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菇蚊为害毛木耳耳片的调查与防治建议

2011-11-13汪彩云

食药用菌 2011年5期
关键词:耳片粘虫木耳

汪彩云 李 勇

(1.江苏省丰县农业委员会,江苏 徐州 221700;2.江苏省徐州市农业科学院,江苏 徐州 221121)

菇蚊是食用菌生产中重要的常发性害虫,轻者影响产量及质量,重者不能出耳,甚至绝收。菇蚊主要以幼虫为害菌丝体和子实体,成虫不直接为害,但常携带病菌、线虫、螨类,造成间接危害。[1]

江苏省丰县栽培毛木耳已有14年。由于2010年毛木耳行情较好,2010年冬季毛木耳制袋数量进一步扩大。据初步统计,2011年丰县毛木耳栽培量约1.7亿袋。近段时间笔者在调查毛木耳生产与销售情况时发现,耳棚内菇蚊普遍发生。经笔者详细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初步鉴定,为害毛木耳耳片的菇蚊为平菇厉眼蕈蚊,[2]但目前尚未见到其为害毛木耳的详细报道。为此,笔者将调查了解到的菇蚊为害毛木耳耳片情况详细总结如下。

1 菇蚊的形态特征

菇蚊成虫雄虫体长3.3毫米左右,暗褐色,腹部端节呈弧形内弯,顶端锐尖细长。雌虫体长3.3~4毫米,与雄虫相似,但触角较短,腹部中段粗大,向尾端渐细 (图1)。幼虫头部黑色,胸及腹部为乳白色 (图2),老熟幼虫体长6毫米。[2]

图1 菇蚊成虫

图2 菇蚊幼虫

图3 受害的耳片

2 菇蚊为害毛木耳的情况

2.1 为害症状 菇蚊幼虫多在毛木耳耳片背面为害,取食处耳片绒毛消失,呈光板状,上有大量幼虫粪便 (图3),肉眼可见幼虫体内的食物。也有在耳片背面基部取食,使耳片生长缓慢,为害严重的,使耳片停止生长。菇蚊幼虫在杯状耳芽的基部为害,为害处变黑色,杯状耳芽颜色变暗,呈暗褐色,杯状耳芽的凹陷处有一层较厚的白粉,农民俗称起“白不”,杯状耳芽停止生长(图4)。菇蚊幼虫在潮湿的培养料中取食菌丝体,造成退菌。在一丛耳片中,最上层耳片由于通风较好,水分蒸发较快,耳片稍干些,菇蚊幼虫往往较少;而下部的耳片由于相互遮挡,耳片间较潮湿,菇蚊幼虫较多,受害较重。据2011年5月19日调查,一丛耳片上层有菇蚊幼虫20条,而第二层耳片则有77条。

图4 菇蚊幼虫为害耳芽

2.2 发生程度 从丰县毛木耳产区的调查来看,菇蚊为害毛木耳耳片,在耳棚内发生较普遍,但不同耳棚、不同年份发生程度不同 (表1)。

表1 不同建棚年数耳棚及栽培方式菇蚊的发生情况

据耳农反映,2011年菇蚊发生时间明显早于2010年,发生量也大。2010年约采收第2潮耳后,第3潮耳 (6月中下旬)形成时才发现菇蚊,而2011年头潮耳 (4月下旬)已有菇蚊为害,部分耳棚发生较重,经济损失较大。据2011年4月28日调查,一 “瞎头”(当地耳农对毛木耳油疤病的俗称)菌包,割去 “瞎头”后,裸露的培养料面用胶带封口不严,在耳棚内喷水后,潮湿的料面有20条菇蚊幼虫,而已撕去胶带的裸露的潮湿料面有32条。4月28日在另一耳棚调查,“瞎头”菌包一包有菇蚊成虫5只,附近的好菌包一包1只。

2.3 发生规律 耳棚外无杂草和废物堆积,耳棚内环境清洁,菌包摆袋前用药防虫的,菌包上耳片较少的,菇蚊发生为害较轻。耳棚外杂草丛生,烂草苫、废料及废菌包随便堆积;耳棚内潮湿、通风不良;上季出过耳的菌包未及时清理和彻底晾棚;菌包摆袋前棚内未用药防虫;菌包上耳片密度大;耳棚内杂菌污染包与好菌包混放,特别是将 “瞎头”包割去 “瞎头”后随意在耳棚内摆放的,菇蚊发生为害重。耳棚附近堆有鸭粪,近鸭棚或猪圈的,耳棚内除有菇蚊外,还有苍蝇。

3 防治建议

菇蚊生活周期短,繁殖力强,产卵量一般为50~100粒,最多250粒,堆产或散产于培养料上。因此,必须早治、治彻底,稍不注意,便会造成毁灭性危害。[2]

毛木耳出耳期间潮次不明显,菌包上陆续有耳基形成并生长,用药防虫,影响毛木耳产品质量安全;若清理掉菌包上的所有耳基及幼耳再用药防虫,则经济损失较大。[3]

耳棚内防治菇蚊,须采取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主要是应用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

3.1 保持耳棚内外环境卫生 毛木耳生产结束后,将棚内已出过耳的废菌包及时清理,彻底清除耳棚内外废物,拆除耳棚上所有的覆盖物,进行晾棚。新菌包进棚摆袋前,用敌敌畏等对耳棚进行彻底杀虫处理。及时清理棚外的杂草、杂物、废料、污染菌包、废菌包。棚内的污染菌包要随时清出,在远离耳棚的地方深埋或烧毁。耳棚内掉落地面的耳片要及时拣出,以免棚内喷水时耳片遇水腐烂,招引菇蚊成虫。

3.2 选好菌包进棚摆袋出耳 菌包摆袋前,须经严格挑选,剔除污染杂菌、“瞎头”的菌包,将好菌包摆到出耳棚内。这是预防菇蚊的有效措施。

3.3 耳棚门口遮阳 在耳棚门口用遮阳网遮挡,创造一个较暗的环境,可减少菇蚊成虫飞入棚内。

3.4 通风口用纱网遮挡 通风口设纱网可阻挡菇蚊成虫飞入耳棚。菇蚊成虫有趋光性。[2]在较亮的通风口处,悬挂黄色粘虫板,可粘住飞来的菇蚊成虫。

3.5 及时摘除被害耳片 耳棚内开始发现菇蚊幼虫为害毛木耳耳片、耳芽时,要立刻彻底清除受害的耳片、耳芽,并送到晒耳场晾晒,以晒死菇蚊幼虫。此法可随受害耳片、耳芽的清除,带出大部分菇蚊幼虫,是减少耳棚内菇蚊幼虫简单有效的方法。

3.6 耳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和拉黄色粘虫带 利用黄色粘虫板 (带),可有效减少耳棚内菇蚊成虫的数量。悬挂粘虫板宜略高于耳棚内最上层菌包(图5)。根据棚内菇蚊成虫的量,确定粘虫板的使用数量:虫多时多用,虫少时少用。一般一间耳棚用2~3张黄色粘虫板。黄板上粘满成虫后,应及时换新。[4,5]在墙式摆袋出耳或夹袋出耳的最上层菌包上,拉黄色粘虫带 (图6)。凤城镇张阁村、师寨镇果园村毛木耳棚内应用结果表明,黄色粘虫板(带)对控制菇蚊成虫数量效果明显(图7)。建议在菌包挪到出耳棚之后,立刻应用黄色粘虫板(带)。

图5 粘虫板

图6 粘虫板、粘虫带合用

图7 粘蚊效果

3.7 耳棚内悬挂食用菌专用灭虫器 (杀虫灯)利用食用菌专用灭虫器,诱杀耳棚内的菇蚊成虫。2011年5月2日、3日在耳棚内试用食用菌专用灭虫器时发现,因使用的灭虫器光线较弱,效果不如黄板,建议生产厂家进一步改进。食用菌专用灭虫器应在菌包挪到出耳棚后立即使用。

3.8 及时采耳 及时采收耳片,可减少耳片间的郁闭,减轻菇蚊幼虫在耳片间转移为害,减少大耳片对幼耳及耳芽的影响。采耳过晚,在利于幼虫为害转移的同时,大耳片也会捂死部分耳芽,影响产量。当耳片长到直径10~14厘米,呈紫褐色,刚有点翘边,耳片腹面有一层薄的白粉时,为采耳适期。芒种之后,随着棚外气温升高,耳片生长加快,耳片变薄,采耳标准有所变动:当耳片颜色变暗,呈暗褐色时,即可采耳。

[1]张金霞,黄晨阳.无公害食用菌安全生产手册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78-281.

[2]张学敏,杨集昆,谭琦.食用菌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17-22.

[3]汪彩云,李勇.马陆为害毛木耳耳片的调查与防治建议 [J].中国蔬菜,2010(19):28-29.

[4]宋金亻弟.食用菌病虫图谱及防治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9.

[5]冷杨,梁桂梅,李建伟,等.蔬菜标准园生态栽培技术解读[J].中国蔬菜,2010(19):3-8.

猜你喜欢

耳片粘虫木耳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非比例多轴载荷耳片的疲劳分析方法
民用飞机耳片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三维模型耳片接头几何参数敏感性分析
粉色木耳你见过吗?
太原植保站:开展查治二代粘虫
昔阳县:积极防治二代粘虫
文水县:积极查治二代粘虫
巧洗木耳
发现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