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2011-11-16贵州民族学院
贵州民族学院 奚 岩
简析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贵州民族学院 奚 岩
刘天华是杰出的民族音乐家,是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把西洋技法应用于民族器乐创作的人,他所创作的十首二胡曲一直广泛流传,成为我们今天二胡教学和演奏的必修曲目。刘天华先生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天华 二胡 民族音乐 演奏技法 发展创新
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崛起的民族器乐先驱者、革新家、音乐教育活动家和民族乐器二胡、琵琶演奏家,刘天华先生是江苏江阴县人(1895.2.4——1932.6.8)出身于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刘宝珊为新学积极倡导者。其兄刘半农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
刘天华自幼受家乡民间音乐的熏陶,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启蒙教育,研读中国古典文学,培育了对祖国、对人民和灿烂的民族文化真挚的爱,萌发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1909年刘天华就读于常州五中,参加校军乐队,学会了吹奏各种乐器。1911年投身辛亥革命洪流。1912年赴上海“开明剧社”乐队工作,系统学习音乐理论和钢琴、小提琴、铜管乐器。1914年返里任教华墅小学。1915年任母校音乐教员,指导军乐队与丝竹乐队。其间他悉心钻研民间音乐,遍访民间艺人,并向名家周少梅、沈肇洲学习二胡、琵琶,向郁咏春及河南艺人学习古琴。刘天华1922年赶北大音乐传习所任教。后任北京女师大,女子文理学院和艺专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并努力采集、整理民间音乐,广泛地学习京剧、昆曲、三弦拉戏,中外音乐史乐律、西洋和声学与作曲理论,还坚持研习小提琴,他用五线谱记录整理的《梅兰芳歌曲谱》,开创了我国以科学方法整理戏曲音乐的先河。1927年刘天华创办“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撰文为振兴国乐大声疾呼,他的大部分作品均在此期间创作并发表,其中有二胡独奏曲十首,练习曲四十七首,琵琶独奏曲三首,练习曲十五首,合春曲两首等。
刘天华在创作中,一方面继承民族传统作曲技法,同时又融汇了西洋作曲技法。他的作品深沉、委婉而富有诗意,有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反抗,表现苦闷、奋斗、寻求出路,也有对光明的向往与对自由的追求。刘天华面对当时纷云的思潮,既反对“泥古守旧”,也反对“全盘西化”。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在民间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洋作曲技法,进行民族器乐曲创作的音乐家。他留下的《病中吟》、《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等十首二胡曲,一直广泛流传,成为我们今天二胡教学和演奏的保留曲目。[1]
刘天华通过创作和演奏实践,为二胡、琵琶的改革、发展、奠定了科学、系统、专业化的基础。他第一次把这两种民族乐器列入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编写了二胡、琵琶教程,改变了旧时“口传心授”的教学法,初步建立了新的教学体系。
刘天华先生对“改进国乐”作出的贡献,可归结为四个方面:1、倡导音乐的普及教育:刘天华先生在常州中学担任音乐教师期间,组建学生课余乐队,丝竹合奏乐队,受到民众称赞,之后他三次发起组织“暑假国乐研究会”,研究探讨我国音乐的状况及如何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等问题。2、热心拯救民间音乐:我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封建统治时期,民间音乐从来不受重视,既使在“五四”新思想风靡的时期,对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很少有人过问。刘天华先生凭着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顽强的意志,执着地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迈进。他不辞辛劳地拯救我国的民间音乐,体现了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在收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方面付出了艰巨的劳动,直至生命的最后。3、积极改进民族乐器:二胡产生于北方少数民族,流传到中原后,其技法却一直没有大的发展,用途仅局限于民间歌舞、戏曲及宗教音乐的伴奏。刘天华先生创立了专业二胡学科,将流行于民间的这一民族乐器引进了高等学府,使其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为现代专业二胡教育奠定了基础。4、创造性的作品创作:刘天华先生冲破传统的束缚,吸取外来技法进行民族器乐的作品创作,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把西洋技法应用于民族器乐创作的人,掀开了民族器乐发展的新篇章。[2]
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①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苦闷、彷徨及对理想的追求。②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④对理想得不到实现的忧虑与痛苦。这些作品的内容不仅表现了刘天华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反映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思想情绪,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心声。刘天华的一生非常短暂,只有三十七岁。但是他在这三十多年里,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短暂的一生里,以毕生的经历从事民族音乐的理论整理研究,创作教学与实践活动等,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问题上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他的二胡作品是建立在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的,表现了他所处时代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生活要求。也表现了他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十首二胡作品旋律新颖生动、手法简朴、个性鲜明动人。根据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可分为三大类。(一)表现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彷徨、苦闷和一定的斗争精神。(二)表现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三)表现他对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的追求和展望,以及对未来的信心。[3]
①《病中吟》,此曲是刘天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病中吟》不是生病的意思,而是心中苦闷如病,是苦闷之中产生的歌。乐曲倾诉了他内心的苦闷情绪,同时反映对人生奋斗的意志与抱负。②《月夜》,作者在月下纳凉时触景生情而作,乐曲恬静优美,如诗如画,如歌的旋律好似向人们委婉地倾诉着内心的衷曲。③《苦闷之讴》,此曲又名“苦中乐”,是一首关于苦闷的歌,确切地说,是一首苦乐交融的歌。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焦虑、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也表现不屈于现实环境的奋斗精神和意志。④《悲歌》,又名《处世难》,乐曲流露一种悲痛、孤独、挣扎、哀伤的情绪,情调伤感动人,旋律曲折绵延,抒发了作者不满于现状和欲摆脱困境的愿望,是作者内心情感强烈表露的产物。⑤《除夜小唱》,又名《良宵》,此曲是1928年1月22日农历除夕夜晚,刘天华和一些学生及友人在家中共度佳节时即兴创作的。乐曲以优美如歌的旋律,抒发了对良辰美景的感受,表现了愉快,欢畅的情绪。⑥《闲居吟》,作者以丰富、细腻的感情,描述了闲适的生活及愉悦的心绪,这不仅是他本人心情的写照,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容易满足现状,自喜自乐,悠闲自得的心态。乐曲旋律优美舒展,委婉动听。⑦《空山鸟语》,是一首技巧性很强的二胡独奏曲,是作者学习,借鉴西洋音乐创作和表现手法的成功实践。乐曲表现了人们热爱大自然,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喜悦心情。⑧《光明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二胡独奏曲,乐曲吸收了西洋音乐的曲式结构和转调手法,旋律豪迈、坚定、表现了人们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前途光明的乐观自信。是一首里程碑式的划时代名作。⑨《独弦操》,弦乐中只用一根弦演奏的乐曲,音乐史上很少见,刘天华的这首二胡曲就是专为一根弦而创作的。乐曲具有浓厚忧伤的情怀,但在伤感中又对未来抱有希望和期待。⑩《烛影摇红》,在此曲中,作者又一次将继承和借鉴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二胡的新风格。使用的是变奏曲式的舞曲,富有律动感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突出了全曲的舞蹈性以及轻盈的情趣。[4]
刘天华先生毕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探索与发展,对中、西音乐有着辩证的认识,既不盲目推崇西洋音乐,同时也能正确对待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点和弊端,他开创了全新的创作形式,创作了极具说服力的作品,向世人证明了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是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还出现过许多外来音乐形式被我们的音乐文化所吸收融合的事实,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气魄宏大的体现。正是刘天华先生的创新形式,使我们民族音乐的民族性得以巩固,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刘天华先生的一生对民族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由于他的努力,使古老的音乐形式焕发出了无限生机。尤其是二胡,今天在民族乐器中已是佼佼者。刘天华先生是把我国的二胡艺术,由民间状态提高到专业状态的一个奠基者,也是一个开创者。[5]
近些年来,我国民族音乐从收集、整理、研究、体系规范到作品的创作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民族器乐的演奏技法更加多样。刘天华先生的努力,开辟了民族音乐崭新的天地,为我们指出了民族音乐研究和发展的方向。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众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相会我国民族音乐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1]赵寒阳、李真贵:民族器乐文集 [M]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0年
[2]杨光熊:蒋风之二胡演奏艺术的历史地位及其风格 [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3]刘长福:中国二胡 [M]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4]张韶、许讲德:中国二胡(业余)考级1—10级教程 [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年
[5]陈振铎:浅论刘天华在音乐艺术上的贡献及其艺术观 [J] 陕西文艺出版社. 1998年
奚岩,女,满族,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