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素质课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以郑州大学《世界遗产》课程为例

2011-11-11孙危

文教资料 2011年9期
关键词:郑州大学文化素质世界遗产

孙危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考古系,河南 郑州 450000)

文化素质课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以郑州大学《世界遗产》课程为例

孙危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 考古系,河南 郑州 450000)

文章以郑州大学《世界遗产》课程为例,阐述了文化素质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文化素质课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在素质教育中,要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重视人才的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要更加重视学生“做人”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在高校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能弥补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同时也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郑州大学是教育部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基地,从1995年开始启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此项工作的开展,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是确立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强化综合素质意识,这是高等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重大转变;二是确立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方面,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的教育理念,因此必须强化全面素质教育意识;三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提供高等教育消费的高等学校向作为接受高等教育消费的大学生提供包括文化素质教育在内的全面、高品位、高素质的教育和熏陶是学生的权利,是大学的责任的教育理念,强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全面服务意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应负责任。

这些理念意味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一种“包装”,也不是一种附加性教育,更不仅仅是文化娱乐消遣性的活动,因此在思想上不能简单地、孤立地、零碎地就文化素质教育谈文化素质教育,在实践上也不能停留于表面和形式上,而应该努力体现在高等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在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总体把握上,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平衡,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的结合。

在郑州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四种做法中,有一项内容落实得非常好。即让素质教育的内容进入课堂,进入教学计划。郑州大学用了几乎两年的时间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压缩了必修课的学时,增加了选修课的学时,构建了一个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模块,大概有百门课,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这些课程。它是学分制的,如果没有选修就不能毕业,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还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自然融入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如涓涓细流,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益。

但这项内容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合理而有效的解决,则势必会影响到学校开设文化素质课的初衷,同时也会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极大的伤害。我现为郑州大学教师,自2006年起,开设了文化素质课——世界遗产,在四年多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在文化素质课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同时也在实践过程中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这些方法既有效地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又得到了绝大多数选课学生的认同。

下面我就概要地介绍这些方法,恳请得到同行们的批评和指导。

一、评定成绩采取“三七开”的办法

据我不完全统计,郑州大学担任文化素质课教学的教师最后给学生评定成绩惯用的办法是:要求学生每人写一篇与课程有关的论文,随后老师要按照论文的内容、观点和格式等给学生相应的分数。应该说,这种办法是适合文化素质类课程特点的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本无可厚非。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却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交上来的论文或是剽窃与课程有关论著中的内容,或是抄袭互联网中的相关内容,或是东拼西凑,内容杂乱无章。总之,能从中看到学生真正发自肺腑的对课程内容的了解、领会和感想的佳作可谓凤毛麟角。于是,看这些所谓的“论文”就成了我们一项非常棘手的任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师就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因为如不仔细看每一篇论文的话,就不能给学生打出相应的且较为客观的成绩,而如果这样为之的话,我认为,这对那些平时遵守课堂纪律、按时上课的学生会是一种极大的伤害。但如果每一篇都认真看的话,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抄袭而就的内容都是来自老师所耳熟能详的相关资料,基本上没有什么新意。这其中更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干脆互相抄袭,内容颇有雷同之感。

鉴于此,我遂实施了评定成绩“三七开”的办法。其主要内容是:学生的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或是写论文)成绩占70%。这种方法的好处体现在:其一,打消了一些学生投机、侥幸的心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类学生通常不来上课,到课程结束时胡乱交一篇论文上来以凑数。如果实施这个方法的话,这类学生则大体可分化为两类:一类是依旧我行我素,不来上课,另一类是基本上能做到按时来上课。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后一类学生占的比例更大一些。这样在客观上就能起到督促绝大多数学生认真学习的效果。

其二,使原先教师对学生考勤所采取的点名方式变得更加积极有效。就我调查所得,在我校担任文化素质课教学的教师中有很多采用随机点名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提醒和督促。但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办法所起到的作用其实非常有限。具体来说,一般每门文化素质课的听课学生都近百人,有的甚至达到了两三百人。而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则是非常有限的(每周仅有两节课,整个学期也不过三十二节左右),课堂点名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但教师却想利用有限的被点到缺勤的学生来对所有听课学生起到警示作用,以保证良好的授课秩序和效果。这无疑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基于此,我将传统的点名方式改为点名和考查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实施起来如下:下表为郑州大学选修《世界遗产》课程的一张选修学生名单,首先我将左右两列同学分别编为两个组,这样每次选修《世界遗产》课程的学生就可分为若干个组。然后我在每组学生中随机抽取若干名(一般为4到5名)进行有关课程内容的提问,最后将这些学生的成绩取平均值作为这一组所有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由于选取学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且又无规律性,因此使选课学生的投机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抑制。

郑州大学学生成绩记录

课程名:世界遗产 课程号:381023 课程类别:任选课

学年:2008-2009 学期:二 学时:32 学分:2

上课时间:星期二第9—10节(第3—18周) 地点:南1206 校区:新校区

任课老师答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实行这样的考查办法后,广大教师所深恶而痛绝之的学生点名中冒充他人的现象可以说基本绝迹。因为冒充他人的学生在被点到后,面临着两个很现实的问题。首先是要回答问题,且所要答的问题远比他(或她)冒充他人而复杂;其次,如果回答不好的话,他(或她)就要承担这一组所有同学平时成绩可能会偏低的局面。这样的话,学生在冒名顶替的时候就要慎之又慎。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不要冒他人之名。如此也就从利害关系上彻底铲除了冒名顶替这一毒瘤的根本基础。

其三,保护了绝大多数认真听课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作“从众”。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简而言之,从众就是跟着学。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就我校文化素质课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的各个院系,彼此之间几乎都不认识,如果因授课教师采取的措施不得当,同时又不能及时纠正那些选课学生采取的消极甚至是错误的作法,那么这些做法就会像范例一样呈传染病流行的态势影响到每一个学生,进而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些错误的作法采取从众的态度。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如果这些错误的作法在授课过程中占了主导和上风的话,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对那些原本打算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消化知识的同学产生极大的伤害。这样,文化素质课所产生的功效也会大大地降低。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对学生消极和错误作法的应对办法,对于文化素质课所要达到的效果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通过实施评定成绩“三七开”的办法,能使绝大多数同学都认识到,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课堂提问不仅有利于自己,而且是对自己所在组所有同学的一种负责态度;而那些投机取巧、浑水摸鱼的学生虽然还个别存在,但毕竟已不是主流和大势,这样绝大多数学生就从心理上对这些个别人缺乏一种认同感,甚至还会引起前者的反感和厌恶。

其实就整体而言,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的,又有消极方面的。教师,就是在课堂教学乃至平时的言传身教中创造出一种积极而健康的氛围,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对积极方面的各种行为采取从众的作法,而对消极的行为采取抵制的态度。

二、考试采取建立题库,挑选学生代表进行抽题的方法

我所讲授的《世界遗产》课程,授课内容主要是数量已近千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和双重遗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挑选出每一类中较为典型的若干处遗产进行重点讲解。通过讲解,学生一方面了解了这些遗产所具有的普遍的和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逐渐养成了热爱遗产、宣传保护遗产的文化素质。而我所设计的考试也体现了这两方面的精神。

具体来说,除了课堂上讲授的遗产以外,我在平时还收集了三四百处各类世界遗产的视频资料。考试时,我会随机挑选两名学生作为代表来选取这三四百处遗产中的两处,每挑选完一处后,所有考生先观看视频资料,然后根据视频资料中的内容来选题,这些题目都是以考生所看的视频资料为引子,然后就我上面提到的两方面的内容回答一些具体问题。从考试效果来看,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让考生自己来选题,使其产生了一种自己当家作主的感受,改变了他们自学生时代开始就一贯被动地对待考试的模式。这样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新鲜感,或多或少地会促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二是由于这些考题所问的内容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我所提供的答案只是一种范围,而不是非常理论化、系统化的文字内容。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标准答案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所占比例甚小。其答案更有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味。简而言之,我出的考题更多的是考查学生们对遗产的认识和所持的各种态度,而我认为这正是文化素质课所要考察的重点所在,由此也更能看出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文化素质。

三、根据具体情况,最大限度地善待学生

在采取了上述措施后,就我观察所得,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听讲,且考试也能顺利通过。但仍有极少数学生由于一些非常现实的原因,例如考研、找工作,等等,而耽误了很多课。这样他们在面对考题时就觉得非常困难,挂科可以说在所难免。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在体恤学生困难的同时,又进行了一些合理的变通。具体做法如下:在考试时间即将结束时,向全体考生宣布这样一个规定:如认为自己考的成绩可以及格的话,就可以交卷离开了。如认为不能及格的话,就坐在原处稍侯。随后在将认为能及格的考生试卷收好后,我又给留在考场的学生出了一些题目作为加试题,这些题目都是我平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的一些内容,可以说,如果这些留下来的学生来上过我的课的话,肯定是能很容易答出来的。该环节仍由留下的学生派出代表来进行选题,然后所有学生作答。在随后的评卷过程中,在遇到考生试卷不及格的情况时,如能答对最后的加试题,我仍给他(或她)及格;如加试题也没能答对,就只能让其挂科了。这里举一道我所用的加试题为例:我找来四张照片,其中有一张是我自己的,在考试时将这四张照片投影到考场的大屏幕上,让考生进行选择:哪张照片是所考试课程的授课教师?我认为,如果这道题考生没有选择出正确的答案,那他(或她)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做学生的资格,而这门课不及格对于他(或她)来说应该是一种最公平的回应了吧?

以上即为我在四年多的文化素质课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在我看来,如果学校各级领导能始终如一地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并加大在文化素质课程方面的各种投入,就定能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和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就后者而言,这种学习热情所带来的效应对他们步入社会后所产生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而这正是我所认为的真正的大学精神之所在。

猜你喜欢

郑州大学文化素质世界遗产
山西省2022年对口升学本科、专科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和录取办法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广播音乐编辑的综合文化素质探讨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谈谈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
一面来自郑州大学的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