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未来教育的清明上河图

2011-11-09谢晓丹

中国教育网络 2011年5期
关键词:博客工具挑战

文/谢晓丹

中国未来教育的清明上河图

文/谢晓丹

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CETA)在2010年1月14日~15日于广东省肇庆市举行2011年的第一期沙龙,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研究人员齐聚一堂,畅想Web2.0时代的大学教学模式,分析实现理想中的大学教学会遇到哪些问题,高校教师怎样应对,共同探讨Web2.0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教育如何利用好Web2.0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改革。

在这里,不同观点在激烈碰撞,头脑风暴在持续进行,逐渐为人们展示出一幅中国大学未来教学发展的“清明上河图”。

在会上,人们普遍认为,大量社群的出现,网络技术环境的更新,大量资源的聚集、工作模式趋向协同,新工具的使用,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教师、学生、课程和教学管理模式提出挑战。如何应对挑战?主要从构建队伍和加强实践两个方面入手。队伍建设包括了教育技术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跨学科领域的整个教育队伍的建设。

话题1:Web2.0下教育面临的挑战

李克东:

Web2.0给教育带来的挑战有:1.对教师的挑战。教师专业发展要摸索出一条新路,教师自身的理念要适应新发展。2.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挑战。学生必须学习如何应用工具,如何走入社群,否则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新工具的掌握必然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改变。比如很多人都会形成不同的QQ群。学生可以在群里分享自己的资源或者信息。3.对教学内容的挑战。过去教学内容按章节来组织,比较固定,现在应该按照主题、超链接等方式来组织,使得内容是可发展、可变动的。这样才有利于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的内容。4.对教学管理的挑战。现在的教学管理过于死板,对教学过程进行硬性规定,这制约了师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可能性。

庄秀丽:

我从2002年开始写博客,并形成课程,用于教学,我还在网上建立了一个教育大发现社区。从实践中发现,Web2.0技术对教育的作用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提供的资源,去主动创建所需要的环境。构建什么样的环境,关键在于组织模式的建立。现实生活的教学组织与未来虚拟社会的学习组织如何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挑战。

对于学生而言,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利用自身的能力以及环境来优化知识结构,建立个人学习环境或者个人学习网络,也是一个挑战。

汪琼:

Web2.0时代的知识呈现碎片化,缺少系统性,真伪混杂的状态。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是穿针引线的作用。但是在引导的过程中应该如何组合教学所涉及的元素和内容,是值得深思的。

焦建利:

我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文化的挑战,第二位是对教师的挑战,第三位是新的学习环境的挑战。

对于学习文化,我们不得不提到碎片化学习,这种学习对于不同人或者人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挑战或者不存在挑战。比如对有经验的学习者来说,碎片化学习不是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就是问题,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寻找什么样的知识。

对教师的挑战体现在,教师是数字移民或者数字难民,如何应用全新的方式去培养和教育数字原住民。

而新的学习环境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学生利用Web2.0的工具进行学习。

郭清顺:

教育技术从互联网诞生以来,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网络课堂的出现。在电教时期,技术都是单一展示性的,有了互联网之后,课堂变得更具互动性。第二次是Web2.0的出现,将过去阅读式的互动,即个体与资源的互动,变成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多个群体的互动。实际上Web2.0是一次互动型的革命,是将浏览型的资源互动变成与网上的活的智慧资源、智力资源互动。这就使学习环境变成现实的教学组织与虚拟社会的教学组织并存,如何将线上和线下的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Web2.0带来的挑战。

道焰:

现在的学生对网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们比教师更容易转变观点,更容易掌握和利用网络的应用技术进行学习。但是这也存在一个问题:网络上的人在交流沟通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偏差,他们不会像教师那样,以教育为己任,将知识系统而完整地展现出来。因此,网络虚拟教学是否让人过于乐观?网络虚拟教学体制是否属于教学体系内,值得我们思考。

王竹立:

今天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教会学生构建知识,而学生面对挑战是学会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一教会学生如何检索,第二教会学生如何筛选,教会学生如何交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最后是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按照教育学的观点写作就是思考,它是更深层次的思考。

话题2:Web2.0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

刘玲:

在国外的一个案例中,学生可以拥有个人学习空间。这个空间一开始就有一个预置的模板,相当于把培养方案进行了一个显性化的、可视化的表达。学生点击进去后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专业有哪些技能要求,需要学习哪些课程,达成何种目标。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大学就能形成一个很清晰的规划,在这个框架里,还可以不断地将所学到的知识整合进框架里。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知识碎片化的问题。与Web1.0相比,Web2.0更加强调的是个性化,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的发布者,而且本身跟课程也进行很好的绑定,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学生的列表,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背景。

庄秀丽:

四大区域博客群正在开启教师教育的新途径。未来的教师教育将呈现什么样的新状态?在传统中,教师教育分为职前和职后教育,以后职前和职后的人群会逐步融合在一起,彼此会有一个充分的交流空间;再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手段跟职后的人群充分融合。教师之间的学习,不是一种功利的学习或者简单的合作,而是深度的协同工作,形成有机体。职前的教师可以充分捕获在职教师在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积淀下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教师之间在工作过程中,分享经验,共同探索一些新的工作模式,也会与学生一起去探索未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带动学生体验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道焰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

王竹立:

如何将碎片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觉得博客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我们能够利用博客将对知识的零碎的思考观点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将很多篇博文串联起来,这就可以形成完整的文章。这就是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博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建构的工具。我们不要仅仅把它当成收集资料的工具。

焦建利:

使用微博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互动,从他人的言论中获得灵感,自己也可以随时将感受和顿悟发到网上,让关注的人一起谈论共同的话题。

微博就像筛子一样,不断地将我们认为不重要的信息筛下去。在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由某个信息认识了某个人,认识了他的“粉丝”,所以在筛的过程中不仅把重要的信息留下来了,而且会把越来越重要的人留下来,变成我们的好友。

王昊:

工具先进,终究不能改变教和学的本质。我认为教师的个人博客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这种工具和教学的结合,不是靠个人博客能去实现的,因为教师们在教学中使用的博客与个人博客是完全不同的。国内外的教师们利用博客时,会把它和某一门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利用博客中的互动功能,使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和探讨。

话题3:Web2.0时代的变革如何应对

任友群:

学习科学有3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第一是教育神经科学,也就是认知科学,它研究的是基因、脑功能层面。第二是教育技术的范畴,一切技术如果在教育技术中得到采用,那么它就可以被囊括在教育技术中。关键在于它们如何被使用。第三是学习的发生场所。现在学习环境各种各样,也有在学校课堂上的,也有其他非正式学习的环境里。如何将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相结合,研究学习发生的不同环境。

我们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技术?要以实验得出科学依据,再推广经验,而且需要进行学科交叉,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界的人应该了解甚至研究其他领域,比如神经科学,从而促进学科发展。

李克东:

我们应该加强实践,少说空话,选取一些学校和课程做试点,拿出方案。当前有一个很重要的行动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学习环境(PLE,Personal Learning Enviloment)。PLE由三个部分组成:1.建立虚拟社群,2.存放学习工具,比如Web工具、信息下载的工具、信息创造的工具,信息表达的工具等。3.知识管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借助一些平台,比如BB9.1进行PLE的实验。

王昊 赛尔毕博市场总监

谢幼如:

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是课程。基于Web2.0的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理论、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我较为关注的是课程理论,但是高校的课程理论现在几乎是空白。广东高校最早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改革,现在提升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不管是体制还是模式的改革,不是靠一门课程,而是一个课程群,或者一个专业来推动。

王竹立:

如何解决信息过窄和知识碎片化?第一,进行信息扩展,这要求我们学会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并将这种方法教授给学生。第二,我们要教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我们要重新定义今天的学习,即将建构个人知识体系作为学习的目标,先通过有目的的搜索,找到尽可能多的知识,然后通过简单的复制加工,将信息的碎片连在一起,这是粗加工,这个过程好比我们收集建造房子的原材料,分门别类地放置。再用自己的语言重塑知识,那么这些信息就转变成新的知识,这是对原材料的进一步加工和改造。第三,将加工过的新知识与个人原有知识体系互相整合,使之完整化、体系化,这就建构了个人知识系统,相当于把材料组装成房屋和内部装修的过程。以上3步就是信息时代学习的过程。

王昊:

站在学生的角度,我们可能会遇见这样的情况:不同的教师可能会要求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小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无法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完成系统的学习。我曾经看过一个案例,学生明确提出没有这么多时间完成每一个项目小组提供的每一个任务。这就使我们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Web2.0工具对于教和学产生的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有哪些,这种利和弊如何权衡,怎样更有效地使用工具或者在教学方程中怎么使用它——这也是教学改革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面临的挑战。总之,并不是工具越多越好,而是将一、两个工具研究透了,或者将几个工具结合起来就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任友群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郭清顺 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庄秀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

汪琼 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语丝

李克东:

以前不强调提出问题,只是善于回答问题就可以,现在创新人才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焦建利: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在同行中学习,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在社群中学习,这就是我说要“沉迷于网络”的原因。

郭清顺:

学生未来的学习时间应该是:虚拟社会1/3,课堂1/3,现实社会1/3。

王竹立:

我的口号是:学习就是建构。

道焰:

需要有人引导学生,提供知识体系的主干,而不是光靠学生自己去完成知识体系。

印地安纳大学的教授Edward Castronova:

人类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移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P2P大学的创始人挪威人侯爽:

由每一个人帮助他人学习,以及学习几乎所有的东西。

1kg公益组织的安猪(原名:余志海):

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

猜你喜欢

博客工具挑战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博客天下
第52Q 迈向新挑战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
我为博客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