信、不可学的“画中人”。

猜你喜欢

先进典型共产党员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作答
——献给优秀共产党员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共产党员,上
共产党员,上
“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先进典型传递榜样力量
习近平:广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 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四步把脉”塑造先进典型——洛阳供电公司先进典型选树宣传的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