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踏遍青山人未老——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

2011-11-08陈华文李素矿

科学24小时 2011年10期
关键词:赵鹏矿床老师

文/陈华文 李素矿

踏遍青山人未老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

文/陈华文 李素矿

他是中国数学地质的奠基者;他是获得国际数学地质最高奖的亚洲第一人;他是2010 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他是中国地质界的大师……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她赐予人类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地质学领域,有许多学者孜孜不倦、努力探索矿产资源的奥秘。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年80岁的赵鹏大,在60年的地质生涯里,饱含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用自己的执著和勤奋,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地质人生!

流亡四川,从小立志从事地质勘探

1931年5月25日,辽宁省奉天(今沈阳市)一个铁路小职员家里,伴随着阵阵啼哭,一个小男婴来到了人世间。他的降生,给平凡的家庭平添了莫大的喜悦。父亲给男孩取名赵鹏大,其寓意是将来像鲲鹏一样展开巨大的翅膀,在空中自由翱翔。然而,赵鹏大出生4个月的时候,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进了奉天。赵鹏大的父亲不愿意当亡国奴,携一家老小,离开东北,一路南下,最后流亡到四川勉强安身。襁褓中的赵鹏大,跟随家人走上了流亡之路。

从小学到高中,赵鹏大换了6所学校,不论搬迁到何地,父母都没有让他耽误学业。父亲曾忍泪对幼小的赵鹏大说:“孩子,虽然我们的老家回不了,但书还是要读,学还是要上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回东北。”赵鹏大至今都隐隐地记得,那时父亲总是惦记着家乡,父亲强烈的爱国之心,对赵鹏大成长有深刻的影响。

赵鹏大上的小学校园,开始是一个废弃的破庙,再后来是一个茅草盖的土屋。上小学时,老师曾带年幼的他们到煤矿参观。赵鹏大看着黑色的煤炭,被挖煤工人源源不断地从地下的黑洞输送出来,这让他非常好奇。他问老师:“为什么我们的地面是黄土,而地下却是黑色的煤块?”老师说:“由于地球漫长的演化,那些上亿年前的树木变成了煤炭。”他又问:“树木能变成煤块,为什么就不能变金子呀?”他的发问,一下子把老师给难倒了。赵鹏大又去问其他的老师,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很长一段时间,“树木为什么会变成煤”这个疑问一直印在他脑海里。每次放学经过矿区,他都百思不得其解。

从12岁开始,赵鹏大就离开父母,背着行囊到四川省自贡市东北流亡中学读初中。父亲对他说:“以后你的生活要自立了,再也不是小孩子,一定要好好读书。”在赵鹏大眼里,父亲是威严的,父亲的话他记在了心里。东北流亡中学求学之苦,超出了他的想象。

当时正是抗战期间,四川作为大后方,所有物资都要为抗战前线服务。蔬菜、大米、肉类都是学校的稀缺品。当时学校用餐,基本上是无菜可吃,常常以辣椒粉拌盐粒下饭。主食也是那种粗糙、发黄的大米,令人难以下咽。住宿条件也简陋,几十个同学合住在一间大寝室,若天下大雨,那么寝室必定是下小雨。但是,东北流亡中学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有部分老师是从日占区过来的,有些甚至是大学里的教授。赵鹏大求学的生活虽然艰辛,可是求知的过程却是快乐的。

在地理课上,赵鹏大知道了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地下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不仅产煤,还产石油、黄金、玉石、铁矿……他没有料到,在平静的大地下,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奇珍异宝,可中国科技落后,没有能力开采这些宝贝!赵鹏大对老师说:“这真是太遗憾了,我将来要当地质学家,勘探地下的矿藏。”老师拍着他的肩膀说:“只要你努力,将来一定行!”老师的一句话,燃起了赵鹏大立志成为地质学家的强烈信念。当时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中学生,最后会成为中国资源勘探的开路先锋!

刻苦求学,推开地质王国的大门

1948年,17岁的赵鹏大面临报考大学的选择。抱着当地质学家的梦想,他欲报考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但是,他的选择遭到了家人反对。母亲认为从事地质工作非常辛苦,在野外到处奔波,和乞丐没有两样。父亲则主张他报考军校,推崇军事救国。他的祖父甚至认为学地质是“看风水”,以后成为风水先生有什么出息?当时,人们热衷于学习机械、电机、经济等专业,但赵鹏大毅然报考了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鹏大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被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录取。北大聚集了中国一流的地质学家。系主任孙云铸老师的“古生物”课、王鸿祯老师的“地史”课、马杏垣老师的野外实习课,都让赵鹏大开阔了知识的眼界。他在北大期间学习异常刻苦,冬天的早晨,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他坚持在操场上跑步。他知道,将来从事地质研究,健康的体魄是前提。他总是全班第一个到教室里自习的学生,为了记住各种岩石的种类和特性,他像背外语单词一样进行背诵,把各种岩石特性记得清清楚楚,课堂上只要老师说到某种岩石,他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赵鹏大主动提前自学高年级的课程,阅读大量地质期刊。图书馆是他最乐意去的地方,只要有空,他就会直奔那里,在书山书海里快乐地钻研知识。面对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财富,他非常感慨:如果地质是汪洋大海,那自己就是一个勤劳的渔夫。带着对地质浓厚的兴趣,他也试着拿起笔,为报刊撰写科普文稿。在校期间,他一口气就发表了十多篇文章,如《漫谈湖泊》、《化石的故事》、《煤》、《石油的成因》等等。在同学们眼里,他不仅具备科学家的潜质,还蕴含作家的气质。周末,同学们都到郊外去游玩,可是他却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认真研究岩石标本。每一块岩石标本,在外人看来都是枯燥的,可是赵鹏大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的眼里,这些岩石都是地球在漫长岁月里最有价值的“艺术杰作”。岩石,也是打开地球神秘之门的金钥匙。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赵鹏大的专业知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于未来的研究,他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起来:“找矿”作为主攻目标。195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分配到刚刚筹建的北京地质学院参加建院工作。

1954年,国家从成千上万的优秀青年中遴选人才到前苏联深造。赵鹏大很荣幸地被派往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地质学家雅克仁教授。他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同时他也知道这个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导师对他说:“你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专家,必须考察500个矿床。”这句话,赵鹏大记在了心里,并且是一辈子。

此后,他利用假期,到乌拉尔、乌克兰、科拉半岛及外贝加尔等地区认真细致地考察各种类型的矿床。其中包括世界级的禾洛姆塔乌铬矿床、尼克泊尔镍矿床、阿帕奇特磷大石矿床、白桦金矿床。在广阔的大自然里,他觉得从事地质工作是一种无比正确、无比光荣的选择。

前苏联是中国的“老大哥”,在地质科学研究方面远胜中国。赵鹏大深知,获得这个留学机会不易,要抓住一切时间努力钻研。经过两年的研究生学习,赵鹏大获得副博士学位(此学位相当于硕士),他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到祖国,重新来到北京地质学院的工作岗位。

辛勤耕耘,潜心科研以苦作乐

1960年,28岁的赵鹏大正是雄心满怀的年纪,这一年他晋升为副教授,并参与中国首次招收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研究生工作。当时,他是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也是最年轻的研究生导师。

赵鹏大玩命似地从事教学科研,以至于他的身体出现了毛病。1963年之后的三年里,他患上了严重的膑骨软化症,这种病疼起来会让人痛不欲生,有时候还不能正常行走。在这三年里,他克服病痛,潜心钻研业务。每逢暑假,他忍着身体的疼痛,带领学生辗转来到云南个旧锡矿区进行教学实习。

个旧素有“亚洲锡都”之称,这里的大山下面蕴藏着丰富的锡矿,同时数不清的矿井矿洞在地下连成一个微型的社会。每次到矿区,赵鹏大总是穿上工人的工作服,戴上安全帽,率先下井,对工人们采矿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在矿井下,他非常谦虚,丝毫不摆大学老师的架子,对工人们提出的每一个勘探细节问题,他都详细解答。

就是抱着对地质勘探事业的热爱、对科学的痴迷,赵鹏大首次利用数学模型模拟了矿床勘探过程,这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大胆的学术探索。在这之前,中国地质工作者在找矿中更多凭的是实际经验,他的“数学地质”这个概念刚提出,就在地质界引起广泛关注。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像赵鹏大这样的业务骨干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即便在人生的逆境中,他也没有放弃专业学习与研究。他内心坚信:乌云终将散去,动乱不会长久!

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创伤,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百废待兴。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从此,中国地质界迎来科学的春天。面对新时代,赵鹏大异常感慨,知识重新赢得重视,科学再次回归人民。他科研的劲头更足了。

赵鹏大在地质王国里格外陶醉,格外享受。他提出了“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理论、准则和方法体系,并以此为内容编写了教材和专著,在我国首次创立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方向。以他为首编著的《矿床统计预测》,获地矿部优秀教材奖。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他为矿产普查与勘探和数学地质两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有志者事竟成”,以赵鹏大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国地质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于1988年被评审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1990年夏天,年近花甲的赵鹏大不顾同事的好心劝阻,为承担科技攻关课题,带领同事和学生们深入新疆罗布泊地区进行野外勘探。罗布泊被称为“死亡之海”,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变化莫测,为了做好研究,他下定决心,朝着神秘莫测的罗布泊出发。这里吃的苦、受的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天,他风尘仆仆从帐篷出来,带上宝贵的一壶水和一点点干粮。在沙漠里,水比黄金还贵,他每喝一口水,都要思前想后,生怕浪费。到了正午,地表温度超过50℃,毒辣的阳光刺射在皮肤上,异常难受。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如果不小心就会迷路,他让学生们紧跟其后,自己手拿指南针和罗盘,一步一步行走在勘探的征途上。

教室、实验室如果说是赵鹏大教学的阵地,那么广阔的大自然则成为他地质研究的大舞台,从西部遥远的昆仑山麓到惊涛拍岸的东海沿岸,从严寒荒凉的戈壁大漠到风景如画的彩云之南,都留下了他地质勘探的身影。在黄沙漫漫的沙漠中,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在条件艰苦的矿井下,他手拿放大镜、地质锤和记录本,认真考察每一个地质现象,采集每一块岩石标本。野外地质考察不仅磨砺了他坚强的意志,还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在空灵的山谷,他呼吸最新鲜的空气,聆听小鸟清脆的叫声,沐浴习习的凉风,他以苦为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加深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11年5月25日,赵鹏大院士整整80岁高寿!在80年漫长的岁月里,他见证了祖国由弱到强,我国地质研究与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光辉历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赵鹏大把目光投向了远方,在未来的科学之路上,他将继续书写辉煌的地质传奇!

>>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赵鹏大(中)在前苏联留学期间与同学合影。

猜你喜欢

赵鹏矿床老师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成矿模式研究
西藏甲玛矿床中高硫化脉的发现与意义
安徽省宿松县小岗饰面用大理岩矿床特征
“同分异构体”知识解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社团少年
针对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