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饲养管理模式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2011-11-15齐晓峰时培利尹燕祥孙江涛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畜牧水产局161041山东农业大学动科院泰安
齐晓峰 时培利 尹燕祥 孙江涛 (①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畜牧水产局 161041 山东农业大学动科院 泰安)
不同饲养管理模式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齐晓峰①时培利②尹燕祥②孙江涛②(①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畜牧水产局 161041 ②山东农业大学动科院 泰安)
本研究通过饲养管理方式比较奶牛发情率、卵泡发育率、受胎率及子宫复原的情况,确定有利于提高奶牛繁殖率的适宜饲养管理方式。结果表明:采用散养方式,饲喂全价日粮,奶牛的发情率、卵泡发育率、受胎率及产后子宫复原率均有利于提高其繁殖效率。舍饲奶牛通过驱赶运动,产后子宫复原率、发情率、卵泡发育率和受胎率均显著提高。
奶牛 卵泡 子宫 受胎率
奶牛在繁殖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严重影响其繁殖效率,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了奶牛生产能力低下,导致养殖效益下降,奶牛繁殖障碍成为影响未来奶牛业效益的难题之一[1]。能量负平衡和体重降低对卵泡的生长和发育具有抑制作用[2]。采用全价混合日粮(TMR)饲养技术,可使奶牛瘤胃处于最佳生态环境(pH6.4~6.8)下,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蛋白质的合成,保证奶牛的健康[3]。卵巢上卵泡和黄体的生长呈周期性,利用外源类激素可抑制或促进奶牛卵泡的发育,根据生产的需要进行人工调节奶牛的发情周期[4]。为了提高奶牛的繁殖效率,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方式,可改善奶牛卵泡发育率,有利于提高奶牛人工授精及超数排卵的效果,为提高奶牛繁殖效率和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体质健康的荷斯坦青年牛及经产牛。
1.2 方法 对奶牛进行发情观察,并作直肠检查,确诊未孕。卵巢上有黄体的牛应用氯前列烯醇(PGF2α,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生产,0.2mg/支)进行臀部肌肉注射处理,2支/头。发情后确定其卵泡发育情况,进行人工授精。奶牛产后40-60d,进行直肠检查,确定子宫复原情况。
1.3 数据统计分析 每个试验处理至少重复3次,数据使用SPSS 11.5(Chicago,IL,USA)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表中数据用平均数±标准误来表示。
2 结果
2.1 不同管理模式对牛卵泡发育的影响 舍饲条件下,奶牛的发情率为78.17±1.39%,散养牛的发情率为85.36±1.84%,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舍饲牛的卵泡发育率为68.77±1.17%,散养牛的卵泡发育率为76.43±1.54%,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舍饲牛的受胎率为74.72±0.92%,散养牛的受胎率为84.61±1.20%,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管理模式对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注:同一列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以下各表同。
2.2 不同管理模式对奶牛子宫复原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检查奶牛产后子宫复原情况,确定不同的管理模式对牛发情效果的影响。散养奶牛的产后子宫复原率、发情率、卵泡发育率和受胎率均高于舍饲奶牛,二者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管理模式对奶牛子宫复原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头、%)
2.3 营养因素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采用全价日粮饲养奶牛,奶牛产后子宫复原率、发情率、卵泡发育率和受胎率均高于自行配制日粮饲喂的奶牛,二者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3。
表3 营养因素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头、%)
2.4 舍饲条件下的自由运动与驱赶运动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在舍饲条件下,奶牛产后子宫复原和繁殖效率需要提高。因此,人为地对舍饲奶牛在运动场中进行驱赶运动,增加奶牛的运动量,以增强其体质。通过驱赶运动的奶牛,产后子宫复原率、发情率、卵泡发育率和受胎率均有所提高,与自由运动的奶牛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4。
表4 舍饲条件下的自由运动与驱赶运动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头、%)
3 讨论
动物的发情周期实际上是卵泡生长发育、排卵以及退化闭锁的过程。Wordinger等(1977)的研究表明在低营养条件下会出现小卵泡发育,卵泡的发育受到阻止[5]。饲草品质低下,尤其是经产牛还需泌乳,是造成营养性乏情的重要原因,即便是发情,也会因饲养条件差等因素出现排卵延迟现象。对舍饲牛和散养牛进行PGF2α处理,舍饲牛的发情率为78.17±1.39%,散养牛的发情率为85.36±1.84%,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舍饲牛的卵泡发育率为68.77±1.17%,散养牛的卵泡发育率为76.43±1.54%,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舍饲牛的受胎率为74.72±0.92%,散养牛的受胎率为84.61±1.20%,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采用散养的牛因身体健壮、膘情良好,在同期发情处理后,同期发情率、卵泡发育率和情期受胎率均较高。舍饲条件下,因运动量不足,摄入饲草和饲料较少,造成营养水平较低,体质较弱,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后,出现了发情率和卵泡发育率均较低的现象。因此,为了保证受体牛有较高的同期发情率、卵泡发育率及受胎率,对牛采用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其有足够的运动量,可提高其摄入饲草和饲料的水平,有利于奶牛卵泡的发育和受胎。
繁殖是奶牛的重要生产活动,奶牛的繁殖性能与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泌乳母牛在产后初期一般处于能量负平衡,因为不能够消耗日粮中充足的能量[6]。能量负平衡降低产后期的LH脉冲,因而推迟了卵巢活动的重建[7,8]。奶牛繁殖性能下降,多因牛群管理滞后、奶牛营养不足等导致能量负平衡而发生产乳热、子宫炎和乳房炎等疾病[9,10]。在散养条件下,奶牛的发情表现无论在舍内还是舍外,都比栓系饲养者明显,且发情持续时间也比栓系饲养者长[11]。在奶牛的饲喂、拴系和挤奶等饲养管理过程中较少观察到发情牛,可能因为这些外界刺激使其发情行为受到抑制,难于明显表现出来。而在散放饲养条件下,奶牛的发情特征表现较为明显。实验中散养奶牛的产后子宫复原和繁殖情况均优于舍饲的奶牛,结果表明散养奶牛在奶牛生产中是较为必要的。
舍饲条件下,奶牛运动较少,与散养奶牛相比较,表现为体质较差。产后的奶牛更是表现为体质虚弱,或分娩时因体力消耗而导致产后子宫收缩无力,不能及时排出胎衣。本试验中,散养牛的运动量较为充足,而且产后子宫的复原率较高。即使是在舍饲条件下,通过驱赶运动,增加奶牛的运动量,产后奶牛的子宫复原率也较高。这些结果表明奶牛通过适度的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可减少繁殖疾病的发生。
4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饲养管理方式对奶牛卵泡发育和受胎率的影响。全价日粮饲养奶牛的产后子宫复原率、发情率、卵泡发育率和受胎率均显著高于自行配制日粮饲喂的奶牛。散养奶牛的产后子宫复原率、发情率、卵泡发育率和受胎率均显著高于舍饲奶牛。舍饲奶牛通过驱赶运动,产后子宫复原率、发情率、卵泡发育率和受胎率均显著提高。
[1] Butler WR. Effect of protein nutrition on ovarian and uterine physiology in dairy cattle. J Dairy Sci,1998, 81: 2533-2539.
[2] Lucy MC. Regulation of ovarian follicular growth by somatotropin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n cattle. J Dairy Sci, 2000, 83(7): 1635-47.
[3] 王吉峰, 王加启. 泌乳奶牛日粮粗精比对饲料瘤胃降解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 2004, 31(7): 3-6.
[4] Austin EJ, Mihm M, Evans AC et al. Effects of oestradiol and progesterone on secretion of gonadotrophins and health of first wave follicles during the oestrous cycle of beef heifers. Reproduction, 2002, 124(4): 531-41.
[5] Wordinger RJ, Dickey JF, Hill JR. Influence of a progestogen on the cytophysiologic character on the bovine adenohypophysis. Am J Vet Res, 1977, 38(4): 449-454.
[6] Kensinger RS, Bauman DE, Collier RJ. Season and treatment effects on serum prolactin and milk yield during induced lactation. J Dairy Sci, 1979, 62(12): 1880-8.
[7] Beam SW, Butler WR. Effects of energy balance on follicular development and first ovulation in postpartum dairy cows. J Reprod Fertil Suppl, 1999, 54: 411-424.
[8] Butler WR. Nutritional interactions with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in dairy cattle. Anim Reprod Sci, 2000, 2, 60: 449-57.
[9] Battaglia DF, Krasa HB, Padmanabhan V et al. Endocrine alterations that underlie endotoxin-induced disruption of the follicular phase in ewes. Biol Reprod, 2000, 62: 45-53.
[10] Suzuki C, Yoshioka K, Iwamura S et al. Endotoxin induces delayed ovulation following endocrine aberration during the proestrous phase in Holstein heifers. Domestic Animal Endocrinology, 2001, 20(4): 267-278.
[11] 耿世祥, 甘治国. 奶牛散栏饲养行为观察与电视监视[J].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4, 12(3): 12-16.
(2011–03–22)
S823.9+1
A
1007-1733(2011)06-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