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拉维莱特公园看解构主义

2011-11-10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现代装饰·理论 2011年7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景观建筑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摘 要 解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面临危机,而后现代主义一方面被某些设计家所厌恶,另一方面被商业主义滥用,因而没有办法对控制设计达三、四十年之久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起到取而代之的作用时,作为一个后现代时期的设计探索形式之一而产生的。解构主义是设计的极有力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打破了正统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和形式,给设计带来了新的特点与思路。

关键词 解构主义;景观;建筑

1.解构主义

“解构”一词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于1967年前后提出,起初是一种文学评论和哲学的在重要主题,德里达的理解是:一段给定的文字的意义不是由组成它们的各个单词所指事物所形成的,而是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组合,当我们将一段文字原来的组合架构打散时,它所表示的意思也随之改变。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中演化出来的,因此,它的形式实质上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从哲学意义来说,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被德里达提出,但它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式,确实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解构主义的鼻祖德里达在解构建筑风起云涌时称其对建筑不是专家式的,也从未培养过。德里达对建筑的关注则始于与埃森曼和伯纳德.屈米的合作(拉维莱特公园)。而他在谈起解构建筑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解构建筑是对解构最直接的最强烈的肯定。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虽然运用现代主义的语言,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言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原则,力学原则,功能原则),由此而产生新的意义。解构主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但解构主义并不是设计上的无政府主义方式,或随心所欲的设计方法,而是具有重视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特点。

从实质来讲,解构主义并没有像20世纪20年代俄国的结构主义,1918—1928的荷兰风格派,或者1919—1933年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那样成为一个运动的根源,更没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那种控制设计趋势几十年之久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它依然是一种个人的,小范围的实验。具有很大的个人性,表现性等特点。

2.解构主义的设计思想

解构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一种设计美学,一种在西方视觉艺术领域和文化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创作方法和设计美学。解构主义建筑师和理论家对建筑本质和建筑相关的一切价值的拆析和消解本身不是目的,他们的目的是要对建筑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义,对整个建筑美学的审美体系进行一次重新装备。

建筑中解构的对象是建筑符号的“能指,所指”与“形式,意义” 关系。在符号学里,“能指,所指”与“形式,意义” 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所指”、“意义”总是居于主导地位,具有优先权。设计中强调构思立意的重要性,赋予意义以优先权等。解构主义认为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是“消解”的对象,这里解构主义对传统形而上学采用的方法是“消解”,而不是“否定”,这是解构主义的关键。同时,解构主义也对结构主义进行着“消解”,而这种“消解”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后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的变化和需求。所谓后现代的整体性时尚的需求,即所谓矛盾性,趣味性,复杂性,暧昧性,多义性等等。著名建筑师有埃森曼,哈迪德,盖里,屈米等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传统建筑体系的消解,他们寻求中间性,如在美中寻求丑,理性中反理性,对系统进行替换和移置,打乱保守的建筑思想,对和谐进行挑战,消解建筑的限制,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和建筑形象和概念进行挑战。

建筑的“解构”体现在其语言特征上,在空间中暗示了人的存在。相对于小说,诗歌,绘画的象征性空间语言,建筑“解构”空间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如同一个舞台并与戏剧,偶发行为艺术有某种关联,建筑成为时间过程中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活动着身体和文化记忆,人在这个时间的场所中赋予了建筑意义,这就是人对建筑的体验和阅读。建筑师是通过“标记”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和联想的范围。“标记”引导身体和记忆进入了一个意义的空间,比如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写道,动线是人的存在的最初体验,是人类每个活动的中介,建筑就是基本动线的空间。

建筑解构作为一种手法的艺术,主要是从具体技巧角度来讨论它们的类同性,也就说建筑解构在具体的“构词法”上有着相似性。它们都有一个“中心”或一种“集中式”的模式化倾向,所有的语汇基于一种逻辑规律,表现出序列的“整一性”。通过“解构”方式拆解这种逻辑,使表现建筑的原有词汇脱离其原有的位置。解构主义正是以此方法来破坏传统建筑的整体性,功能性,逻辑性。解构的结果使词汇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词,已不完全隶属于它原本的逻辑解构。解构具体方法是用词汇,句法的分裂,错位,旋转,偏离,重叠等,打破过去建筑结构中是力学原理的横平竖直的稳定感,坚定感,秩序感。使人获得与建筑的根本功能相违背的感受,无中心,无场所,无拘束,反对约定俗称的设计规则。

通过这些方法,构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语义,词义在新的构成关系中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新奇组合。这些方法出现了一种偶然性,反理性的怀疑精神。德里达说:“我认为,解构主义的发生是在你分解某一建筑哲学和某些建筑设想时,如对审美的,美观的主导地位以及实用的,功能的,生活的,居住的主导地位的分解,你必须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同时又使它们失去那种外在的主导地位。”

解构建筑不承认任何建筑本身以外的内容对形式的统治性,包括社会意义,审美甚至功能意义的统治性。这样,其形式就在创作思维和建造外不受任何限制,进而一切都可以是随机的和偶然的,其实,这就是所谓“消解”既是具体方法和手段,更是思想上的解决。

3.解构主义的设计手法

解构者用一种非常表现主义的或超现实主义的即兴进行创作,甚至在施工现场随意搭建。他们忽略城市文脉,强调作品的独立性,用“新奇”的方法增加城市趣味,如顽童的游戏一般。他们强调构造和营建工艺。他们与现代主义有深刻的渊源的关系,可把他们的“解构”描述成为对现代主义“结构”的拯救。他们用现代主义的几何原则并加上乡土或多角度的营建方式,构造出一种活泼的,不确定的,多义的,自由随机的,解放的,非理性的建筑感觉,使建筑具有一种伟大的雕塑感。正像现代主义伟大天才勒.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的“灵感”一样,手工艺也成为它们的偏好。由于外部雕塑破碎感,他们的大多数建筑内部构造变成了不规则了的空间,从而使建筑富有戏剧性,建筑的内部空间使体验者产生一种紧张,突然,激动的情绪。

与现代主义正好相反,以自我为中心的设计意识喜好用机器,金属,铁甲部件,这种风格被一些评论者描述为锈迹斑斑的“施虐狂的症状”。通常作品充分展示了材质,色彩,体量的建筑特有语汇,对材质和体量的随心所欲,自由分割达到了相当“偶然”与“游戏”的地步。

所以,解构的方法不是“颠倒”而是处于一种“游戏”的状态,即“能指的游戏”或“形式的游戏”,在“游戏”的中寻求意义的表达,这对于解放建筑设计的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对完整,和谐的形式系统进行的解构。无论是在古典时代还是在现代,几乎没有一个设计师会动摇对和谐,秩序,逻辑和完美形式的信念。在解构主义出现之后,设计成了一种即兴的创作;2)将中心论的解构在传统的设计景观设计中时,无论是在住宅区还是公共绿地甚至城市规划中,景观设计师通常会安排一个中心或者说是一个聚焦空间。而在解构主义设计师看来这种空间等级上的划分不甚合理,将一个空间一锤定音而不顾及日后的可变因素,因此他们要打破这种固定空间的思维惯性,代之以更具有前瞻性和更富有弹性的空间构成形式;3)对功能意义与价值的解构。正如埃森曼说:我们需要取代这样一种建筑概念,即为服务,人们居住和供给系统的建筑概念。而习惯的东西正是人们希望从建筑师那里得到的东西。但是,一旦你对习惯提出质疑,就会扰乱这种平衡。”所以,对景观功能意义与价值的结构也是需要思考的一个方面。4)对确定性的解构。屈米从反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在建筑领域提出了一种混沌理论,及建筑的非功能特性理论,由此对建筑的确定性和传统的那种建筑形式提出了挑战。

4.解构主义作品分析

4.1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解构一切传统

4.1.1 项目概要 巴黎的莱维莱特公园是在屠宰场和肉市场的旧址上修建起来的,是法国政府按照21世纪标准打造的一个样板公园。设计师伯纳德.屈米采用了解构主义的设计手法,打破一切原有的秩序,拆除了旧址上的一切建筑,以大胆,离奇,怪诞的设计实现了自己的新的设计理念。

拉维莱特公园的确是一个现代化体系,设计新奇,创新意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它在景观设计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是对历史景观保护方面的不足,对比今天的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来看,确实存在着一定弊端。

作为21世纪公园设计概念变革先锋,拉维莱特公园由法国政府一手打造。整个园区占地55公顷,分为3大块。其中公共空间占35公顷,剩下的空间被科学工业城(有一座20世纪60年代的屠宰场改造而成的国家科学博物馆)及音乐城 (包括国立音乐音乐舞蹈学习表演中心)所占据。拉维莱特公园是巴黎市中心最大的公共公园。

公园的设计采用国际招标的方式,参加竞标的设计是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人数多达492人。最终中标的是瑞士裔美籍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它的建筑理论的基础是解构主义,设计包括三个层面,即点,线,面。“点”就是一些怪诞的红色金属结构(建筑小品),“线”主要是指园区内的路径,再由它们构成“面”。这种设计手法主要是后现代的,而不是常规的景观或建筑设计。

4.1.2 规划与设计 在17-18世纪,巴黎的公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各种人群经常光顾,在这里交换观点,互通信息。

18世纪,巴黎市长霍斯曼提出建立分级广场,公园及树林,并在广场,公园修建林荫道,创造绿地空间,改善城市环境。总之,公园和广场需要提供的是一片清净之地,市民能够在其中休闲,娱乐。

然而在这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公共空间只有绿地功能,社交功能已逐渐被淡化。人们需要有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来改变这种状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屈米大胆,创新的设计理念被多数人所接受。

4.1.3 设计理论 多元文化:当代都市已经摒弃了单一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屈米认为,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长久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追求纯粹,协调的建筑思想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他认为,公园是多种文化的交汇点,在设计上要实现三种统一观念:都市化,快乐(身心愉悦),实验(知识和行动)。

新的思维方法:屈米认为,现代建筑必须抛弃过去就有的思考模式,对建筑秩序体系,技术和结构提出质疑。因此,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他强调摒弃历史要素和符号,专注于文化的分歧性和事件的偶然性。这也是解构主义在设计中常用的设计理念。

解构主义:屈米通过打破旧有秩序,对建筑本质提出质疑,挑战,并予以新的定义。他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上,采用解构主义,运用重复与重叠的手法,通过点,线,面概念的延伸,打破了传统的中心思想,有实现了多元的价值观念。

拉维莱特公园平面构成图

4.1.4 关于伯纳德.屈米的设计理念(拉维莱特公园) 屈米认为:21世纪的公园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它必须能过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公园应该是一个功能综合的活动的场所,公园应该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因此,在设计上,各种功能设施的组合运用和互动成为公园设计的关键因素。

为了实现上述构想,屈米主张,应将公园视为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虽然建筑体不是连续的,却必须有统一建筑结构,虽然与周边环境没有任何关系,在公园内部却要形成自己的一致风格。

为此,屈米提出“点”,“线”,“面”的空间结构,几每隔120米建一个红色的建筑体块,作为一个个“点”,“点”与“点”之间由“线”(路径,廊架等)构成,彼此通过相交构成一个个“面”,由此想形成“点”,“线”,“面”的立体空间构架。

伯纳德.屈米的解构也是基于这样的三个层次:

“点”的构成:园区中的由近30个建筑体块构成,每隔120米一个,非常规则。这些体块都有共同的特征,即金属材质且都被漆成了红色。它们所表达的是用途,形式和社会价值之间的一种分割。因为这些红色体块并没有实际的作用,也许它们只是传递这一种信息或者让人们对于这个园区留下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

“线”的构成:主要是通过沿两条运河修建的廊架,以此贯穿整个园区,在两条主道构成了“线性”元素,将各个点连接在一起。在功能上,可以给园区内的游人以庇护。通过这条观览线路的设计,打破了严谨的方格网所建立起来的秩序感,同时也联系着不同的主题园区。在象征意义上,通道不仅是在空间上贯通整个公园,在时间上也是前后呼应,给人以历史感,从过去的屠宰场到如今有着全新设计理念的园区,人们可以从中感受的时空的转换。

“面”的构成:这里的“面”是指整个园区的户外活动区域。这些“面”是为各种活动所准备的,每园区域都会根据自己主体定期举行活动。

小结:对于这种深受解构主义哲学影响,并且纯粹以形式构思为基础的公园设计,屈米认为是一种明显不相关方式重叠的建立起来的一种的新的秩序体系。这种体系是对传统设计形式的大胆变革。不再用一种和谐,完美的形式组合,而用机械的几何结构处理,以体现出矛盾与冲突。而这种结构与处理方式更注重的是一种随机的组合与偶然性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冲击。

5.结语

解构主义景观是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在景观艺术领域的实践。正是基于对传统秩序与等级的批判的斗争性,才使解构主义景观表现出与传统景观相矛盾的外在形式,一种不安定的动感的表达不仅是对原有秩序的一种大胆挑战,更多的还是对景观设计中不同风格与空间类型的尝试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邬烈炎. 解构主义设计[M].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 尹国均. 后现代建筑的N个幻想[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伯纳德. 屈米的作品与思想[M].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 马克.特雷布,丁力扬 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8.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景观建筑
景观别墅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火山塑造景观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沙子的景观
建筑的“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重塑与解构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