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位”的狂欢——对电视选秀中儿童“成人化”现象的冷思考

2011-11-16□刘

声屏世界 2011年7期
关键词:成人化错位全民

□刘 毅

近年来,全民电视选秀节目风靡中国电视荧屏。不设年龄、性别限制的游戏规则,让全社会在真正意义上体验到了选秀带来的刺激和快乐。但向所有年龄层赋予参与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招致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成人化”儿童选手的频繁出现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思考。所谓儿童成人化,“是指儿童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在思维、心理、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①儿童选手在全民电视选秀过程中最明显的“成人化”倾向集中体现在表演形式上。不少前来参赛的小选手选择的表演源自于对成人世界内娱乐演出的借鉴和模仿,因而在衣着打扮、舞台姿态、表演内容上,均流露出浓浓的“成人化”气息。

实际上,电视选秀又被称为“真人秀”,它之所以被广大受众所追捧,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中对“草根”文化和平民精神的真实演绎与再现,节目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集中体现在一个“真”字上。然而,“成人化”儿童选手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不但违背了选秀的真实性原则,更包含了儿童自身社会角色与舞台角色间的错位。这种刻意的角色错位,一旦发生,将对儿童产生复杂而长期的影响。对于“成人化”儿童选手频现全民电视选秀的现象,我们应当冷静思考:是什么因素导致“成人化”儿童选手频现选秀现场?该现象的出现对社会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正确处理全民选秀节目中的儿童角色?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析乃至加以警示的问题。

“成人化”儿童为何频现全民电视选秀

儿童成人化已成普遍社会现象。从社会背景上看,每个时期都有一类典型儿童形象出现。它的特征由整个社会对儿童的心理期待决定,并会随着社会价值导向、审美趣味的转移而发生改变。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外局势恶化,整个社会急需 “心灵疗伤”,因此以秀兰·邓波儿为代表的阳光、天真、可爱型童星形象频繁出现于电影之中并被受众接受和喜爱。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激发全民爱国热情并投之以国家建设,以小兵张嘎、潘冬子为代表的儿童形象为观众所熟知,其共同的特点便是勇敢、坚强、有责任心。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阶层之间分裂的加剧导致公众的生存压力猛增,因此娱乐生活和消费需求愈加凸显。“成人化”儿童形象的不断涌现既折射出全社会对于金钱、社会地位、权利等成人特质以及各种“消费文化”的热切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大众受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潮影响,尝试淡化由生理因素造成的不同社会类别之间的差距感。

此外,自上世纪60年代后兴起的“电视文化”是导致儿童成人化现象出现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电视的传播内容是图像和声音,解读这些符号和信息并不需要接受任何启蒙与教育,换句话说,它对受众没有过高的识字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的要求,电视中传递出的各种内容,尤其是色情、暴力的画面,一览无余地泄露了成人世界的隐秘。自此,童年的概念开始消逝,儿童成人化之趋势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电视传播所笼罩的社会当中。诚如选秀过程中小选手效仿成人演员完成各种“成人化”表演一样,他们对于诸如脱口秀、街舞、民歌等节目样式的习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电视媒介的灌输。处在被成人语言、图像等符号包裹的电子世界中,儿童“成人化”现象可谓是一种必然。

全民电视选秀文化与日渐消弭的童真世界。全民电视选秀中集中展现出来的某些文化内涵,与儿童世界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电视选秀代表的是一种面向成人大众的消闲文化,这主要反映在成人化的审美取向和低层次化的鉴赏品味两方面。毋庸置疑,电视选秀从台前到幕后都是由成年人运作完成:由成人编导筛选节目,由成人评委点评表演,由成人观众投票决定选手去留,而整台演出的终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吸引成人受众。越是迎合成人品味,就意味着越能保住或拓展收视群。应该正视的是,大多数的成年受众不屑于,同时也无法在真正意义上理解和品味儿童世界的简单与纯真,尤其是处在一种极为放松、消闲的状态下。不少正常的儿童表演在成人受众眼中略显幼稚,既不能给予其视听上的刺激,也无法调动观赏的积极性。这种类似交流上的“无奈”,根源在于社会化了的成人思维无法正确解读儿童文化本真、纯朴的自然属性。

其次,电视选秀节目是在传媒引导下的全民狂欢。以电视选秀为代表的娱乐节目之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为了满足公众压抑许久的情绪释放。通过观看、投票、评论、追星等高卷入度的参与方式,受众感同身受般地体验到了选秀过程中的刺激与快感,同时也无所顾忌地发表个人喜好。全民电视选秀节目的运行机制和其中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与儿童世界中的某些特质,如含蓄、朴实、纯真、游戏性、无攻击性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为了让孩童适应电视选秀机制,不少人选择以“削足适履”的方式改变甚至牺牲儿童应有的形象,一味将小选手打扮成“小大人”的模样,试图去迎合成人品味,并主动卷入“异质文化”的风潮之中,这也是导致“成人化”儿童选手不断涌现的重要原因。

成人世界功利心态的不断渗透。不同于其他年龄层次的参赛者,儿童选手因没有明确的自主行为意识,其表演形式与内容很大程度上受父母思想的直接指挥。当被评委问到为什么要在舞台上说些诸如“哦,谢谢你,我长大以后一定会爱上你”的话语时,小选手坦言因为“妈妈说要劲爆一点”。如果家长受到过于功利的参赛心态影响,“不为参与节目的儿童量身定做合适的表演节目,而是站在成人娱乐的角度,不顾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②必然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家长即使意识到孩子的表演已呈现出“成人化”气质,非但不进行纠正,反而刻意凸显与强化,造成了对儿童认知更大程度的误导和伤害。

“成人化”儿童频现电视选秀场的社会影响

全社会应当警惕全民电视选秀节目中频现的儿童选手“成人化”现象。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同龄儿童开始效仿节目中小选手的一言一行。儿童正处在人生启蒙的关键时期,模仿能力比较强,很容易对所看到的画面、所听到的声音形成记忆,从而习得某种行为并照着样子表现出来。在早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为适龄儿童寻找合适的学习参照体,从而建立和规范他们对社会基本规则、价值体系、伦理道德的正确认识。儿童一旦以错误的,或具有一定误导性质的对象为模仿标准,必然会妨碍正常认知体系的发育,并对其今后的成长造成伤害。媒介通过展示或宣传某些内容,即“不自觉地描述了‘社会组织’中的规范、角色、等级和制约的形式,使儿童了解了成人社会对他们表现的期待,这种期待逐渐成为儿童对社会比较固定的认识,其结果是使儿童明白了自己被期待做什么,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③当电视中浮现出同龄人 “成人化”的语言表达和神态时,观看节目的儿童受众会将其视为一种行为规范,再加上儿童还不具有审视或反思的能力,即自然地形成了对上述对象的模仿和学习。如此一来,除了要面对电视中原有的成人文化的冲击,又要受到同龄人在荧幕中“成人化”表演的影响,本身就极为脆弱和不成熟的儿童认知体系便显得更加不堪一击了。

此外,对“成人化”儿童选手的追捧和热议,也将严重影响整个社会对于儿童群体的心理期待和评价标准。《中国达人秀》的亚军张冯喜在成名之后,其新书签售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更有滑稽戏表演前辈呼吁“后生应向张冯喜学习”。与此同时,不少家长在观看完比赛后,心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百度贴吧内就有不少网友表示“要让自己的小孩向张冯喜学习”。全社会对“早熟”童星现象非但不正确引导,反而盲目跟风崇拜,必将使得儿童成人化现象愈演愈烈。

如何正确处理全民电视选秀中的儿童角色

全民电视选秀节目中频现“成人化”儿童选手的现象,应当引起节目制作方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和警惕。“电视不只是娱乐工具,还是制造现代人心灵、改变整个生活情境的新力量”。④判断一档电视节目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应仅仅是收视率的高低、广告费的贵贱。选秀类节目从西方兴起,引入中国才短短8年时间,当下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一种成熟的选秀文化价值体系,同时这种狂欢的全民娱乐又强烈挑战了传统中国社会所弘扬的含蓄与低调之价值取向。面对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冲击,若只是一味地跟进模仿,不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深入研习与思考,盲目地复制节目形态,必将使得各电视台“在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的争夺中,看谁秀得狂、看谁秀得极端、秀得匪夷所思成为一种趋向”。⑤

优秀的媒介产品当能促进社会之良性发展,激发人类内心潜在的对真、善、美之追求。电视选秀固然与儿童精神有着天然的冲撞,但并不意味着纯天然的美好不适合通过电视荧幕进行展现。全民选秀节目举办的一大初衷,就是鼓励各年龄层次的人群展示其独有的风格和人生态度。一档成熟的选秀节目,当善于调和媒介机制同社会文化之间的矛盾,在成人鉴赏水平与儿童自然化的表演间寻找“契合点”,并巧妙地引导和培养广大成人受众欣赏儿童世界独有的美。制作者在节目编排过程中,应不断寻找那些能让成人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又适合儿童表现的文化元素。这样既可以引导成人受众学会欣赏和关注儿童世界独有的美,使成年人能“从儿童那里感悟天性,感悟人性的自然层面并使之升华”,⑥同时又保护了孩童的天真性。2004年英国全民电视选秀节目《英国达人秀》的亚军康妮·塔波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没有过多的舞台装饰及言语交流,6岁的她完全凭借天籁般的童声演绎一曲 《over the rainbow》,唤起了无数成人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了一致好评。

广大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必须意识到传播本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在节目策划和前期准备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广大参赛者,特别是家长们的心态,积极鼓励儿童流露真实情感,大胆展示各类才艺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电视媒体也应借此逐渐培养受众正确的观赛心理和欣赏品味,做好节目内容把关,而不是对“消费文化”“成人文化”推波助澜。

注释:

①胡俊生,李 期:《当今儿童的成人化倾向》,《家教天地》,1997(11)。

②③曹 刚:《电视娱乐节目不应误导儿童——兼议媒体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社会责任》,《新闻界》,2005(5)。

④陈昌凤:《电视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电视研究》,2004(8)。

⑤周 星:《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现状与问题》,《理论学刊》,2007(9)。

⑥方 红:《儿童精神及其教育意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猜你喜欢

成人化错位全民
全民·爱·阅读
有趣的错位摄影
可持续全民医保
幼儿舞蹈成人化教育之弊端及对策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少儿出版物过度成人化现象分析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
“错位教育”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