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山陵设计建造的故事

2011-11-08窦忠如

市场周刊 2011年7期
关键词:中山陵陵墓建筑师

窦忠如

随着近年来建筑旅游市场的日益红火,人们开始注意起那些似明珠一样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诸多经典建筑。对于南京,人们关注的自然是那些建造于民国年间的近代建筑,而开中国近代建筑理念之先河的,自然要数位于南京东郊钟山上的中山陵了。

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盛誉的南京中山陵,不仅是被中国人民尊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也是中华民国建都南京后最早兴建的规模最大的纪念性建筑。它既充分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民族建筑特色,又显现了当时西方流行的建筑理念。

那么,中山陵到底是何人设计建造的,在设计建造中山陵过程中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往事,人们又是如何评价竣工后的中山陵呢?

初出茅庐的中标设计师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在北京病逝。遵照先生生前要求归葬南京东郊钟山的遗愿,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建造中山陵。

同年5月13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通过了《征求陵墓图案条例》,决定向海内外悬赏征求陵墓的设计图案,并采用密封卷的方式进行评选。随后。当时年仅32岁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潜心研究了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等建制后,又根据《征求陵墓图案条例》的设计要求,并实地参照紫金山的地形特点,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工作,终于精心绘制出“设计范界略呈一大钟形”的平面图和建筑物的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等九张设计图纸,以及一张祭堂的侧视油画。同时,吕彦直还撰写了约1000字的《陵墓建筑图案设计说明》,对布局、用料和色彩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9月19日,葬事筹备委员会聘请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德国著名建筑师朴士,著名画家王一亭和著名雕刻家李金发等四位评判顾问,分别对仅标记暗号但不署姓名的中外建筑师和美术家的应征图案进行评判,并写出各自的意见。凌鸿勋,朴士和王一亭三人均评选吕彦直设计为第一名,范文照设计为第二名。而李金发则评选范文照的为第一名,吕彦直的为第二名。

最后,经过四位评判顾问协商后,最终认为吕彦直设计的方案“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评选吕彦直获得头奖。同时,决定采用吕彦直的设计方案建造陵墓,并聘请他为陵墓的建筑师。

中山陵设计建造经过

吕彦直在设计图案入选后,受聘担任中山陵墓建筑师,主持绘制建筑详图,选用建筑材料、监工及工程验收等事务。吕彦直立即着手编制初步概算,总数约为50万两白银,后来限于经费的原因,经葬事筹备委员会讨论决定,中山陵工程分两个部分进行建造。

作为建筑师的吕彦直心里明白,要完成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非有一流的营造厂承建则不能如愿。于是,在工程公开招标的过程中,虽然有多家营造厂参与竞标,但吕彦直却都不是很满意,因为他希望中标的那家营造厂并没有参加竞标——这就是曾建造过上海电话大厦,外白渡桥和南京南洋劝业会等经典工程的姚新记营造厂。对于这家营造厂,吕彦直不仅十分了解其营造实力,而且也曾有过多次愉快的合作。

既然如此,吕彦直一面延长招标期限,一面以他个人的名义写信邀请姚新记营造厂前来投标。果然,姚新记营造厂不负吕彦直所望,在随后由七家营造厂参与投标中以48.3万两白银的造价名列第二,后经磋商终于以44.3万两白银的造价承揽了中山陵的建造工程。

不料,在建造中山陵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工程一度进展缓慢。为了加快工程施工的进度,吕彦直不得不奔波于沪宁之间,最后竟于1926年9月因辛劳过度,病倒在了上海的寓所里。随后,有关工程事务都委托给助手黄檀甫全权处理,但是关于工程技术上的有关事务,吕彦直仍然要亲自裁决。1927年3月,北伐军攻占南京后,葬事筹备委员会由上海迁至南京,并增选蒋介石等七人为委员。随后,吕彦直也来到南京出席葬事筹备委员会议,并敦促中山陵的第二部工程迅速上马。两部工程同时进行,虽然进展十分顺利,但那时的南京已是严寒时节,为了使工程能够按时竣工,大雪盈尺仍照常施工。作为中山陵的总建筑师,吕彦直更是拖着虚弱的病体,不分日夜地在工地上巡视督促。

然而,就在中山陵工程将要付诸验收交工前,一代建筑大师吕彦直不幸于1929年初病逝。

1930年6月11日,国民政府为了表彰这位杰出的建筑大师,特向全国发布了第472号褒奖令,全文如下:

“总理葬事筹备处建筑师吕彦直,学事优良,勇于任事,此次筹建总理陵墓设计详图昕夕勤劳,适届工程甫竣之时,遽尔病逝,眷念劳勋,惋惜殊深,应予褒扬,并给营葬费二千元以示优遇。此令。”

1931年,中山陵管理委员会为吕彦直立了一通纪念碑。在这通石碑的上半部,是建筑大师吕彦直的半身像,这是由孙中山大理石卧像的作者、捷克著名雕刻家高祺制作的;在石碑的下半部,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手书的碑文,碑文日:“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民国)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1930)议决立石纪念。”据说,这通石碑原来安放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的休息室内,但在抗日战争中却不知去向,至今下落不明。不过,巍巍中山陵昭示着这位建筑大师的不朽功绩。

中西合璧的独到意匠

那么,吕彦直设计督造的中山陵到底有着怎样的非凡价值和惊世特点呢?

由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既继承了传统又有创造性的突破。在设计中,吕彦直结合紫金山山坡的地形地貌,沿一条中轴线巧妙地布置各个单体建筑,包括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并用大片绿地和宽大的石台阶,把这些体量并不算大的单体建筑,组合成为一组庄严肃穆而又雄伟稳重的整体建筑群。同时,吕彦直还一反传统的帝王陵墓的建筑惯例,没有设置石象生和神道,其主体建筑祭堂虽采用了传统的造型,但却把平面设计成方形,突出了四个角墩,而屋顶则采用蓝色的琉璃瓦,墙体采用花岗石,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架,檐下又采用石料制成的中国古建筑中特殊的构件一斗拱。在室内的装修上,祭堂的护壁及柱子都采用黑色的花岗石,衬托着孙中山先生那白色的大理石雕像,显得十分肃穆而庄重。

对于吕彦直的这一设计,后来有专家总结认为共有四个特点:一是结构完整,聚散巧妙。设计中结合钟山的形势,把孤立而尺度不大的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贯穿于一条中轴线上,用大片的绿地和宽广的石阶,联成一个大尺度的整体,显得庄严而雄伟。二是中西一体,珠联壁合。墓圹置于祭堂之后,合乎中国传统观念,祭堂采用中国宫殿式建筑为基调,吸收西洋建筑之长处,墓室则完全采用西洋建筑做法,两者结合可谓天衣无缝,同时运用牌坊,陵门、碑亭等中国古代陵墓的传统形制,再饰以华表、石狮、铜鼎等部件,使整个建筑群既富有中华民族特色,而又别具一格。三是气势磅礴,视角见奇。陵墓建筑在山坡上,用392级石阶相连,石阶中缀以八个平台,坡度逐渐加大,视角不断变换。例如由博爱坊望祭堂仰角为90,而从碑亭望祭堂仰角则为19°,瞻仰者缘石阶拾级而上,庄严肃穆之感与景仰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而到达大平台,再回首俯视,却不见石阶,仅见平台连成一片,如同平地一般,令人啧啧称奇。四是简朴庄重,寓意深远。建筑古雅纯正,结构朴实坚固,色彩庄重,整个建筑布局呈一大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凌鸿勋语),“适成一大钟形,尤为有趣之结构”(李金发语),“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王一亭语)。

猜你喜欢

中山陵陵墓建筑师
遗产旅游动机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试论中山陵建筑的东西方文化因素
小小建筑师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南京中山陵蜡梅资源及应用研究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