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铸就撒手锏——记中航工业一飞院总设计师唐长红
2011-11-15王莉芳
□ 王莉芳
隆冬的夜晚,大片大片的雪花在寒风的裹挟下肆意飞舞,天地间瞬时变得白茫茫一片。路上的行人朝着家的方向匆匆而去,一个刚下飞机的中年人却执意前往位于机场100公里以外的试验基地。那里,有他一直惦记的试验正在进行。
试验现场滴水成冰,他却丝毫没有在意,死死盯着监控电脑上变化的曲线。试验数据与计算数据高度吻合!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又扭头向旁边的技术人员询问起了相关细节
他,就是我国两项重点型号总设计师,著名学者型航空专家,中航工业一飞院总设计师唐长红,一位将设计“国字牌”飞机作为毕生事业,并孜孜不倦为之努力的人。
创新的尖兵
作为一名在航空战线奋斗了近30年的航空人,唐长红经历了中国航空工业探索发展的各种途径和曲折历程,他坚定地认为,航空工业是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必须丢掉幻想,依靠自身力量突破关键技术!
为此,在新“飞豹”研制中,他力排众议,带领团队研制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综合航电火控系统,使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针对实际情况,他大胆决策采用多项新材料和新工艺,并提出以动载荷为目标的全复合材料平尾设计方案,取消传统防颤振翼尖配重,利用复材结构各向异性特点,解决了颤振与平尾疲劳裂纹问题;提出以骨架为基础的内定位快速装配技术,主持设计攻关,简化了工装、提高了外形精度,使机翼装配能力大幅提升。
为避免传统燃油系统设计仅考虑冲击过渡过程和静态性能匹配,而易导致飞机燃油系统存在“地面不振高空振,启动不振稳定振”的剧烈现象、进而危及飞机安全等问题。在新“飞豹”飞机改进设计中,唐长红从控制理论出发,建立了全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动态分析程序,推导建立了燃油系统射流液面控制的动力学模型,并对核心设备输油控制活门进行了改进,成功解决了燃油系统高载振动问题。
突破关键技术,需依靠自力更生;设计手段提升,唐长红同样主张立足自我。
某项目立项后,一飞院强度所根据需要,准备购进一套强度试验实时监控系统。相关部门通过论证,认为可行。一切手续就绪,只等作为总师的唐长红签字后即可购买。然而却碰了钉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作为飞机设计总师单位,必须自主开发相关软件,才能不受制于人。”就这样,在唐长红主抓下,一飞院不仅开发出功能强大的强度试验实时监控系统,而且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强度自动化平台建设。该平台的投入使用,使得一飞院强度计算效率和精度获得大幅提高。
甚至于中国和朝鲜地图中非洲大陆为什么朝南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图形学或艺术史方面的解释。把非洲南端表现为朝东,是同时期伊斯兰地图的普遍做法;上述二图把非洲大陆表现为朝南,确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22]
忘我的“工作狂”
“为了向国家贡献更多、更好用的飞机,我今天的一切付出都值得。”
唐长红有一句口头禅:不在说得好,关键是要干得好。作为总师,在攻关最困难的时候,他总能拿出“攻城拔寨”的思路和方法来。外型组在三维建模时遇到了“拦路虎”,技术人员心里都十分着急。唐长红召集大家冷静分析,制定了攻关方案。他要求每隔20mm做一个飞机的剖面图,化整为零,分段攻克,终于解决了问题。
2006年,某飞机燃油导管发现裂纹,该型机在外场全部停飞。“必须尽早解决问题,还飞行员一型皮实耐用的飞机!”唐长红亲自带领相关人员前往外场查找问题,千里车程,他们在讨论声中度过。
经过细致分析,发现问题出在一个活门上。要想解决问题,必须研究相关参数,准确算出活门间隙,进行改进。
然而,连续多日推导公式、编程都不理想。面对焦头烂额的技术员,唐长红和蔼地拍拍他的肩膀,说了一句“我来试试”,便坐在电脑前编起了程序。清脆的啪啪声持续半个小时后戛然而止,一个准确、简洁的程序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真没有想到,唐总对具体问题的研究竟然如此深入!”时至今日,那位设计员的言语间还充满了敬佩之情。
作为一位每天需要面对千头万绪工作的飞机总设计师,唐长红惜时如金。一次从西安前往安康的路上,全程都是山路,颠簸不平。同行的人上车后纷纷闭目养神,唐长红却拿出笔记本电脑开始工作。由于过于专注,他的额头很快便沁出一圈细细的汗珠,而他似乎浑然未觉,只是隔一段时间下意识地推一推有点松弛的镜架
唐长红对于工作的痴迷,甚至达到忘我的境地。某日,在接待合作单位来人的饭桌上,他不由自主地谈到某个技术问题。争执不下时,他喊了一声“拿点纸来。”结果,不明就里的服务员拿来了一叠餐巾纸,令大家不禁哑然失笑。唐长红却全然不顾,竟在餐巾纸上推导起了公式。
头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航工业优秀共产党员”、“中航工业航空报国特等金奖”等诸多光环,唐长红却依然乐于推导公式、做基础研究,乐于和技术人员一道熬夜加班。只要没有出差,他都会利用晚上时间到各专业办公室转一转,询问项目进展,给出相关建议,往往时针划过午夜12点,工作还在继续。
和很多视工作为生命的人一样,唐长红很少顾及自己的身体。十多年前他就患上鼻息肉,只能靠手术医治,大夫说最多住三天医院。然而,妻子多次联系好手术,他都没时间做,直到息肉长满整个鼻腔,并带来严重的头疼、耳鸣,呼吸困难看着片子,大夫惊讶地说,我从没有见过这么严重的鼻息肉病人。简直难以想象,你怎么还能坚持工作?!
“为了向国家贡献更多、更好用的飞机,为了带出一支队伍,为了缩小与国外的差距,我今天的一切付出都值得。”事后,当有人问起唐长红如此拼命的原因时,他如是说。
出了名的严谨
“飞机设计中没有任何环节是可以马虎过去的,必须尽心做好每一件事。”
作为飞机总设计师和国内飞机总体、强度领域叫得响的专家,唐长红的认真严谨是出了名的。
“飞机设计既是一项非常大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有很多重要的细节。我们做工程就是要抓两头,一是抓顶层,再则是抓细节。作为总设计师,只有自己亲手推过、算过,才托底。”因此,唐长红对飞机设计中的关键曲线、关键数据、关键试验结论,不仅要看、要问、要审,有的还要查找原始方法和原始数据。遇到不熟悉的问题,他便请秘书收集相应书籍,及时充电。他还常常借助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数学功底,推导其中一些关键性的计算公式,发现问题后,心平气和地找技术人员讨论,直到对方心服口服。
“我们要想把飞机安全送上天,我们画的每一条线,出的每一张图,每一份技术报告,提供的每一条曲线,每一个数据,都必须有根有据,能够经得起推敲和上天考验的。”“飞机设计中没有任何环节是可以马虎过去的,所以必须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坚忍,尽心做好每一件事。”唐长红总是将这些话挂在嘴边。他经常告诫身边的人:航空产品无小事,件件连着千万户。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认真干。
每次做方案,唐长红总会提醒大家做一个假设:假如我们失败,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然后审查技术,将这种假设进行反推。这种反推法不但能时刻给设计人员以警醒,而且保证了方案设计的周密性。正是这份严谨,才保证了飞机优良的性能,由唐长红作为总设计师研制的新“飞豹”飞机以其在出勤率、飞行保障条件、试飞量等方面的出色表现,被官兵誉为“最好用的飞机”。同时,该型号不负众望,于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唐长红不仅在飞机设计工作中严谨细致,而且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也一丝不苟,从研究方向的确定、研究论文的选材直至毕业答辩,他都尽心尽责。
一次,唐长红的研究生在推导论文中的某个计算方法时,怎么算精度都达不到要求。唐长红把原稿看了后,立即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公式所使用的条件不对头。”并要求学生把公式重新推导一遍,第二天再拿给他看。可第二天一早,学生就接到了唐长红的电话:“我已将公式推导好了,你马上过来看看。”就这样,在唐长红的严格要求和悉心帮助下,先后有十余名技术人员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并迅速成长为总体、气动、强度等领域的技术骨干。
依然在路上
“能汇集众人的智慧,把好用、管用的飞机干出来,是我最大的心愿。”
今天的唐长红,是蜚声行业内外的“中国造飞机领军人”,然而,他却总是谦虚地表示个人实在是微不足道,成绩的取得主要依赖自己背后出色的团队。
“正是由于研制全线数以万计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只是把大家的智慧有效凝聚到一起。”“能汇集众人的智慧,把好用、管用的飞机干出来,是我最大的心愿。”唐长红作的一首诗,足以表白这样的情怀:
战,万人铸就撒手锏 ,
血溶泪,钢铁英雄汉;
战,千日精砺磨一剑 ,
智与慧,风采写蓝天;
战,长空霹雳银蛇闪 ;
情铸威,“飞豹”卫河山!
如今,唐长红正带领他的技术团队,奋力攻坚在更具挑战的飞机型号战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