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诗时代,呼唤诗意的回归

2011-11-15冯磊

博览群书 2011年3期
关键词:朦胧诗新诗诗意

博客网书

非诗时代,呼唤诗意的回归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二部),刘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和洛阳纸贵的古代散文相比,仅仅具有百年历史的当代新诗显然还没有走出牙牙学语的时代。——我这样来评价新诗的创作,当然不是为了将新诗一棒子打死。实际上,新诗的曲折历程已经足以看出不凡气质。我之所以说新诗还处在孩提时代,主要是到目前为止,新诗连标准问题都是一个问题——至少我一个写了二十年诗歌的“老”诗人是这么认为的。

诗人刘春继《一个人的诗歌史》之后,再次推出了《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二部)。在他之前,当代诗坛上有意涉足新诗历史资料整理的人寥寥无几。刘春为什么要搞这么一本新书?我想,这是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这本书把柏桦、王家新、韩东、张枣等人的前世今生拣色彩斑斓的部分给扒拉了出来。他的目的,似乎要用自己的笔,把这些人统统装进一个叫做文学史的大筐。这个想法,固然很好。但意义何在?

按照我的理解,中国新诗的成熟以及下一个高潮,恐怕还需要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光。这个成熟需要积累足够多的作品和造就更多的新诗人。上个世纪80年代的诗歌大潮非常热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场潮流为当代新诗提供了一大批极为优秀的诗歌作品。尤其是这些作品后来被当作范本看待和理解。这本身意味着一种美学趣味和价值标准的出现。

每一代作家最终都要被放到文学史的天平上去衡量。评价一个作家或者诗人的价值,在于他的风格能够影响多少人、是否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文本给大家学习和研读。翻读《朦胧诗选》或者《后朦胧诗选》,可以发现,上个世纪80年代诗人的写作是多么特立独行,他们不是跪着的,不是战战兢兢的,他们的写作是无拘无束的和自由的。阅读他们的作品,读者的感觉是轻松的和自由的。很多时候,大家会有醍醐灌顶的感受:哦,诗歌原来可以这么写……

《一个人的诗歌史》(无论第一部还是第二部)的价值似乎也就在这里。诗人刘春津津乐道的诗人们的生活点滴或许重要,但,真正重要的当是他们在文本领域的实践价值。

——天涯网冯磊的博客

猜你喜欢

朦胧诗新诗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选本编撰在朦胧诗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冬日浪漫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朦胧诗“起点论”考察兼谈其经典化问题
新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