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球肘调查研究

2011-11-08薛天庆陈忠菊耿家宝邵长海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网球肘肘关节网球

薛天庆,陈忠菊,耿家宝,邵长海

(1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2庆平希望学校 体育组,安徽 合肥 230011;3.安平中学 体育组,安徽 铜陵 244000)

安徽省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球肘调查研究

薛天庆1,陈忠菊1,耿家宝2,邵长海3

(1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2庆平希望学校 体育组,安徽 合肥 230011;3.安平中学 体育组,安徽 铜陵 244000)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六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疑似网球肘患者进行问诊、关节活动度测量、触诊和相关体格检查,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球肘的发生率及成因,以期为网球爱好者和体育专业学生网球学习、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球肘;调查研究

网球运动作为绅士运动,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追捧。自从2011年6月4日李娜法网折桂后,神州大地刮起了一股“网球风”,网球运动在中国空前升温。但网球运动给人带来运动激情和快乐的同时,也会带来损伤的困扰,如肌肉拉伤、扭伤、网球肘等。随着网球运动在我国的飞速发展,高校网球的开展目前也如火如荼,一些网球伤病也逐渐走进大学生视野,特别是从事网球运动的体育专业学生,其中网球肘的困扰尤为突出,它不仅影响运动成绩的提升,缩短运动寿命,而且还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都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也给一些看到网球拍蠢蠢欲动的学生带来畏惧心理。本课题在安徽省高校体育专业从事网球选修的大学生中展开有关网球肘的调查,分析网球肘的发生率及发生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以让更多的人在网球学习和教学中正视网球肘,更好地以康健的身心状态参与其中。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定安徽省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350名(安徽师范大学100名、淮北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学院、皖西学院和巢湖学院等各50名),以网球为选修项目,从事网球运动一年以上者,其中男 253名、女 97名,平均年龄(19.6±2.8)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大量网球运动学术论文、运动医学、损伤临床康复和物理医学学术会议论文,并从中筛选对网球肘损伤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的论文136篇。参阅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体育保健学、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运动损伤学、运动康复学、网球、网球裁判等学科的书籍35本。

1.2.2 调查法 对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共发出350份,回收318份,有效问卷306份,有效回收率87.42%。根据问卷选择出疑似病例,对疑似病例进行肘部触诊、关节活动度测量、功能检查评分,并根据医院X光片和病情诊断报告,统计确诊网球肘大学生。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徽省高校体育专业网球专选学生肘部损伤的发生率

统计显示,350名学生有205名曾受过不同程度的伤,损伤率达58.57%。网球运动损伤最典型损伤是网球肘(占肘部损伤的46.60%);损伤部位与发病比例:肩关节(占 9.93%)、肘关节(占 34.48%)、手部 (占 20.66%)、 腰部 (占 18.22%)、 膝关节 (占6.09%)、踝关节(占 10.62%)。 (见图 1)

图1 网球运动损伤发生主要身体部位

2.2 网球肘的病程及程度

统计显示慢性损伤占总损伤的61.2%,急性损伤占总损伤的12.4%,兼有急性和慢性的混合损伤26.4%。损伤程度上有65.6%是属于轻度损伤,29.8%是属于中度损伤,4.6%是属于重度损伤。

2.3 导致网球肘因素

2.3.1 网球运动的项目特点 网球运动曾被称为“连锁快速反应”运动,主要是因为它是多回合、需要短时爆发力的运动。此项运动几乎包含了所有的运动技巧,包括灵活性、力量、速度、配合、耐力、柔韧性以及坚韧的意志力等[1],要求运动员具有高速的无氧爆发力以及对打时的次极限强度的间歇用力。网球运动员的身体要求包括很强的有氧、无氧心肺功能以及骨骼肌系统的完整动力链。运动员在场上需要经常做向前、向后、斜向与横向的运动。据统计,网球比赛中,一场女子单打实力相当的高水平比赛跑动量可达 5 000米以上,男子五盘可达6 000米以上;高水平发球选手发球时速可达每小时200千米之多,抽球可达100千米 之多[2]。另外,随着网球运动战术的演变,现代网球技术主要体现出“快、狠、准、变”等特点,这样对运动员的跑、跳、跃、扣、抽等的身体素质要求就较很高。网球运动损伤多发部位在肘、腕及肩部,其次是下肢及腰部。网球运动经常被人形容为“挥拍上阵”,一场比赛挥拍总数一般不少于1000次[3],加上截击、扣压等,对运动员的肘关节、肩关节的负担都是极大的,因此,在网球运动中稍不留意,就容易出现肘关节的损伤,特别是网球肘。

2.3.2 肘关节解剖结构因素 肘关节由肱尺、肱桡和桡尺近侧三组关节包于一个关节囊内构成,故称为复关节。其中肱骨滑车与尺骨半月切迹构成肱尺关节,属于蜗状关节,是肘关节的主体部分;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凹构成肱桡关节,属球窝关节;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骨切迹构成桡尺近侧关节,属车轴关节。关节囊附着于各关节面附近的骨面上,肱骨内、外上髁均位于囊外。关节囊前后松弛薄弱,两侧紧张增厚形成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呈三角形,起自肱骨内上髁,呈放射状止于尺骨半月切迹的边缘,有防止肘关节侧屈的作用。桡侧副韧带也呈三角形,附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环状韧带之间。此外,在桡骨头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附着于尺骨的桡骨切迹的前后缘,此韧带同切迹一起形成一个漏斗形的骨纤维环,包绕桡骨头。肘关节的肱尺关节可沿略斜的额状轴作屈伸运动;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是必须同时运动的联合关节,司前臂的旋转运动;肱桡关节虽属球窝关节,但只能配合上述两关节的活动,即与肱尺关节一起,共同进行屈伸运动,配合桡尺近侧关节进行垂直轴的旋转运动,但却失去矢状轴的内收、外展运动的能力。

2.3.3 运动技术错误 体育专业学生不能够正确掌握网球的技术动作是网球肘最突出的原因。由于网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许多学生在中学没有接触过网球,他们只是因为网球在我国空前受宠,专业人才缺乏的大环境下而决定选修网球的,思想上、身体上都没有做好准备。又由于网球运动技术不易掌握的特点,所以在学生没有注意学习网球技术的科学性和持续性等情况下,极易形成错误的击球动作,如击球时主要运用上肢的肘、腕关节发力,没有有效地依靠转腰、转肩的力量;在发球时,没有借助腰部的力量,而是单纯依靠手臂发力等等,这些都给网球肘的产生创造了机会。

2.3.4 准备活动不适 网球运动属于隔网对抗型项目,参与者处于不停的奔跑、移动、起动、骤停等一系列交替性运动之中,训练之中动用人体的器官和系统较多,对网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许多练习者认为网球运动没有田径、篮球等运动项目的运动量大,准备活动可有可无。事实上准备活动如果不合理,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就会增大。在准备活动不充分、不正确甚至没有进行准备活动的情况下,贸然用力击球、快速跑动、来回移动,极易发生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损伤。研究表明由于准备活动不合理而造成运动损伤的人数在总损伤人数的17.4%[5],这说明,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网球肘的重要因素。相反,准备活动的量过大,运动员在进入正式的训练或比赛时,身体的技能水平已经明显下降,运动疲劳已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再继续训练或比赛就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韧带的拉伤。准备活动应包括一般性和专项性活动,准备时间为15-30min适宜,准备活动要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但不疲劳为宜。

2.3.5 教学安排不当 网球运动进入高校以来,参加此项运动的学生越来越多,对于就业压力大的体育院系的学生更是看重网球专业的前景,“一股风”的选网球为自己的专项,以致出现网球就业选修课的人数庞大现象,再加上一些网球爱好者的旁听,给授课教师增加了一定的负担。从老师的层面讲,学生太多就易导致没有精力顾及到每位学生的现象,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很大程度上会呈现不能做到人人都辅导的弊端,秩序混乱、被球和球拍击中、课堂延伸到田径场等情况常有发生;从学生的层面讲,人多受干扰注意力难以集中,对所授内容不能深入了解和接受,动作和技术上的错误不能第一时间得到纠正;从学校的角度讲,专选网球人数多,而场地、教师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一些教学安排不合人体机能状况,如上午一、二节课安排网球课,人体机能难以调整到应需的状态。这些都给网球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成为了网球运动损伤特别是网球肘的潜在产生因素之一。

2.3.6 身体素质条件差

网球运动中,肘部所承受的冲击力和震动是造成网球肘的最主要原因。人体肌肉、关节、韧带的运动能力、承受负荷都有一定的限度,当击球时的力量、手臂的翻转超过了手臂的正常阈限,长期周复的击球,就会使前臂的肌腱纤维因反复过度牵扯而劳损,形成了网球肘。

虽然体育专业学生经历过高考前的相关为体素质训练,但是他们多为半路出家,进入体育院系时文化课突出,体育成绩平平,更没有系统的专项训练,又由于网球的普及范围相比还很小,很多学生中学时没有接触过网球。这样,在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方面学生都很难达到网球教学训练的要求,又由于他们喜欢攀比,有的甚至模仿费德勒、纳达尔等一流选手的动作,致使肘部承受力超过其身体极限,长期积累成“网球肘”。

另外,运动场地器材缺乏和不足,专业网球教师的缺乏,生理、心理水平欠佳也是造成网球肘的原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网球项目固有特征,肘关节解剖特点,参与者运动技术错误、准备活动不当、身体素质条件差等都有可能成为网球肘的“罪魁祸首”,经调查,安徽省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球肘占肘部损伤的46.60%,主要以轻度损伤为主。

3.2 建议

(1)学生应熟知网球运动项目特点,了解肘关节解剖结构并正确认识网球肘。网球运动是一项多回合、短时爆发力参与的运动,它需要运动员很强的耐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桡骨、尺骨上端构成,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三个关节共同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并构成稳定系统和动力性稳定系统,是肱桡关节和桡尺关节的车轴式旋转运动、肱尺关节屈戊式运动的综合。网球肘是一种常见的网球损伤,常以慢性为主,及时的发现治疗就可以顺利康复,常见治疗方法有医药治疗、手术治疗和运动处方治疗,后者是最经济、实惠和“绿色”的物理治疗方法。

(2)学生应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加训练,以保证在正确的技术动作下训练、比赛。学生不应“闭门造车”,而严格按照专业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训练和比赛,规范技术动作,条件允可下,也可以通过教材和影像、视频等进行技术动作学习。

(3)学生应重视训练和比赛前的准备活动,确保以最佳身心参加训练。准备活动应包括一般性和专项性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柔韧、弹跳和反应等,准备时间为15-30min适宜,准备活动要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但不疲劳为宜。在温度低、风速大的恶劣天气下,准备活动的时间应适当延长。教师应定时安排网球心理训练,以增强学生在压力下去自我调节,适应网球训练和比赛节奏。

(4)学生应加强网球专项的身体素质练习,使其适应网球训练和比赛要求。学生应有目的的进行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的练习,特别是腕、肘、肩、腰、踝等重要部位的练习,可以通过步法、耐力跑、静力拉伸等途径。

(5)学校应科学安排网球授课教师、网球课的人数、时间,使场地器材分配最优化。尽量安排专业教师授课,网球课的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30人,时间应安排在下午为宜,场地要求平整、防滑等。禁止在大雨和大风等恶劣环境下进行教学训练。

[1]陶志翔.网球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任德利,邓皓轩.网球教学与训练中“网球肘”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12):147-148.

[3]骆积强.网球教学与训练中肘关节损伤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113-116.

[4]黄祁平,肖建忠,等.基于网球训练中肘部韧带损伤机制的运动解剖学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3):211-213.

[5]张海峰.对网球肘的正确认识和防治[J].体育保健,2003(6):50.

G80-3

A

1674-1102(2011)06-0093-03

2011-10-23

池州学院引进研究生课题(2009RC014)。

薛天庆(1980-),男,安徽萧县人,池州学院体育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损伤康复和网球教学训练;陈忠菊(1982-),女,安徽霍邱人,池州学院体育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排球训练。

[责任编辑:束仁龙]

猜你喜欢

网球肘肘关节网球
突然拧不动毛巾 当心“网球肘”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网球究竟是什么颜色?
腰痛不用愁,网球来帮忙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运动疗法联合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治疗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锅铲运动治疗网球肘
童话里的网球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