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境与话语理解关联性研究

2011-11-15沈梅英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听者图式草案

沈梅英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认知语境与话语理解关联性研究

沈梅英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话语理解过程是一个语境选择的过程,是认知主体对语境假设不断推理的认知心理过程。话语理解的关键在于听者利用知识草案、心理图式和社会心理表征三种推导机制,以最小的努力寻求语境与话语的最佳关联。CET4语料分析表明,学习者的话语理解能力不仅与语言知识而且与语用推理能力相关。

认知语境;推导机制;话语理解;最佳关联

话语理解能力是听者对信息进行选择、接受、处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对意义的构建过程。何自然认为:理解话语(utterance understanding)其实就是一个人类推理、寻找关联并求得语境效果的过程[1]。听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听力材料内容的发展来选择相关的语境要素组成一个语言环境,将话语的字面意义与可能隐含的认知信息加以综合,再结合语境假设,以求更快、更有效地理解所听材料。话语本身和语境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使听话者对说话者的意图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对话语作出正确的反应。本文基于关联理论,以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水平测试全真试题为语料,结合推导机制分析认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

1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认知语境观

语境是语言的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发生关系的主要渠道,是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前提[2]。传统的语境概念可谓包罗万象,不仅包括语言的知识,话语发生的上下文、时间、地点、话题、方式,还涉及交际者的身份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范畴,这使得以具体语境为解释基础的语用学比较杂乱而难以驾驭[3]。为了系统地分析语言的隐性内容,认知语言学家把语境解释为一种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此概念是Sperber&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的,他们认为:“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组,正是这些假设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4]Sperber&Wilson将传统语用学说论述的“语境”上升到心理和认知的高度,提出了“认知语境”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概念表征(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之中的,这些概念表征的集合构成思维和理解的认知环境,当听话人接受到新信息时他会在这个认知环境中搜索并调用大脑里的各种知识,与新信息相互作用进而推导出发话人的真实意图,这些被调用的语境即是认知语境。它是将各种知识(主要包括世界知识、语言知识、逻辑知识和认知处理能力)通过大脑进行内在化处理的结果[5]。话语理解过程中的认知语境指的是认知主体所感知的内容经具体的语境的触发,激活相关的心理表征,借助于大脑思维,产生关于言语的心理期待,并借助于百科知识对心理期待加以选择、解释、修正,以期达到最佳交际效果。话语理解事实上是言语交际行为,因而对语言听力材料的理解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语言接受者对认知语境选择和利用的过程。其涉及三个语用范畴:具体场合因素、工作记忆因素和知识结构因素。

2 认知语境的建构

认知语境作为一个心理建构体,其构成因素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Sperber&Wilson(2001)和何自然(1997)均认为认知语境由三种信息组成: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熊学亮教授认为认知语境是社会心理性质的,因为在具体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所构成的认知语境是社会人所共享的知识[3]。这种共有的集体意识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以“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的方式储存下来,在操作上可以抽象或系统化成知识草案(knowledge script)、心理图式(psychological schema)和社会心理表征(socio-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三种语言隐性内容的推导机制,在对隐性内容辨认时,上述机制内的子机制便被激活,对语言隐性信息进行按部就班的处理,寻求内在关联性,达到成功的交际。

知识草案是一种认知单位,是“专门为经常出现的事件序列而设计的知识结构,其基础是‘预料’”[6],是“真实世界的状态、事件或行为的典型结构概念化或经验化的结果”[7]。比如在现实生活中类似“去看电影”、“去餐馆吃饭”、“去听课”等行为的实施方式比较固定,他们便以概念化或经验化后储存在大脑中的具有认知意义的单元中,草案内容各成分间有着性质不同的结构关系,这些关系和内容一经激活就能协助听者实施恰当及时的处理。心理图式是记忆结构,包括语言知识、社会知识、文化知识等。心理图式多伴有社会文化因素的干预,故与具有固定认知意义的知识草案相比,其覆盖面更广。社会心理表征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文化规约进行排列的心理图式。与情境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不同的是,社会心理表征的形成并不一定要依赖人的直接经验,语言使用本身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自身仅起着激活知识草案的作用,激活后的知识草案先按具体场合知识形成心理表征,然后再根据不同文化知识在社会心理表征上进行交际准则的排列,从而导致不同的推理结果[3]。

3 认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

3.1 知识草案对话语理解的作用

草案或称脚本,是与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类比发展而来。1975年,计算机科学家Minsky在其著作“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中把以资料结构(data-structure)形式存储于记忆中的知识视为框架(frame)。之后,Fillmore将框架这一概念引入语言学并定义为能与典型情景相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any system of linguistic choice)(Fillmore,1975)。随后,他在《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一书中,更加系统地提出了框架理论,把框架看做是“一种认知结构方式”,是“一种与某些经常重复发生的情景相关的知识和观念”,是“其知识是词语表达概念的先决条件,而知识草案是基本行为单位的认知结构”(Fillmore,1982;1992)[8]。草案具有动态性,依赖概念并对推理有协助作用。认知主体从外部世界输入的或感知的当前信息,从记忆中所提出的经验信息,以及两种信息中所推导出来的新信息,他们以语境假设的形式构成了话语理解的潜在认知语境[9]。

如:

W:You're taking a course with Professor Johnson.What's your impression so far?

M:Well,many students could hardly stay awake in his class without first drinking a cup of coffee.

Q:What does the man imply?

A)Few students understand Prof.Johnson's lectures.

B)Few students meet Prof.Johnson's requirements.

C)Many students find Prof.Johnson's lectures boring.

D)Many students have dropped Prof.Johnson's class.

(CET 4,June 2010,Part II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Section A,No.17)

“听课”这一知识草案通常包括下面这些内容结构:

听者在知识草案层面上至少要激活“听课”和“喝咖啡”两个草案才能获得话语的完整理解。“听课”草案作为一个知识结构单元,内部包括“去教室”、“听课”、“课堂活动”、“完成作业”等子成分,而每一成分的内部又可以进一步包括若干子成分,成分和成分之间有先后、因果、主次等结构关系,这些关系建立在人的经验、自然顺序和自然逻辑之上,是人对世界现象的经验化、知识化、内在化的结果。在“听课”和“喝咖啡”两个草案之间,听者可以作如下的推断:If Prof.Johnson's lecture is very interesting,many students will concentrate on it.If the lecture is boring,many students will feel dozy.Coffee can help people keep awake.So if the students in Prof.Johnson's class want to stay awake,they will have to drink a cup of coffee before they go to class.从句子表面上看,似乎男士没有正面回答女士的问话。听者通过对两个草案之间相关性的推理,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是 C)Many students find Prof.Johnson's lectures boring。

3.2 心理图式对话语理解的作用

与知识草案相比,心理图式更具动态性。它是一种以前的知识结构在心理的结构化,是用来认识和解读新事物的认知模式。大量的认知理论证明:心理图式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和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在交际过程中,听话人将接受的信号储入短期记忆,组成各种成分,分辨其内容及功能或目的,随之再将这些成分组成一体形成连贯的语言材料,然后将重构的意义而非原有形式在长期记忆中保留[10]。总之,话语理解过程是图式或背景知识与输入信息相互作用、相互匹配的信息处理过程(见图2)[11]。

如:

W:You bought a pair of jeans yesterday,didn't you?What are they like?

M:Oh,they are pretty much like my other ones,except with a larger waist.I guess I haven't spent much time exercising lately.

Q: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conversation about the man?

A)He prefers to wear jeans with a larger waist.

B)He has been extremely busy recently.

C)He has gained some weight lately.

D)He enjoyed going shopping with Jane yesterday.

(CET 4,December 2008,Part II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Section A,No.14)

从语言表层来看,男士并没有直接回答女士的问话,而是加入了新的信息对象 a larger waist和exercising。男士提供的信息输入将激活听者头脑中的既存图式,建立穿肥腰牛仔裤的人一般都很胖的语境假设,进而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调动文化知识,结合第二条信息重构意义,建立缺少锻炼的人往往容易发胖的相关语境假设。这样,以这两个假设为前提进行逻辑演绎推理,推断男士因最近锻炼少了而身体发胖,以至于牛仔裤也要买大腰围的。听者如能透过字面找到构成话语内涵的隐性关联,便能作出正确的判断:C)He has gained some weight lately。

3.3 社会心理表征对话语理解的作用

上文提到社会心理表征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文化规约进行排列的心理图式,即社会心理表征与文化等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虽然从根本上说,人类有着共同的认知心理,但由于不同人的生活环境、经历、性格及其他潜在的因素的不同,每个人的认知结构便会有所不同,特别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是如此。由于任何语言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同一个词,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所容纳的文化内涵也不同,所以在理解话语时往往需要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来帮助理解话语含义。如:

M:My washing machine is more than fifteen years old and it has worked just fine until last night.

W:You'll never be able to get parts for it,even from Japan.So it might be time to invest a more recent model.

Q: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 the man do?

A)Make a profitable investment.

B)Get parts for the machine from Japan.

C)Buy a new washing machine.

D)Have the old washing machine fixed.

(CET 4,June 2009,Part II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Section A,No.14)

从男士的话语中,听者可以获得现有信息语境:

1)The man's washing machine is very old.

2)Last night the machine stopped working.

3)The machine needs fixing.

利用已知信息提供的语境知识,听者在自身的意识形态中搜索相关社会文化知识,取得新的语境假设,进行认知、推理。

1)Fixing the machine needs parts for it.

2)Where can the parts be available?

3)The parts will never be available,even from Japan.

这里关键的是要看听者的心理图式中是否储存着这样的背景文化知识,即日本洗衣机制造技术全球领先,这可能是一台早期日本产的“三洋”牌洗衣机。既然原产地都找不到该洗衣机的零部件,这台洗衣机就没办法修理了,女士的言外之意是建议男士买台新洗衣机。显而易见,正确答案是C)Buy a new washing machine。

社会心理表征所包含的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一种倾向,交际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就已经委婉地传递了信息,听者需要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话语。

4 认知语境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语言习得的关键是输入,对于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其二语输入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和听力。综观我国近几年各类英语水平测试,特别是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测试,听力试题比例明显增加(从20%增加到了3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能使用基本的听力技巧,理解较为隐含的观点和态度,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利用语境推断说话者的隐含意义是一种认知能力,也是一种听力技巧。从收集的2006年12月到2010年6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听力部分的语料来看,短对话部分的解题技巧主要是推理判断。据统计,在8套试卷64道短对话题目中要求听者推测话语隐含意义,用What does the man(woman)mean/imply/think?提问的共有18题,占该部分的28.1%;以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What do we learn about sb./sth.from the conversation?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conversation?提问的,需用认知推理解答的有19题,占29.7%;要求听者通过所获语料信息去推断可能产生的行事行为(Locution Act),以What does the woman(man)think the man(woman)to do?What does the man(woman)suggest the woman(man)do?What's the woman(man)probably going to do?等提问的有14题,占21.9%;其余13题(占20.3%)要求推断出: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Why does the woman decline the man's invitation?等。与谌莉文[12]的统计分析相比,试题中增加了用认知推理能力和利用语料信息推断说话者意图的比例。通过对语料的统计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如要理解话语并正确、迅速地答题,除了语言知识,其对构建语境的认识、自身的语用知识和认知参与等认知能力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语用推理能力的培养也就更具实践意义。

(1)利用语境因素培养学生预测能力。训练学生根据书面材料提供的备选答案,揣摩作者的意图,预测可能会听到的内容,确定所需信息的知识范围的能力。

(2)加强输入,促进心理图式构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足够的输入尤为重要,而且这种输入还必须是接近社会和文化常规用法的有意义的输入,符合学习者当前认知水平的输入。因为听者大脑中图式的多少将决定其能否正确、透彻地理解所听材料。

(3)培养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根据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等因素来选择听力材料、听力策略,在语境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引导并培养学生寻找最佳关联的能力,把逻辑思维能力用于话语理解的推理过程中。

5 结语

本研究探讨认知语境为基础的语用推理心理模式在学习者语言习得理解过程中,特别是话语理解中的作用。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结合语料分析了学习者如何在听的过程中利用心理推导机制理解话语。研究表明: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交际双方在知识草案、心理图式以及社会心理表征三种推导机制上越是一致,语用推理就越省力;反之,如果在寻找信息相关联时所花费的努力越大,语境效应也就越小。在言语交际中要想获得最大程度的关联性,就必须选择最合适的认知语境。说话人要考虑在一定语境下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能产生最佳效果;而听话人则要推导出如何理解这一表达形式才最符合最佳的语境效果[13]。教学实践中对学习者进行语用推理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其话语理解能力。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邢晓宇.认知语境在隐喻认知构建中的制约作用[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4-108.

[3]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3):1 -7.

[4]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5]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Ungerer,F.&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7]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王东梅.框架理论对间接指令的阐释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5):89 -93.

[9]黄华新,胡霞.认知语境的建构性探讨[J].现代外语,2004,(3):238 -254.

[10]周相利.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4 -26.

[11]丰玉芳.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理解[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1,(1):60 -65.

[12]谌莉文.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语用推理[J].外语教学,2005,(1):68 -71.

[13]杨永建.语境与话语理解[J].山东外语教学,1996,(2):57-62.

A Study on the Relevance of Cognitive Context in Utterance Understanding

SHEN Mei-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Cognitive context theory proves that utterance understanding is a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construct that depends on the inferential process of cognitive assumptions.Therefore,the key to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lies in the inferential system of knowledge script,psychological schema and socio - 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listener which are used to achieve optimal relevance between context and utterance for the smallest possible processing effort.The analysis of listening materials of CET 4 indicates that utterance understanding is related to language knowledge as well as pragmatic inference.

cognitive context;the inferential system;utterance understanding;optimal relevance

H0-05

A

1001-7836(2011)11-0141-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1.059

2011-04-11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10CGWW18YBX)成果之一;浙江理工大学“教育部第三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教高司函[2011]28号)”成果之一

沈梅英(1963-),女,浙江安吉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听者图式草案
没事,我永远是你最好的倾听者
道听途说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慈善法草案的十天与十年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网络安全法(草案)》的宏观审视
ISO 14001环境管理系统修订草案征求反馈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