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申遗:把美告诉世界
2011-11-08刘阳
刘阳
苏小小的西湖,白娘子的西湖,白居易的西湖,林和靖的西湖……如今,早已闻名遐迩的西湖,又正式成为“世界的西湖”——成功地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西湖申遗成功,实现了杭州市和浙江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圆了杭州老百姓的“世纪之梦”,必将极大地提升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更好地保护西湖2000年历史连续性创造有利條件。
同时,西湖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与这些湖泊类文化遗产相比,西湖文化景观显示出独一无二的特征。
如果有人站在西湖边,望着波光激滟的湖水和妩媚的群山,问一句“西湖是什么”,肯定会使人感到忍俊不禁的。但事实上,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不论什么事物,都需要问个为什么,这是理性使然。
“西湖是什么”?2004年7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协调员尤嘎尤基莱特先生以个人名义来杭州考察时的情景。他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资深的世界遗产专家,曾先后三次来过中国,为武夷山、苏州园林,明清皇家陵寝三个备选的遗产地撰写正式推荐报告,均获高票通过。他在杭州仔细考察了西湖的方方面面后说:“来杭州之前,我并不看好西湖申遗的优势,因为我的祖国芬兰,有一百八十多个风景优美的湖泊。考察以后,我觉得西湖很有特点,不是一般的风景优美,而是体现了人,自然、文化三者完美的结合。很好,我支持它申遗。”
申遗之路,十年磨一剑
早在1999年,西湖申遗工作就正式启动了。西湖申遗工作从1999年开始启动。2001年,以西湖申遗为主要任务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实施。2006年,西湖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8年8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致函提请,西湖作为正式申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核准。2009年2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递交西湖申遗文本及规划纲要。之后。根据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对申遗文本及规划纲要作了修改完善。
2010年2月,浙江省再次向世界遗产中心递交申遗文本及规划纲要,通过初审。同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专家到杭州对西湖申报项目进行实地评估考察。2011年5月,世界遗产中心公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西湖申报项目的评估意见。
当地时间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6个国家发言全部支持并高度赞扬该项目,21个委员国一致赞成通过。
回顾西湖申遗的历程,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西湖的“故事”已打动了国际文化遗产界的专家,以此为契机,“文化名湖”还将会把更加美好的故事告诉整个世界。
西湖:自然美、人文美的典范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总面积为3322.88公顷,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六大要素组成。
”她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绘画美学、造园艺术和技巧传统背景下,持续性创造的中国山水美学景观设计经典作品,展现了东方景观设计自南宋(13世纪)以来讲求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在9至20世纪世界景观设计史和东方文化交流史上拥有杰出,重要的地位和持久、广泛的影响。她在10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并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未有大的变换,成为景观元素特别丰富、设计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技术评估团对西湖如是评价。
从9世纪到1 2世纪,由于一系列大规模的疏浚工程以及杭州城区的发展,西湖的主要结构元素——白堤和苏堤,在唐代白居易与宋代苏轼的领导下建造完工。西湖格局初步形成,并延续至今。
唐代晚期以及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定都杭州。这一时期,西湖周边兴建了众多寺庙,佛塔以及洞窟,使之成为佛教中心。据统计,西湖周边,共有480多座佛教寺庙隐匿其中,许多禅宗寺庙在那时被修建起来,包括灵隐寺、净慈寺、中天竺寺等。
公元1127年,南宋定都杭州,西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13世纪,“西湖十景”题名景观得以确立。从那时起,作为一处拥有广大山峦湖泊,大尺度的特殊景观,西湖声名鹊起,而其以“三面云山一面城”为特色的景观环境,也于这一时期成型。
元朝建立后,西湖被统治者认为是南宋王朝倾覆的主要原因而被弃置。由于缺少了定期的疏浚与保养,西湖迅速淤塞。
明朝时期,西湖景观的设计与建设进入复兴时期。大规模的湖水疏浚工程重新展开,并建造了一系列景点,包括三潭、小瀛洲、湖心亭,以及锦带桥。这种复兴促进了以湖泊景观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创作。
清朝有多名皇帝曾数次游览西湖,并留下了书法诗歌等称颂西湖美景的作品。西湖于这一时代再次被疏浚,周边寺庙得以修葺。1809年,阮公墩岛由湖底淤泥堆积而成,“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形成,西湖发展至顶峰时期。同时,“西湖十景”得到了前来游览的皇帝赞许,为更多人熟知。
清朝晚期至民国初期,西湖岸边兴建了一些别墅与古典园林。1921年至1922年,分割西湖与杭州城市的城墙被推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西湖景区被宣布为受保护景点,新一轮的湖水疏浚工程于1952年开始,名胜古迹被修复并向公众开放。
西湖是一个自然湖,更是一个人文湖,是人与自然长期良性互动的产物。西湖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演进,始终活着的文化自然形态。它的自然美折射出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人文、建筑等诸多文化理念,而它的人文美则渗透了许多自然的、物候的意象。
一千多年来西湖一直保持着历史的原真性,其基本元素和符号既没有被湮灭,也没有被改变,始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西湖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表达,就是与世界上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人文景观是最多的:与世界上以人文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自然景观是最美的。它无疑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保护西湖,古往今来的使命
西湖的兴衰史,首先是一部杭州人民和历代先贤保护、建设西湖的历史。像唐代的李泌、白居易,吴越国的钱锣,北宋的苏东坡,明代的杨孟瑛,清代的李卫等,都对保护西湖作出了很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都把保护西湖作为重要使命,在西湖的保护、建设和管理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把保护西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世界遗产保护准则的要求,使西湖的自然人文生态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
一是优化城市布局。杭州按照“保老城、建新城”的理念和“两疏散、三集中”的思路,使西湖得到了更好地保护,使历史文化名城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在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二是实施综合保护。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围绕“保护西湖、申报世遗”目标,连续10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通过综保工程,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充分体现了“还湖于民”:通过综保工程,实现西湖水“一月一换”,水质得到了全面改善,景区公共绿地新增100多万平方米,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得到保护,自然生态得到修复:通过综保工程,保护修缮、恢复重建了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恢复西湖水面0.9平方公里,杭州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格局得以保护,“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西湖变得更生态、更亲民、更有文化,更有品质。
保护西湖不仅是杭州城市管理者的历史责任,更是800多万杭州人和“新杭州人”的历史责任。杭州的许多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在专家和市民的呼吁下保护下来的,这一点着实值得很多城市借鉴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