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克诚在盐阜区二三事

2011-11-13王荫

中华魂 2011年9期
关键词:盐阜芷江黄克诚

文\王荫

黄克诚在盐阜区二三事

文\王荫

黄克诚同志是湖南永兴县人,1902年10月1日出生于油麻圩下青村。1923年参加革命,1925年入党,参加了北伐、湖南农民起义和长征,以及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笔者就黄克诚在苏北盐阜区抗日活动中善于尊重人才,团结干部和爱护干部的感人事迹撷取一二,以飨读者。

在“抢救”运动中抢救干部

1942年1月20日—3月5日,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在阜宁县单家港小学召开。到会正式代表有华中局全体委员,各战略区党政军负责人等共26人,另有60人列席。刘少奇作 《目前形势,我党我军在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陈毅作 《论军事建设》的报告。身为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在大会上作了两次报告:一是 《三师与盐阜区》的工作报告;二是 《关于军队建设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在讲到干部问题时,他特别强调了使用干部和爱护干部的两个方面,使用干部应注重德才兼备,注重干部的党性、知识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对干部要爱护,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健康,使之能够在艰苦的经济条件下和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坚持工作,更重要的是注意从政治上爱护,平时发现干部思想上的不良倾向苗头,要及时进行教育、批评、帮助,不要平时不关心,或者平时看到干部有什么问题当面不说,记在心里,到时候一起算总账。在谈到审查干部和锄奸问题时,他强调要区别对待,重证据不轻信口供,宁可错放,不可错杀,注意纠正违反政策行刑逼供的现象等。黄克诚的报告受到与会同志的称赞。华中局还把他的报告作为“华中我军政治工作的根据”发表在 《真理》1942年第8期上。

1943年4、5月间,中共中央在整顿党的作风的同时,进行一次普遍的审查干部的运动,在康生的主持下布置各级党政军机关开展所谓抢救运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召开会议,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布置开展 “抢救”运动。会议期间,黄克诚向华中局和军部建议,华中不要搞 “抢救”运动了,以避免发生逼供、伤害无辜同志之类的事,要接受中 央 苏 区 打 “AB团 ” (英 文名——反布尔塞维克)的教训。他的建议未能得到采纳。

黄克诚从华中局开完会回来之后,心情很不平静,他回顾党内历次搞肃反,总是出现扩大化的偏差,有过许多惨痛教训。眼下大敌当前,根据地军民正在与敌伪顽军浴血奋战,在这种情况下开展 “抢救”运动,搞不好会给革命事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但是上级有布置,又不能不搞,黄克诚为了稳妥起见,他先抽调一批干部办训练班,同时在第七旅小范围内试行 “抢救失足者”。黄克诚亲自去七旅实地考察,掌握动向。七旅被 “抢救”的几个人开始在软逼的情况下表现有点不正常,后来被抓起来一审讯,就乱招口供,简直不着边际,搞得人心惶惶。黄克诚看到这种情况,就认为不对头了,又犯 “老毛病”了,他与七旅旅长彭明治、副旅长田文扬、政委朱涤新、旅政治部主任郭成柱开会商定立即停止搞 “抢救”,把被 “抢救”的人统统释放,做好善后工作。事实证明搞 “抢救”运动的做法行不通。黄克诚心中有了底,便下定决心,立即通知苏北各地委 (黄兼苏北区党委书记)和三师各部队一律不开展 “抢救”运动。如果发现可疑情况,可按照正常渠道,由主管部门处理解决。在整风运动中,只搞正面教育,提倡主动反省,不准逼供、诱供。这样,苏北各地区和第三师部队在整风运动中,既达到了教育干部的目的,又避免了许多冤假错案,使军队和党政机关干部吃了定心丸,而大胆地放手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事实证明,广大干部是好的,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考验和洗礼,没有发现什么严重问题。

此外,黄克诚还接到华中局电报,要他立即将三师政治部保卫部长杨帆逮捕,押送华中局,并说明是延安有人供出杨帆是特务,需要逮捕审查。黄克诚因对杨的情况未经证实,觉得不能贸然执行逮捕,就告诉杨帆说华中局要他去开会,并派部队护送他前往。杨帆一到华中局驻地,就被关押起来。后来查清他是受了冤枉,时任华中局书记的饶漱石将杨帆释放,并向他道歉。

保护文化精英

1942年,新四军驻在苏北盐阜区阜宁县陈集区停翅港时,为了加强军队和根据地的建设与文化建设,陈毅通过上海地下党与外地党组织宣传动员了一批有名望的进步知识分子与文化艺术精英来军队和地方工作,或来解放区考察。

我国著名的 “七君子”之一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家、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也是当时来解放区的名流之一。邹韬奋名思润,江西余江人,生于1895年11月5日,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抗战初期,他在香港办宣传抗日期刊 《大众生活》等报刊。香港沦陷后,在我地下党的掩护下,从香港到广东东江辗转到上海,再由上海地下党组织护送邹先生过江,通过敌人封锁线,于11月到南通骑案镇后,又转移到东台三仓河,受到一师师长粟裕与刘炎等领导的热情欢迎。

新四军军长陈毅转移到淮南盱眙县黄花塘时,得知邹韬奋已抵苏中解放区,特致电住在阜宁县羊寨乡孙何庄的三师师长黄克诚,委派盐阜行署文教处处长戴伯韬 (白桃)专程去苏中一师所在地,于12月底将邹先生接到三师师部来。邹先生到达孙何庄时,受到黄克诚师长、张爱萍副师长以及盐阜区党政领导及文化界著名人士的竭诚欢迎。张副师长在欢迎会上还赋诗一首,诗云:

报国志气冲斗牛,笔走龙蛇岁月稠。苏北敌后得幸会,感君正气心相投。

黄克诚得知邹先生体质欠佳,于是就安排他住在师部,便于军医给予治疗。邹先生来此半个月,经常深入到部队、机关、学校、农民家中走访,与他们谈家常。了解他们在部队、学校和家庭生活状况与地方民俗风情,耳闻目睹了根据地人民生活虽然贫困艰苦,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过着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民主自由的平等生活;新四军是官兵平等,同吃一锅饭,同吃一样菜,住在老百姓家里,遵守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帮助群众干活挑水扫地;而群众组织妇救会亦帮助军队缝洗衣服被子,做军鞋慰劳军队。根据地军爱民,民拥军,亲如一家,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生动局面,使他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希望,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在写给陈毅军长的信中说: “过去十年来从事民主运动,只是隔靴挠痒,今天才在实际中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

1943年初,日伪军即将对我盐阜区进行第二次大 “扫荡”。黄克诚为了邹先生的安全,派保卫部长杨帆与警卫连长杨绪亮同警卫连30多名荷枪实弹的战士,护送他到百里以外阜东县临淮乡离海边不远的小岭堆葫芦尖爱国民主人士杨芷江先生家。

杨芷江,名湘,别号欠叟,生于1890年农历4月27日,溧水县人,先祖因经商来到阜宁县东坎镇定居,后因战乱移居到阜东县杨庄。杨芷江青年时饱读诗书,曾在外地为官,因官场腐败不堪,他怀着忧国忧民之心而回家乡隐居。

盐阜区解放后,杨芷江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当选为阜宁县、阜东县暨盐阜区的参议会副参议长,还是陈毅军长倡导的 《湖海艺文社》发起人之一。杨芷江与陈毅、黄克诚、张爱萍、曹荻秋、宋乃德等党政领导人和爱国民主人士交往甚密,经常书信往来,诗文唱和。

杨芷江得知杨帆部长亲自送来一客人,连忙走出门外把客人与杨部长接至客厅就坐。杨得知客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邹韬奋先生时,非常高兴地说是以前虽未谋面,却是久闻大名,今日相会真是三生有幸。杨帆将黄克诚的亲笔信交给杨芷江,杨阅后说:“你将客人送来寒舍休养,这是黄师长对我杨芷江的信任,不管形势如何恶化,只要我杨芷江不死,我一定负责客人的安全,请转告黄师长放心。”以后形势紧张时,黄克诚派人送信给杨芷江,请他定要保护好邹先生。杨见信后,当即给黄克诚复信,“我在客人在,与客共存亡”。

杨芷江当即派亲信王贯三经理妥善安排客人的食宿,杨府上下只知客人是李尚清先生,而不知他是邹韬奋。

在此 “打埋伏”的还有上海著名音乐家贺绿汀, 《长江日报》著名的大胡子记者车载等二十多名干部。

在杨芷江的关照下,邹韬奋在杨庄住了十多天,觉得耳炎好多了,他打算写部长篇报告文学《苏北印象记》。

2月18日,日寇集结日伪军到废黄河两岸大扫荡,还到樊集、临淮乡杨庄等地围剿新四军与 “打埋伏”的干部,由于杨芷江精心保护,终于脱离险境。

没几天,邹先生耳病又发作了,黄克诚为了邹先生耳病早日康复,安排船只送他去苏中,转请粟裕师长派人送他去上海治疗。临行前,张爱萍受黄克诚委托,亲往海边为邹韬奋送行,除赠送盘资外,还赋诗一首。诗云:

义愤填膺荡寇仇,君染沉疴志未酬。我军掩护解重难,就医千里送行舟。

黄克诚对爱国民主人士如此器重,以礼相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尊重人才、关心爱护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

为农家拾粪

1942年初春,新四军三师部队分驻在阜宁县益林、东沟、风谷、罗桥等一带农村的群众家中,他们严格执行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受群众的拥护与爱戴。三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住在罗桥村农民张学成家。他每天起早外出锻炼身体,身穿灰色旧棉军装,头戴旧军帽,在田野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看似文质彬彬的黄克诚,虽是40多岁的人,历经多年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身体虽然瘦些,但精力还是充沛的。

黄克诚在田头散步时,忽然闻到一股臭味,他低头张望,原是鞋底踩上臭狗屎了。黄克诚边走边想,阜宁农村几乎家家养狗看门守户,狗多狗粪多,但拾粪的人却很少。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第二天早上,庄上有几位老人,在牛屋墙根晒太阳聊天,捉牛虱子。他们看到黄克诚背着粪兜子从远处走来,感到惊讶!见面时相互打招呼后,黄克诚放下粪兜子同他们聊天,从田里麦苗长势谈到积肥的好处,几位老农都说对。黄克诚笑咪咪的背起粪兜子走向张学成家屋后,把大半兜子狗粪倒进他家茅厕缸内。

这时,几位老人议论说是“大老头子” (当地对自己人的尊称)是共产党军队的大师长,没得一点架子,工作一天忙到晚,还起早为张学成家拾粪垭田,我们种田人反在这里晒太阳聊天,真不像话,几位老人商议后,第二天也背起粪兜子下地拾粪了。

第二天五更头里,张学成起身准备拾粪,粪兜不见了。他认定是被 “大老头子”拿去了,没想到黄克诚比他起得更早。

黄克诚拾粪的事传开了,在军队和地方上成为一条特大新闻。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在无声命令的影响下,都背起了粪兜拾粪和参加挖黑土的行列,掀起了春季积肥的热潮。

黄克诚因为与群众打成一片,他领导的军队,严格执行纪律制度,都是人民的子弟兵,因此,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拥护,努力生产交公粮,参军参战做后勤,抬担架,车轮滚滚支前忙,帮助军队打胜仗,早日打垮小东洋。

黄克诚领导的新四军第三师部队,在开辟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至抗战胜利的5周年中,同敌寇及反动顽军韩德勤军队共作战5000余次,歼敌6万余人。我军由2万余人发展到7万余人 (包括主力与地方部队),在战斗中伤亡1万余人,开辟了拥有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800多万人口的解放区。

赠画为黄克诚送行

1945年秋天,驻扎在盐阜区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的新四军三师黄克诚部队,接到党中央的命令,奉调到东北,接收日本鬼子的武器装备,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创建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消息传出后,盐阜人民依依不舍,盐阜区各县都组成各界人士慰问团,敲锣打鼓,肩挑、车拉、船装鸡鱼肉蛋等副食品到新四军三师驻地去慰问欢送。

建阳县 (今建湖)慰问团到阜宁益林南窑三师师部去慰问,爱国民主人士、国画家杨幼樵任副团长,他亲自为黄克诚送行,还赠给黄克诚一幅国画。黄克诚接过一看,画面左前方是三头威武雄壮的雄狮在前进,雄狮后头跟着一队走得整整齐齐的小狮子,所有狮子身上都是黄色。黄克诚知道画的用意:前面三头雄狮代表三师,黄色的狮队就是黄克诚部队——黄师。画的上面还题 “雄师北上”四个字。黄克诚看画后,紧握着杨幼樵的手说:“杨幼老,谢谢你的鼓励。我们决不辜负盐阜人民的期望,一定完成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交给我们北上的任务,夺取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

黄克诚在革命斗争中不仅工作勤奋,善于思考,且直言不讳,坦率真诚,光明磊落,具有大海一样的胸襟与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一生,也是赢得人民崇敬与怀念的一生。

猜你喜欢

盐阜芷江黄克诚
盐阜民歌研究*
宋公堤,盐阜大地上的历史传奇
难忘芷江红
芷江行
盛开在“红色摇篮”里的一朵奇葩——记盐阜抗日根据地的木刻艺术
参观盐城泰山庙重建新四军军部旧址
黄克诚智斗仇敌
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
黄克诚是个“抠门佬”
芷江受降纪念坊有感(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