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县图书馆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1-11-14陈秀琴
一、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内涵与背景
(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内涵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一项公共文化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共享工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工程网络体系,以互联网、卫星、移动存储、镜像、光盘、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等方式,旨在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产生的背景
“共享工程”的兴起是有其特定背景的。其一,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在新时期如何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团结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对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二,同世界发达国家和许多中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各级文化单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明显不足,广大中西部尤其是县级以下地区“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如何开辟出一条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托于工程网络体系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便应运而生。
二、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意义
“共享工程”的建设,实质上是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其兴起是以先进文化传播的客观要求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为背景,对迅速扭转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县级以下地区的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将起到极大的作用,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2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建设“共享工程”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实施“共享工程”,实际上是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基地的建设,它将迅速扭转网上中华文化信息匮乏的状况,形成整体优势,通过对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高新科技成果的应用,不仅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且通过这种信息的融合也必将极大地促进其发展和创新。
(二)建设“共享工程”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需求也日益增长,但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一些地区,特别是县级以下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共享工程”的实施,将把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给广大人民群众,填补基层文化需求的空缺,丰富、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立与发展
同仁县图书馆自1982年建立以来,为提升我县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受地域偏远闭塞、交通状况欠发达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亟待提高。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打破信息闭塞状况,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发展,同仁县图书馆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于2008年开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并于当年11月完成全部安装工作。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共享工程”的建设,注重加强对“共享工程”基础设施的改造,努力构建遍布全县的服务网络,现已建立起以县支中心为依托,以乡镇文化中心、村基层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基本框架,我县文化工作手段陈旧落后的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
(一)工程建设顺利起步,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我县支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2008年12月1日投入使用,现设有电子阅览室、主机房、数据加工室,其中电子阅览室内配有30台计算机,2010年电子阅览人数达到8568人次。建立完善了乡镇、社区文化站、基层服务点管理制度,“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管理得到了加强,各服务点由县图书馆提供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向群众提供开放式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服务网络。
(二)运行方式方便快捷,服务效果初步显现。为使群众尽快接受先进思想文化教育,掌握适合当地实际的实用技术,我县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共享工程”的进展情况,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所需,认真搜集、下载适用于当地群众的政策法规、先进性教育、农业科技、文化体育、防疫保健、科普知识等信息资源,特别是大量收集农村实用技术信息,将“共享工程”资源信息通过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及其他途径传输信息,极大地扩大了宣传面,大大促进了同仁县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按照国家文化部对试点县“共享工程”的建设要求,即到2010年,“共享工程”将整合不少于5万种电子图书,提供不少于1万场文艺演出、专题知识讲座、实用技术视频作品和国内外影视佳作,自主与合作建设40个多媒体数据资源库。与此相比,我县“共享工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在“共享工程”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投入上显得力不从心。目前,我县支中心现有的电子阅览室仅容纳计算机30台,只能提供30人同时进行电子阅览,需要进一步扩大。而乡镇、农村基层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上存在的问题更多,由于多年来重经济轻文化的影响,各乡镇文化站大多闲置,没有或极少配备电脑等相关文化设施,文化专干不专,“共享工程”在乡镇极少发挥作用。
(二)“共享工程”在服务群众上方式单一,形式落后,需开辟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服务途径。县支中心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和组织人员刻录发放光盘、宣传资料等形式直接面向群众服务,收到了较好效果,但仅靠刻录光盘、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受财力、人力、服务时间、场地等限制,“共享工程”受众面有限,在享受“共享工程”信息资源方面群众处于被动接受,特别是边远的农村地区面临“信息贫困”的局面,难以获取和利用丰富的优秀数字文化资源。而真正的“共享工程”应该是架起群众和信息资源网站之间的桥梁,是广大群众能够普遍运用的工程,尤其要让广大群众直接通过网络享受优质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表达诉求,以及利用网络进行对外宣传,让群众成为“共享工程”的主人。显然,我县初步取得的成绩与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2、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科技、信息更新速度之快,使得已刻录的光盘信息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面临着被时代淘汰的危险。当把刻录好的光盘送到群众手中时,我们已经走在了时间的后面,在获得最新信息、搶占市场先机等方面已经处在了劣势。
3、在内容上,全国“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网站所涵盖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它所产生的效益涉及物质、精神等多个层面,它除了带给人们最新的科学技术之外,其先进的文化思想也必将在群众中产生深远的影响。相比之下,我们当前的运行模式,满足了部分群众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但在改变群众致富理念、引导群众在新形势下充分把握市场规律、开阔眼界等方面却逊色一筹。因此,如何开辟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信息资源的运行方式是我县“共享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共享工程”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共享工程”主要面对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目的是打破这些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随着数字化、现代化的发展,目前我县支中心员工在硬件设施维护上技能不够硬、故障难解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有时遇到“共享工程”机器设备出现故障的情况甚至需要将问题设备报送到上级专业维修人员才能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提高“共享工程”工作人员操作水平,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是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推进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应本着以点带面、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针制定规划,积极推进县支中心网点和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普遍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
(一)加强县支中心基础设施及软硬件建设,更好地运用互联网站、移动硬盘、光盘等手段,提高资源传输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加现有的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配备数量,建立完善多功能展映室,配备配齐仪器设备,使之成为辐射城乡的数字图书馆基层服务平台。通过自建、共建等多种方式,系统整合各类优秀文化资源,重点整合农村需要的各类资源,精心打造广大农民看得懂、用得上、实用性强的多媒体资源库。同时,积极联系协调具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通过为企业做广告宣传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网点建设。
(二)积极采用图书馆成熟技术,建立县、乡镇、村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的多种模式,借助全国资源信息网站、数字电视和远程教育服务等信息资源网络,开辟面向基层、面向大众的多种服务形式,大力开展公益性服务,具体说来:
1、加强与各部门、各乡镇和农村基层服务点的联系协调,努力扩大服务领域和范围,将基层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文化信息资源送到群众手中,特别是信息闭塞的农村边远地区,将“共享工程”建设触角延伸到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培训新农民的重要方式。
2、加快建立流动图书馆,方便群众借阅图书。探索建立与“共享工程”的实施相结合的流动图书馆建设模式,使基层图书馆也从传统图书馆跨入网络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先进行列,在最大范围内发挥各级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三)加强对我县“共享工程”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建设高素质管理与技术骨干队伍。
“共享工程”是一项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工程,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我县支中心“共享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非常匮乏,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及推广,因此,应该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建设管理与技术骨干队伍:
1、强化技术培训活动。通过集中授课、卫星广播、网络互动、光盘教学等各种方式,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其直接性和反馈性可以使受培训人员更好地掌握关于“共享工程”的操作技能,提高其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常见技术问题或故障的能力。通过系列化培训与考核,使每个县支中心服务点至少拥有2名考试合格、操作熟练的专业人员,并以此作为激励机制的补充,强化员工竞争意识与学习精神。
2、建设高素质管理与技术骨干队伍。加强文化、科技信息资源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积极采取培养与引进、自有队伍和社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适合“共享工程”建设需要的管理、技术保障服务队伍。从各级图书馆选择一批年轻、事业心强的工作人员充实到“共享工程”建设队伍中,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县支中心服务点工作队伍,加强县支中心对基层服务网点的技术指导与管理,提高乡镇和行政村基层网点的服务能力,为深入推进共享工程的实施打好基础。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的“共享工程”专业服务与维护队伍,是解决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提高服务提供水平的关键所在。
我县“共享工程”建设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特别是国家的扶持下取得了一定进展,“共享工程”自实施以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显示了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应重视我县在硬软件设施、管理体制、技术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我县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不断完善,更好地服务于我县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芬林.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政策解析及对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的思考[J].图书馆,2010(1).
[2]吴晓,孙承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技术体系的发展与展望[J].图书馆建设,2008(2).
[3]向京.县级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发展策略[J].当代图书馆,2009(3).
(作者简介:陈秀琴,女,现任黄南州同仁县图书馆馆长,职称为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