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照邻诗文历代刊刻与传播

2011-11-16王明好

电影评介 2011年15期
关键词:刊刻刻本子集

卢照邻,初唐文坛著名的河北诗人,时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卢照邻诗文作品的流传与刊刻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对其历史进行梳理,不但有助于卢照邻作品整理以及诗文研究,亦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作家诗文作品的历代流播特点。

一、唐五代卢照邻诗文的结集和流传

根据史书及相关资料记载,卢照邻在世时,其诗文已有流传,并因此而享有才名。

《旧唐书》卷八十四《裴行俭传》记载:“时有后进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並以文章见称,吏部侍郎李敬玄盛为延誉,引以示行俭。行俭曰:才名有之,爵禄盖寡……”则卢照邻在咸亨之前,当已有诗文作品行于世。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卢照邻传》记载:“著《释疾文》、《五悲》等诵,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知卢照邻后亦有文章行于当世。

《旧唐书•卢照邻传》称“文集二十卷”,检《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皆著录《卢照邻集二十卷》,又《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皆著录又有《幽忧子三卷》。可以肯定,卢照邻确有两种集子行世,而且很可能是其生前就已结集传播。

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九《卢升之集七卷》云:“……又《穷鱼赋•序》称尝思报德故冠之篇首,则照邻自编之集当以是赋为第一,而此本列秋霖驯鸢二赋后,其与在朝诸贤书亦非完本,知由后人掇拾而成,非其旧帙矣。”可推知,卢照邻生前曾自编文集于世。检史书及相关资料,尚未发现当世有人为其结集的记载,我们猜想,见于书目著录的《卢照邻集二十卷》和《幽忧子集三卷》,也极可能为卢照邻自编。至于刊刻情况,亦不得知。

查检现存唐人选本中,只有两种录有卢照邻少量诗歌:

《玉台后集》(自《唐人选唐诗新编》[1])只录有卢照邻诗歌,但篇目不详。傅璇琮先生在“卢照邻”条下注:《后村诗话》续集卷一云《玉台后集》收卢照邻诗,篇目不详。

《搜玉小集》(自《唐人选唐诗新编》)录卢照邻诗一首:《王昭君》(《文苑英华》卷二〇四题作《昭君怨》)。

《玉台后集》乃是李康成上承《玉台新咏》编选梁代至唐代吟咏妇女生活之诗,吕玉华称皆“艳而不靡”之作,检所录王勃二诗风格,应是。《搜玉小集》编次参差,莫得体例,却是编选初唐宫廷以外之诗人诗作,且言所选乃当时名士诗。亦可让我们寻到卢照邻当世诗名已著及诗文流传的证明。

二、宋元时期卢照邻诗文的著录与流传

宋元时期的公私书目,对卢照邻诗文的整理结集情况,皆有著录:

《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第二十七著录:

《卢照邻集》二十卷。

《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第五十著录:

《卢照邻集》二十卷,又《幽忧子》三卷。

《崇文总目》卷十一别集类著录:

《卢照邻集》十卷。

郑樵《通志》卷七十《艺文略》第八著录:

《卢照邻集》二十卷,《幽忧子集》三卷。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袁本)卷四上著录:

卢照邻《幽忧子集》十卷。

尤袤《遂初堂书目》亦载《卢照邻集》,但未著录卷数。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著录:

《卢照邻集》十卷。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一《经籍考》五十八著录:

卢照邻《幽忧子集》十卷。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八第一百六十一《艺文志七》著录:

《卢照邻集》十卷。后又著录有卢照邻《幽忧子》三卷。

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一《卢照邻传》载:

有诗文二十卷及幽忧子三卷行于世。

由上可知,宋元时期,有多种卢照邻诗文集流传于世。按欧阳修先后参与编修《崇文总目》和《新唐书艺文志》,然此二书著录卢照邻作品结集情况却不同。根据《崇文总目》著录的是国家藏书,十卷本《卢照邻集》乃为宋时国家藏书,而其余乃未收入国家藏书。则宋时应有卢照邻诗文集四种:《卢照邻集》二十卷一种、《卢照邻集》十卷一种、《幽忧子集》三卷一种、《幽忧子集》十卷一种,到了元代,《卢照邻集》二十卷本已不见书目著录,但见《唐才子传》所载,疑作者乃据前人史书记载,并未亲见。但《卢照邻集》十卷本、《幽忧子集》三卷本和十卷本尚行于世。

总之,卢照邻诗文集在宋元时期的版本原貌皆不可知,只存在于书目著录。此外,卢照邻诗文还散见于宋元时期的总集与选集及诗文评之中。其载录情况如下:

宋初李昉等编《文苑英华》选录上起萧梁、下迄晚唐五代作家,作品近两万篇,是一部上继《文选》的总集,也是目前所见保存卢照邻诗文既多且全且时代较早的文献。《文苑英华》选卢照邻赋5篇,选卢照邻诗66题76首。诗赋而外,还选卢照邻之文18题24篇。因为《文苑英华》独具的资料价值,所以使它成为校勘卢照邻诗文作品的重要文献。

姚铉《唐文萃》卷十二、卷十八选诗3题6首,分属幽怨、侠少、咏史三类。

郭茂倩《乐府诗集》选诗14首。

蒲積中《岁时杂咏》选诗5首。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选诗4题8首。

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十四选诗2题5首。

杨士弘《唐音》选诗26题27首。

总之,在史书著录的卢照邻诗文集未见刊刻流传的情况下,宋元时期的总集、选集、诗文评中载录卢照邻诗赋共93首,数量仅次于《全唐诗》的95篇,其中《绵州官池赠别》为全诗所无;载录文29篇,数量超过《全唐文》,其中《三国论》一篇后经考订为王勃所作。在保存卢照邻诗文作品方面的贡献,功莫大焉。

三、明代卢照邻诗文的刊刻与流传

由于明代刻书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受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之风的影响,尊唐风气几乎笼罩了整个诗坛,占据了统治地位,所以相对于宋人整理、刊刻隋唐五代别集范围狭窄偏重大家无暇顾及中小作家的情况,唐人别集在明代的整理、刊刻与出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就笔者所见,卢照邻诗文集在这个时期有多种版本:

(一)一卷本卢照邻诗

卢照邻诗一卷在明代有四个版本,一为明活字印本一册,一为唐四杰集四卷本,一为唐十二名家诗本,一为镌校释唐四杰文集明万历二十六年郑云竹宗文书舍刻本。

明活字印本一册。现藏北京国家图书馆。题名:卢照邻诗,有“桐凤”印,有小传,无目录。集中有残损,但字清晰。集后有识,可知,此本源出宋版。至清代桐凤手中,又曾历经兵灾,实属珍贵,又知,桐凤得此本时,已有残蚀。然字清晰,确实可称善本。

唐四杰集四卷本。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张明刻本,二册。另有王勃、骆宾王、杨炯诗集各一卷。此本字体不一,应是编纂者,分属不同人抄写之故。字迹清晰,是一个不错的本子。该本编次、收诗皆同明活字本,当与其同出一源。前有唐四杰集叙,为西桥山人建安程宽撰。

唐十二名家诗本。明万历12年杨一统所刻。前有两个刻唐十二家诗序、重刻十二家诗引、唐诗十二名家诗叙略。集编次同明活字印本。

镌校释唐四杰文集明万历二十六年郑云竹宗文书舍刻本。在国家图书馆善本藏书室。卡片记为《镌校释唐四杰文集四卷》,明彭滨校释。总集题名为《唐四杰文集》,共四册,线装,纸页已黄脆。总集按春、夏、秋、冬编次,分别为王、杨、卢、骆四人之集。前有刘曰宁撰《刻四杰文集引》。校勘精细,排印清晰,有句读,是个不错的本子。集编次、选诗基本同明活字本。

(二)卢照邻集二卷本

本人共见到卢照邻集二卷明代的八个版本:明铜活字印本、唐百家诗本、十二家唐诗明嘉靖黄埻刻本、唐六家集明嘉靖刻本、唐八家诗本、张遜业校江都黄氏明嘉靖31年(1552)刻本、唐十二家诗刻本、前唐十二家诗明万历三十一年霏玉轩本。

明铜活字印本。集分上下卷,除五言古诗多出《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赠柳九陇》、《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两首而外,其余皆同明活字本。

唐百家诗本。嘉靖十九年刻本目录前有徐献忠《唐诗品序》,目录首页有“南陵徐氏仁山珍藏”印章。目录后为朱警所写的“唐百家诗后语”。朱警讲述了辑刻唐诗的原委和过程,《唐百家诗》乃朱警承父遗志,并在其父所裒举的基础上,又投合友人徐献忠的爱好,辑刻而成。《唐百家诗》收初唐二十一家、盛唐十一家、中唐二十七家、晚唐四十二家。《卢照邻集》二卷辑入“初唐二十一家”(今存二十家)。此本卷首页有长乐郑振铎西龙苑书印。编次、选诗皆同明铜活字本。

十二家唐诗明嘉靖黄埻刻本。十二家唐诗二十四卷,明张遜业编,存十一家二十二卷。此本编次同明活字。

唐六家集明嘉靖刻本。题为《唐六家集二十六卷》。编次同明活字本,但无有五排编次,通通归入五律。选赋、七古、五绝、杂言骚体皆同明活字本。五古同明铜活字本,五律同明活字本之五律与五排。

唐八家诗本。明刻本。总集题为《唐八家诗二十六卷》。行款、编次、选诗皆同《唐六家集明嘉靖刻本》,此两本应出一源。

张遜业校江都黄氏明嘉靖31年(1552)刻本。本人所见,有一册线装和二册线装两种印本。一册本书前夹有小页,上书:周叔弢先生捐赠普通书十一种、十八册、计一捆。此本基本清晰,偶有墨重墨浅,不妨阅读。二册本《卢照邻集卷上》有“长乐郑振铎西龙苑书”印,次本清晰。集后均有“陈崔、史起蛰等十一人同阅”字。两种印本行款、编次皆同《十二家唐诗明嘉靖黄埻刻本》。

唐十二家诗刻本。明嘉靖间(1522-1566)。函上题名“明版唐人集”,前夹有书条,上写:十二家唐诗共十二家。此本分卷、行款、编次皆同唐六家集明嘉靖刻本,与明铜活字印本同出一源。卷首有“长乐郑振铎西龙苑书”字。

前唐十二家诗明万历三十一年霏玉轩本。题为《前唐十二家诗二十四卷》,傅增湘校跋并录黄丕烈题识。前有许自昌草书序,已有残损。序中记载了校刻此集的原因,反映了明人重视传刻初盛唐中小诗人作品集的风气。编次皆同十二家唐诗明嘉靖黄埻刻本。

(三)幽忧子集七卷初唐四子集本

此为目今所见最早之七卷本。明崇祯十三年张燮、曹荃刻本,附录一卷。总集题名《初唐四子集》,前有曹荃《刻初唐四子集序》。从序中看出,张燮、曹荃对四杰之文学地位颇为推尊,可谓开一代之先。所以其对卢照邻作品之裒集,甚为用力,也使此版本成为卢照邻作品之集大成者。后世七卷本,皆据此而来。

集分七卷,附录:《旧唐书•卢照邻小传》、《新唐书•卢照邻小传》、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遗事(《孙思邈传》)、集评(《朝野佥载》)。

除别集和总集中的刊印之外,明代的诗评、地方艺文志和选本对卢照邻诗文亦有著录。高棅《唐诗品汇》卷一、卷二十五、卷三十八、卷四十六、卷五十六、卷七十一选录诗歌30题32首,皆见前选。《唐诗品汇•唐诗拾遗》卷一、卷三、卷五、卷八选录卢照邻诗8首,皆见前选。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卷九选录卢照邻诗1首,卷三十二、卷四十三选录卢照邻文3篇,皆见前选。又,卷五十二记载卢照邻《悟本寺记》一文,于今未见。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十九、卷二十选录卢照邻诗52题54首,皆见前选,其中《辛法司宅观妓》题名异于前选题名《辛司法宅观妓》。陆时雍《唐诗镜》卷二选录卢照邻诗9首,皆见前选。

此外,在《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中,《卢升之集七卷》尚有明刻十卷本。

四、清代卢照邻诗文的刊刻与流传

有清一代学术繁荣,隋唐五代别集的刊刻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超过了宋、元、明各代。卢照邻诗文集也得到了精心的整理和刊刻,笔者所见以七卷本为主,有二卷本二种。下面按时代先后分而论之。

全唐诗本(1705)、四库全书本(1773-1793)、星渚项氏刻本(1781)、丛雅居刻本(1644-1911)、畿辅丛书本(1644-1911)、光绪五年七月淮南书局卢照邻文集二卷本(1879)、元和江氏灵鹣阁卢照邻集二卷本(1895)、四部丛刊本。

(一)全唐诗本

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修本《卢照邻诗》二卷,《全唐诗》卷四十一、卷四十二收。据康熙《御制全唐诗序》:“朕兹发内府所有全唐诗,命诸词臣,合唐音统签诸编,参互校勘,蒐补缺遗,略去初盛中晚之名,一依时代分置次序。”选录卢照邻诗歌83题102首又一句。集虽未分卷,但从编次仍可看出按五古、七古、五律、五排、五绝之顺序,同明铜活字本,选诗次序不同,但篇目略同。此本亦是以明铜活字本为源,补以其它总集、选本、诗评中少部分诗歌,编辑而成。选录卢照邻诗歌可谓集大成之作。

(二)钦定四库全书本

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四十八年(1782)编修而成的《四库全书》本。近年来,四库全书本以其校勘精审越来越被学界重视。原因有三:一,参校他本,择善而从。二,其纂修校雠工作,多出当时大儒之手,文学如姚鼐、纪昀、朱珪、曾燠,俱是名家。三,清代内府藏书甚富,宋元旧本颇多,大有校勘上的价值。本人所见为河北大学宋史中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据书中书影知,原书高31.5公分,宽20公分,封面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蓝色,集部灰色,简明目录黄色。内页款式:原书版心高22.3公分,宽15.3公分,每页16行,行21字,鱼尾下标注书名、卷次及页数,红框白口,天地甚宽,明朗美观。

此本题名《卢升之集》,在别集类一•唐。提要中未详所源版本,但检其卷次、编次、选诗情况,皆与明代张燮、曹荃《幽忧子集七卷》之初唐四子集本相同,只是未收附录,应源于此本,另外,明本《临阶竹》此本中题名作《阶下竹》,不知所参何本。

(三)星渚项氏刻本

乾隆46年(1781)刻本,1册。赵氏藏书,在初唐四杰集,线装。总集前有项家达撰述四杰作品集之著录源流。项氏因不满当时传世卢集之不善、不全的状况,因而取所见各本,加以点勘,合刻而成。集分七卷,编次同明《幽忧子集七卷》初唐四子集本,但所收卷数有所不同。

(四)丛雅居刻本

丛雅居邹氏刻本。此为卢升之集七卷,清(1644-1911),2册,线装。前有《唐书文苑传》卢照邻传,此本前无项家达所撰。编次、选录作品皆同星渚项氏刻本,排印清晰。

(五)畿辅丛书本

此为卢升之集七卷本。本人见到三种本子。一为清(1644-1911)1册刻本,一为光绪5年(1879)1册刻本,一为新城王氏清光绪5年刻本(1879)。

清(1644-1911)1册刻本。畿辅丛书总目前有黄彭年序。从序中得知,畿辅丛书乃王文泉会萃其家乡京畿人士自古以来之著述,黄彭年见到了此初刻本。卢升之集前录《唐书文苑传》卢照邻传。卢升之集目录、编次、选录诗文皆同明《幽忧子集七卷》本。校勘精细,排印清晰,乃是个不错的本子。

新城王氏清光绪5年刻本。此为武进陶湘,民国2年(会印),1册,在《畿辅丛书初编》,线装。编次、选录诗文、行款皆同上本。丛书前有缪荃孙识。可知,清(1644-1911)1册刻本乃依此本而刻,因为王文泉初刻本并无总目。此本为光绪甲午(5)年,李顺德在督直隶学时刊印,并且是抽印了初刻本中的三十五种。缪荃孙亦未见初刻本。畿辅丛书初编总目后有陶湘识。

“光绪五年开雕、谦德堂藏板”一种。线装,编次、选诗、行款皆同上本。

(六)光绪五年七月淮南书局卢照邻文集二卷本(1879)

在《初唐四杰文集》,光绪五年七月,淮南书局刊成,线装。有《初唐四杰文集目录》,另有王勃、杨炯、骆宾王集。总集分上、中、下三册,共二十一卷。有字墨迹不清,但不妨阅读。集共收卢照邻文章22题28篇,皆见前选。

(七)元和江氏灵鹣阁卢照邻集二卷本

刻本。苏州元和江氏灵鹣阁,清光绪21年1册。在《唐人五十家小集》,线装。此为宋本唐人小集,灵鹣阁影印,章钰署检,苏州察院场振新书社经印。有唐人五十家小集总目,元和江标影印宋本校刊。卢照邻集后附有书社自藏二十余种总集目录,其《唐人小集》后注云:十六册,洋八元。

本集为南宋书棚本,世间流行甚少,江建霞先生影刻于湘中,凡五十家。首列盛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专集而殿以张司业,中如卢同、曹邺、李丞相、权德舆诸名家,搜罗宏富,盖唐集中之巨观也。印刻之精,尤其余事,为研究三唐者不可不读之书。

建霞即江标之字,精于版本目录之学,博学工诗文,尝刻《灵鹣阁丛书》,世称精本。南宋书棚本为世间所贵,又唐集宋刊今存甚少,从中可寻各集原貌,因而价值颇高。卢照邻集与王勃集、杨炯集合刊为一册。

卢照邻集前书有:光绪二十一年六月江氏影宋。排印清晰。应该是为保持宋本原貌,脱页处仍之。《战城南》后多出《失群雁》6句,《相如琴台》后脱掉《长安古意》前半部分。

其行款选诗编次皆同明刻唐百家诗本,可知二者源出同一个底本,但此本刻录精美,非明刻本所比,为后世所重。

结语

自唐至清,卢照邻诗文刊刻传播经历了结集、散佚、再重新结集的过程。根据史志和目录等文献的记载,唐代最初应有两个集子《卢照邻集二十卷》和《幽忧子集三卷》,但其刊刻情况,不得而知。宋、元时期,卢照邻作品不断散佚,但仍有《卢照邻集》十卷本、《幽忧子集》三卷本和十卷本行于世。但其版本原貌皆不可知,只存在于书目著录。此时,大量的卢照邻诗文主要保存在宋元时期的总集与选集及诗文评之中。明清两代,刊刻流传的有三个系统的版本。一卷本系统,卢照邻诗一卷在明代有四个版本,一为明活字印本一册,一为唐四杰集四卷本,一为唐十二名家诗本,一为镌校释唐四杰文集明万历二十六年郑云竹宗文书舍刻本。明活字本源出宋版王子安卢升之集,未知几卷本,其余三个刻本皆同此或略同,清代无刊刻。二卷本系统,含诗集、文集两种,明代包括八个版本:明铜活字印本、唐百家诗本、十二家唐诗明嘉靖黄埻刻本、唐六家集明嘉靖刻本、唐八家诗本、张遜业校江都黄氏明嘉靖31年(1552)刻本、唐十二家诗刻本、前唐十二家诗明万历三十一年霏玉轩本。清代有全唐诗本、元和江氏灵鹣阁卢照邻集二卷本,以上皆与明活字本略同,可见,同出一源。其中,元和江氏灵鹣阁本,乃影刻南宋书棚本,刊刻精美,为世所重;全唐诗本补以其它总集、选本、诗评中少部分诗歌,编辑而成,成为选录卢照邻诗歌集大成之作。光绪五年七月淮南书局卢照邻文集二卷本(1879)乃专录文集之本。七卷本系统,明崇祯十三年张燮、曹荃刻本《幽忧子七卷》,为目今所见最早之七卷本,由于张燮、曹荃对四杰之文学地位颇为推尊,所以其对卢照邻作品之裒集,甚为用力,也使此版本成为卢照邻作品之集大成者。清代七卷本有四库全书本、星渚项氏刻本、丛雅居刻本、畿辅丛书本以及民国四部丛刊本,皆据此而来。

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个卢照邻作品集的新整理本,一是任国绪笺注的《卢照邻集编年笺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二是祝尚书笺注的《卢照邻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三是李云逸校注的《卢照邻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三本皆以《四部丛刊》影印《幽忧子集》为底本,将卢照邻作品编为七卷,这三个整理校注本的出版,将卢照邻诗文的编集刊刻工作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注释

[1]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①《幽忧子集七卷》,明崇祯十三年张燮、曹荃刻本。

②《卢照邻诗》二卷,康熙四十四年(1705)御制全唐诗本。

③《卢昇之集》,钦定《四库全书》本。

④《卢昇之集七卷》,丛雅居清同治刻本。

⑤《卢照邻集二卷》,元和江氏灵鹣阁刻本,清光绪21年。

⑥ 任国绪《卢照邻集编年笺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版。

⑦ 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⑧ 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版。

⑨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点校本。

⑩ 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1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2 司马光编著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13 晁公武著 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4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猜你喜欢

刊刻刻本子集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拓扑空间中紧致子集的性质研究
连通子集性质的推广与等价刻画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关于奇数阶二元子集的分离序列
论晚明元剧选刊刻现象及其文化审美意义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植物名实图考》在山西刊刻流传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