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棚区Ⅳ2层水淹状况及挖潜对策研究
2011-11-09柏世斌王慧慧潘彦珍
柏世斌,王慧慧,潘彦珍
(1.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河南桐柏 474780;2.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安棚区Ⅳ2层水淹状况及挖潜对策研究
柏世斌1,王慧慧1,潘彦珍2
(1.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河南桐柏 474780;2.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赵凹油田安棚主体区Ⅳ2层,自1986年投入开发以来一直是主要生产层,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为了控制该区块含水上升速度,更有效地提高采油效率,经过深入调查,逐井核实静动态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降压强排、局部井网调整等措施,提高了驱油效率,为提高区块采收率奠定了基础,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赵凹油田;水淹状态;技术对策
1 油田概况
安棚主体区构造位置为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前姚庄鼻状构造。安棚主体区Ⅳ2层含油面积3.30 km2,地质储量292×104t。储层砂体主要来自东南方向的平氏物源,其次为杨桥、栗园,砂体沉积为近物源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属于扇三角洲前缘相近岸水道砂体,具有物性中等,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渗透率(40~453)×10-3μm2,平均渗透率168×10-3μm2,孔隙度 13.8%~17.1%,平均孔隙度15.3%。具有岩性较粗、厚度变化大的特点,油砂体西北为尖灭线,东南为油水边界。Ⅳ2层一直是开发的主要对象。根据所有钻遇核三Ⅳ2层的52口井统计,共钻遇有效厚度652m,平均单井钻遇有效厚度12.5m,有效厚度小于3m的油层4口井,占总井数的7.7%;有效厚度在3~5m的油层有6口,占总井数的11.5%;有效厚度在5~10m的油层有16口,占总井数的30.8%;有效厚度大于10m的油层有26口,占总井数的50%。
安棚主体区Ⅳ2层夹层厚度及其规律:把Ⅳ2层层内夹层厚度划分为五类:小于0.4m,0.4~0.6 m,0.6~1.0m,1.0~1.6m,大于 1.6m,Ⅳ2 层的隔夹层厚度在0.2~5.6m,大部分隔夹层厚度在0.4~0.6m之间,其中大于1.0m的大部分是隔层,而0.2~1.0m大多为夹层。
2 开发历程及现状
1984年钻探的泌73井在核三Ⅳ2层抽汲试油日产油44t,从而发现了安棚主体区,1986年1月正式投入开发。
(1)天然能量开采阶段。1986年1月开始,先后利用探井4口(泌73、泌76、泌98、泌119)和新部置的 6 口采油井(安 2、安 4、安 6、安 8、安 10、安 14)正式投入开发,至1987年8月,年产油3.04×104t,综合含水5.2%,阶段累计采油4.6×104t,采出程度1.2%,地层压力由21.14MPa下降到16.82 MPa。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快,天然能量不足。
(2)注水开发阶段。针对开发早期地层压力下降快的问题,从1987年9月开始,将3口新井(泌116、安 5、安 11)投注和 3 口老井(泌 73、泌 76、泌98)转注,投产新井 4口(安 7、安 15、安 20、安 25),全面进入注入开发阶段。该阶段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含水上升速度快,储量动用程度低。
(2)综合调整阶段。针对注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993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以井网加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调整,共部置新井13口井,取得了较好的调整效果。
(4)局部调整阶段。2002年开始,多次对安棚主体区Ⅳ2层进行以改善开发效果为目的的局部完善井网调整阶段,在油砂体内部部署调整井2口井(安86、安88),上倾部位及边角部位部署扩边资料井及采油井11口,同时将安51井转注,使安棚主体区注采井网不断得到了完善。
(5)开发现状。截止2009年12月,安棚主体区共有油井28口,水井15口,油井开井21口,日产油水平40.7t,采油速度0.51%,累积产油79.4492×104t,采出程度27.21%,综合含水94.96%。注水井开井 13口,日注水平 1036.1m3,累计注水量614.0156×104m3,累积注采比1.22,压力保持水平77.78%。
3 挖潜技术对策研究[1-3]
2007年安棚主体区标定地质储量329×104t,采收率28.74%,可采储量94.56×104t,剩余可采储量15.11×104t;根据安棚主体区水驱曲线测算,水驱动储量330×104t,水驱采收率39.40%,水驱可采储量130.18×104t,水驱剩余可采储量50.73×104t。
目前Ⅳ2层经过二十多年的注水高速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平面、纵向已严重水淹,剩余油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布形式:①油砂体上倾尖灭部位及边角部位形成剩余油相对富集区;②井间剩余油滞留形成剩余油查对富集区;③薄、差层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3.1 挖潜技术对策
安棚主体区Ⅳ2层单井补孔完善程度较高,层内夹层多数小于1m,个别井区夹层不稳定;开发初期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油水井射孔时没有避射层内夹层,细分开采难度大。Ⅳ2层经二十多年的注水开发,受平面、纵向非均质性的影响,注入水已形成优势方向,甚至形成优势通道,靠注水井单方面平面调整,难以改善促使地下液流改变,改善开发效果。针对安棚主体区Ⅳ2层的地质特征,剩余油分布状况及目前的开发状况,制定了相应的强淹块状厚油层的挖潜技术对策。
3.2 降压强排挖潜技术对策
2005年以来,在Ⅳ2层油砂体上倾尖灭部位及边角部位部署的新井投产后均强水淹,而且不同程度见到早期注入水,静、动态分析与生产情况存在较大的矛盾,为了改善新井的生产状况,根据生产动态资料和静态资料分析,对部分井采取降压强排,改善生产状况,从而挖掘井区剩余油潜力(见表1)。
表1 安棚主体区Ⅳ2层降压强排对策
3.3 局部完善注采井网
2005以来在Ⅳ2层油砂体上倾尖灭部位部署新井后,注采井网不断完善。通过对井区注采对应关系进行认真剖析,认为将安20井转注,可局部完善注采对应关系,增加注水受效方向,改善新井产状。
3.4 经济效益评价
截止到2009年12月,通过机抽改电泵、小泵换大泵实施油井降压强排3口,年累计增油2790t;实施油井转注1口,对应油井见效3口,年累计增油1220t,共计年累计增油4010t,年创经济净效益409.952万元。
4 结论
(1)通过开展安棚主体区Ⅳ2层水淹状况分析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注入水及边水推进的历史主方向,搞清油砂体水淹原因及剩余油分布状况,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并在现场实施。
(2)通过对安棚主体区Ⅳ2层挖潜技术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开发调整方案,通过调整水驱结构,大大提高了驱油效率,为区块采收率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李新.泌阳凹陷北坡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潜力分析[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24(3):13-14.
[2] 袁勇.栗园地区录井显示特征及现场录井对策[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24(3):40-41.
[3] 万力.赵凹油田泌304区块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识别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23(3):39-40.
TE357
A
1673-8217(2011)02-0067-02
2010-09-30
柏世斌,1958年出生,现从事石油开发管理工作。
编辑:李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