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创新的几点思考

2011-11-14

群文天地 2011年19期
关键词:图书室书屋农民

吕 敏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新世纪的先进文化吹遍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也不应该遗忘广阔的农村。面对迅猛增长的文化信息,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选择最优秀的资源,将其传递到基层群众手中已成为县级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党中央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宁夏青铜峡市图书馆结合当地实际,围绕“延伸服务、深化服务,提高社会效益”这一主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完善服务方式,逐步提升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现状

作为县级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一个地区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借阅书刊、接受教育及获得知识信息等多项职能,但从目前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看,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能都未得到完全发挥,有的县级图书馆仍处在“守书待人、坐馆服务”的低水平之上,这和新时期建设新农村承担的使命格格不入。

1、服务理念滞后,工作转型迟缓

近年来,县级图书馆在服务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围着阵地转、走不出馆门”的工作模式始终桎梏着图书馆的工作水平。说到底仍然是服务理念、观念的问题。一般来讲,现馆工作主要阵地在县城,而它的主要对象却散居农村,加之它的服务体系中,基层网络不健全,面对广大农村读者往往是力不从心。走不出去为读者服务成了制约服务工作的主要因素。

2、服务方式滞后,手段单一,质量不高

由于设备和办公条件落后,一些现代化服务手段跟不上,加之图书馆长期以来养成的“坐馆服务”的陈旧模式,使其社会教育职能通过读者借阅来实现,这就大大弱化了社会教育职能的正常发挥,仅靠单一的借阅、咨询服务,其服务质量和社会效果不理想是显而易见的。

3、读者市场萎靡,受教育人数减少

面对市场经济冲击,人们采用新技术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而图书馆又缺乏足够对策,导致读者市场疲软,读者数量减少。电脑的普及,光盘读物和数字图书的纷纷面世,单纯的纸介读物已满足不了广大读者的阅读要求,客观上使原来的一些读者不再进入图书馆,从图书馆本身来看,由于县馆藏书数量、品种、设备、服务等诸多工作前瞻性跟不上,也导致部分读者流失。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特别是2005年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后,更是将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太适应,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太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太适应。我们必须在加强经济、环境等新农村建设“硬实力”的同时,认真抓好和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软实力”,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1、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加速推进

近年来,各地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发展县、乡镇、中心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趋完善。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通过政策扶持,文化基础设施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建筑面积和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观。

2、乡镇文化站逐步实现长效运行管理体制

各地在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公有民营、股份合作、目标责任管理等方式,在确保公益性和政府不断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有效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大力推进乡镇公共文化设施新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步伐,灵活运用市场和企业机制,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理念、新方式,逐步解决乡镇公共文化设施的长效运行与管理问题,使政府对文化设施的投入能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3、大力开展和推进“共享工程”和“三送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共享工程”是2002年起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目的是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各地通过组织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不断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和文化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共享工程”实施以来,我馆成立青铜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分中心,组织实施了为全市各镇村送科普知识、送电影、送技术下乡的“三送工程”,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4、农村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近年来,各地注重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科学管理,使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管理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努力构建一支专业强、业务精的基层文化服务队伍,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三、县级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创新的几点思考

1、发挥好乡镇图书室的作用

开展好镇村图书室的特色服务。走特色之路是镇村图书室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要求,其特点是“针对性”、“地域性”、“特色性”。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应该有自己的藏书特色,镇村图书室的藏书应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结合本地区农民对科学文化以及脱贫致富要求,以某一有发展前景行业为重点,形成藏书重点和特色:一是文献资源收藏,对一些较为珍贵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只要加以征集、整理,即可成为镇村图书室的特色文献,这些特色文献在宣传本镇村、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配置好图书资源。购买村民需要且内容简洁的农业生产、家畜饲养、花卉栽培、民族工艺技术、回族文化、医疗保健、心理问题、道德教育、儿童教育、文化休闲、时政和社会等方面的图书、期刊和报纸等资料。特别是针对那些文化水平低、不能看书学习的群体,应当购买一些适宜的音像制品,以转播电视、举办科技宣传和图片展览等形式,促使村民看懂、听懂、学懂。二是服务地方经济,镇村图书室除了收藏特色文献,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外,还应注重发展地方经济、为科技兴农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突出一个镇一种特色,一种特色服务带动一个地域的相关产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镇村图书室。我市各镇分别以种植业、养殖业、交通运输业等作为主打产业,这对全市各镇村图书室发挥自身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是个极好的机会,各镇图书室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色,划定特色藏书结构,增设特色的服务网点,提高镇村图书室的规范化、网络化服务水平,为本地文化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三是要配置好馆员,提供优质服务。要争取配置文化水平较高的馆员,从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的管理,到借阅、导学服务,再到读者信息反馈及完善室建设、发展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近年来,由于乡镇图书室藏书少,书籍难以配套,新书购置又受到资金缺乏的局限,这些乡镇图书室大多名存实亡了。对此,我馆为了进行这一文献资料的共享服务,多次走访其他县市公共图书馆,查阅资料,做出方案。对各镇图书室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定期指导图书业務工作。并根据各镇的实际需求,统一选购图书,并进行统一著录加工,配送给各镇图书室,周期轮换,每月上门服务,让农民利用农闲期间享受文化惠民工程带来的实惠,为当地农业、文化、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证。

2、积极开展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文化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近几年来,随着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广大群众开始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追求,渴望接触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的呼声越来越强烈。2009年以来,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决定在全区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并给我市分配了9个试点名额后,我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及图书馆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以提高图书利用率为目标,以方便群众为原则,结合我市实际,把农家书屋设在各村村部内,与先前建好的党员远程教育室、村文化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并在一起。农家书屋的增设,使丰富农村文化活动的硬件更齐全、功能更完备,从而更加能满足农民群众丰富多样的科普、文化、体育、娱乐活动需求。为建好农家书屋,我们除了上级部门配送的书籍、光盘外,还添置了图书、科技光盘,分别配送到各个农家书屋。目前,全市共建成农家书屋93个,达到了全市各行政村农家书屋全面覆盖的目标。建成的农家书屋均已投入使用,免费对外开放,运行良好,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3、开展“流动服务”、“上门服务”

积极开展流动图书室服务,与阵地服务相配合,建立贯通基层的流动服务网络,减少文化差距、填补信息鸿沟,使图书馆服务惠及更多的基层群众,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读书难的问题。开拓服务新领域,推出服务新模式,不断拓展流动服务、上门服务空间。为传播先进文化,为读者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市图书馆全体人员不辞劳苦,主动开展送书到基层的活动,受到读者和领导的好评。在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是重要的一环。为解决农民看书难问题,帮助解决农民生产当中所遇到的难题,不断延伸文化服务,青铜峡市图书馆每逢各镇的墟日,都利用图书流动书车到各个乡镇,免费把书刊送到农民朋友的手中,不管风吹日晒,酷暑严寒,从不间断,让农民朋友轻松借到了自己想读的书。近两年来,共开展送书下乡100多场(次),受到了农民兄弟的热烈欢迎,称图书馆是他们的“致富快车”,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好运,带来了富裕。为让全市的农民同样享受公益和平等的文化服务,他们又在墟日送书下乡活动的基础上,把送书下乡活动与建设农家书屋结合起来,在全市八个镇设立了流动图书室(由我馆直接建立),向每个服务点投放图书1000册,之后每个季度更换一次,每次更换新图书300册。截至目前,共送書12600册,累计接待农民3万人次,总流通3.4万册次。这些农村图书室不仅为农民提供方便,有效地缓解了远城区农村村民看书难的问题,还成为在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和窗口。1999年起,先后在全市82个行政村及11个农村社区建设农家书屋,从而推进了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在全市八个社区、两个军营、三个敬老院共建有馆外书刊服务点13个,与各流通点签订协议,每年为流通服务点免费配送图书12次,每次300册。定期与流通点管理人员交流,对流通点的读者群进行了解分析,按读者阅读需求有针对性地配送图书,提高图书利用率,同时也使各流通点的工作能够正常、持久、有序地开展。至今,已为27多万市民、军人、弱势群体、特殊人群等提供直接服务,以其独有的服务方式和特点,受到全市人民的喜爱。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该馆还加大为弱势群体服务力度,开展“送书上门”、“预约送书”、“电话续借”等服务,为离退休干部、残障读者、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送文化上门,充分履行培育读者的社会职能,大大丰富了残疾人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该馆计划与市残联合作,将更多的残障人员读者纳入我馆服务范围,开设残疾人及盲文阅览室,目前正在进行残障人员情况调查。

与此同时,以读书为桥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创建了“绿色书屋”,利用现有的图书文献资料,开展了国防科技知识竞赛,促进军营文化建设,是市图书馆做的又一项重要工作,为青铜峡市的双拥模范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多年来,市图书馆为消防中队、武警中队的官兵送书、开展读书活动的工作一直没有改变,设立了流动图书室。定期更换不同类型的书刊,帮助按学科进行分类整理,对图书登记、分类、借阅管理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营建了军民鱼水情,对推动军营文化的发展和促进双拥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更增强了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4、依托“共享工程”为新农村建设开展全方位的服务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特别是服务广大农村的农民,要尽快地实现文化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所共享。因此,“共享工程”的效果主要体现在要两条腿走路,多渠道发展。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发展使基层群众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科技大餐,滋养了青铜峡这一方水土一方人。作为宁夏文化共享工程青铜峡分中心,能否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拓宽思路,积极创新,使“共享工程”迅速扩大覆盖面和服务面,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一是把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战线拉到了农民的田间地头,精心挑选了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光盘,直接送到农民手中,这里的农民把文化共享工程亲切地称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当地农民充分利用了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中的《大棚西瓜栽培技术》和《西瓜病害防治技术》光盘,结合当地水土情况,反复摸索,终于成功地培育出了薄皮西瓜,由此带动了村民种植西瓜的积极性,使得西瓜种植在这一带有了一定规模,调整了农民的产业结构,科学种植成为农民的新思维和新方式。二是通过卫星接收定期为群众下载和播放农业科普知识、城市务工、市场营销、爱国影片等视频资料,利用寒暑假为学生播放中小学远程教育优秀课件,引领基层群众认识文化共享工程丰富的资源优势,2010年,共集中播放各类视频资料26场(次),开展科技知识讲座10场(次),直接受益群众5600多人(次)。节庆期间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更是活跃在青铜峡大地,成为老百姓最受欢迎的活动。随着服务方式的拓展,越来越多的群众能方便快捷地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自从开展宣传服务活动以来,聚众赌博、酗酒闹事、说三道四、搬弄事非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或读书看报、或打牌下棋、或浏览网页,从自娱自乐中群众找到了精神的依托,让先进文化占领了基层文化阵地。三是在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共享工程”的宣传力度,要积极策划各种宣传方式,和新闻界的朋友们一起努力,让人们了解“共享工程”,使用“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资源。

实施“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西部边远地区的农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特色化的信息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县级公共图书馆是“共享工程”实施的主体。2007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青铜峡支中心在我馆成立以来,我们定期下去辅导,并根据农民朋友种植养殖业需求,刻录所需的光盘。在定点日常服务的基础上,我们还帮助种植养殖大户个人提供种植、养殖和文化生活上的信息资源支持,受益的村民都说:文化共享工程为他们的致富道路提供了信息保障。完善并加强资源共享服务工作,积极做好资源共享分中心的开放和管理工作,发挥其社会效益。分析、研究、制定出符合图书馆实际的共享室开放时间及服务方式,坚持对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并按照使用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重大节庆日或寒暑假,把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少儿影片、科普影片、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放映给广大的青少年。还要“常下乡”,深入农村,让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真正将直观、生动的科技信息和文化大餐送到广大群众中去,帮助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新的活力。支中心成立以来,先后为基层印发宣传资料30000多份,刻录光盘16000多张,使最新的文化信息资源高效、快速地走进千家万户,解决了为农民、农村提供科技文化知识的大问题。

总之,县级公共图书馆要抓住新时代给予的新契机,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努力延伸服务触角,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方便广大读者,满足农村群众的合理需要,为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于县级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创新的思考 [原文链接:http://www.lunwenw.net/Html/tsggl/132503997.html

(作者简介:吕敏,现在宁夏吴忠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工作,图资系列馆员职称。)

猜你喜欢

图书室书屋农民
耕牛和农民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大树里的小书屋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书的尊严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农民
农家书屋推荐书目
博览书屋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