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革命中的牧师俞国桢

2011-11-08

世纪 2011年6期
关键词:大总统团员上海

张 化

(作者为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基地兼职研究员)

俞国桢,浙江宁波人(1853—1932)。毕业于杭州育英书院,1888 年受封为基督教长老会牧师,1894 年就任上海虹口长老会堂牧师。1906 年创办中国耶稣教自立会;最盛时,有310 多个教堂,分布20 多省及南洋,信徒达2.2 万人;延续到1958 年,加入中国基督教联合礼拜。从摆脱外国势力控制,由中国人自己办教会的主张和教会实践看,自立会在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史中奏出了最强音,带动了自立潮流的形成和发展,客观上成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先声。

就是这样一位牧师,自立会的领袖,却也是辛亥革命光复上海的功臣。

创办和领导闸北商团,为光复上海立下功劳

上海光复中,商团是重要的军事力量。商团于1906年由上海各业绅商组建。1911 年,各种风潮、各省起义,屡扑屡起,遍地烽火,清政权危在旦夕。上海绅商揣情度理,大力扩充商团。实际上是合法地编练准军事组织,作为进退两得之举。闸北商团应运而生。

这年3 月,闸北的钱允利、俞国桢、顾宋臣、王栋、马逢伯、王星斋、徐宗鉴、张竟成、陈维新等开始酝酿、筹办闸北商团。钱允利是闸北米业巨头,王星斋是中国扇子大王;俞国桢、顾宋臣、马逢伯、徐宗鉴、陈维新是同盟会员;王栋任职闸北市政机构;张竟成身份不详。可见,闸北商团发起人中,以商人为号召,以同盟会员为主体,还有不便抛头露面的光复会会员暗中给予支持。成立后,会长屡次更换,俞国桢始终是副会长;实际运作中,俞国桢是核心人物。

6 月12 日,商团开职员会,推选钱淦为会长,钱允利、俞国桢为副会长,吴龙泉为总司令。商团会长的责任是监督全会执行会务。职员会还通过了商团章程。宗旨是:“培养强健体魄,振起尚武精神,联络各业结一大团,保卫一己身家性命财产,为商战后盾,以扶佐地方治安,增涨国家势力。”商团在工厂、商店等处设了8 个报名处,其中一个设在中国耶稣教自立会所在地海宁路中国自立长老会堂。商团的早晚应急联络处,设在海宁路堂旁边的顾颐德药号。商团团员又称操员,利用业余时间操练。内容包括徒手体操、枪械、兵操、铳剑术及野外要务。会员及操员因公负伤或殉身,由商团筹款加以抚恤。商团经费来自公款移拨、个人捐助、各业月捐、会员和操员的月捐。职员会当场募集近500 元,捐款者多是闸北工商界人士;月捐也很可观,仅设在闸北的上海丝厂茧业总公所的月捐就达150 元。

7 月16 日,闸北商团举行开操典礼。团员先集中在商团事务所,由俞国桢、钱允利、吴龙泉督队,雄赳赳、气昂昂,列队行进2 公里到达操场。南市各业商团共派1000 多人前往祝贺。这些团员穿着团服,奏着军乐,步伐整齐地经过法租界和英美租界。沿途,巡捕房派巡捕维持秩序,电车、马车一律暂停让路,观者如潮。商团首次展示雄风。上海、宝山两地最高军政官员出席典礼,如上海道台刘燕翼、松江府海防厅同知查燕绪、宝山县令胡调元,等等。上海各界和民间团体各派代表出席。上海道刘燕翼(字襄孙)发表讲话,要求团员忠君爱国,以富国强兵。全国商团联合会会长叶惠钧致贺词。俞国桢以《勇气、志气、义气》为题发表演说,谈爱国健儿须具的气质,鼓励团员在多事之秋,奋勇向前。

光复前,闸北商团自行采购枪械,不多,且杂。光复前夕,苦于缺少枪械,俞国桢于10 月16日亲自执笔,要求刘燕翼配发枪支。他让闸北地区最有实力的上海丝厂茧业总公所出面。理由冠冕堂皇:汉口起义,局面混乱。虽然银根紧急,实业很难支持,但丝厂并未停工辍业。一旦停工,在闸北为数最多的丝厂工人坐食维艰,极易滋生事端。但丝厂亟需保卫。要求道台照会商团,每夜派人巡逻。当然,必须给商团配发枪支。风声鹤唳中,此要求当然没有结果。上海光复当天,闸北商团从制造局领到一批枪支弹药,第二天又领枪200 支,这才武装起来。

本来,起义各方商定11 月3 日下午2 时起义。由于消息走漏,3 日上午,闸北巡警提前起义,占领了上海巡警总局。闸北商团按分工,立即占领闸北各处要害,并彻夜巡逻,确保起义成功。3 日夜,从闸北商团和起义巡警中挑选出的53 名精干人员,组成敢死团,与各路起义军一起攻打制造局。于次日9 时,攻克制造局。3 日晚,租界当局派万国商团的马、步队,越界进驻沪宁车站,准备趁乱占夺车站,扩充租界。4 日上午,闸北商团司令吴龙泉、指导尹邨夫受派前往车站交涉。当天22 时,闸北商团全副武装,接管车站,确保沪宁铁路在起义军队的控制之下。军队和装备源源不断运往攻打南京的前线。沪宁铁路成为革命军的生命补给线,沪宁车站就是补给站。

9 月18 日,上海各界在哈同花园召开义振大会,请闸北商团到场维持秩序。由俞国桢、钱允利、吴龙泉督率,团员们从下午值勤到第二天凌晨1 点,始终不懈。光复后,维持闸北社会秩序,事无巨细,尽心尽责。1912 年3 月19日,两个团员巡逻至舢板厂宝康里附近,听到呼救声。原来是夫妻吵架,妻子上吊。幸遇商团得救。第二天,天保里后、北南林里附近,顺徽路口(今百禄路)的房主擅建棚门,阻碍交通,被举报到闸北市政厅。厅长令房主拆除,房主不从。厅长派商团前往晤商,并监督拆除。房主慑于压力,只得拆除。部分团员还承担了孙中山先生就任大总统前后在上海和南京的警卫工作。

光复后,沪军都督陈其美向闸北商团等10 个功绩特殊的商团颁发了金质奖牌,向钱允利、俞国桢、王晓籁、尹邨夫等50 多个功勋卓著之人颁发了“奖凭”。上海光复一周年之际,陈其美和李平书等人特地到闸北召开恳亲会,充分肯定和感谢闸北警界和商团在光复中的作用:“去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光复时,闸北警界实首先起义,商界诸君亦极力赞助,故得闾阎安堵,鸡犬不惊。此皆诸君群策群力,深明大义之所致。况此一年中,种种困难财政支绌,外交棘手,支持更非易易,尤见诸位热心爱护,勉为其难。”

光复后,闸北商团团员发展到1000 余人。俞国桢则功成身退,仍作牧师。

支持新政权,赞美孙中山

1911 年12 月,沪军都督府刚成立,正逢《圣报》第四期出版之时,俞国桢刊登《沪军都督府广告》,帮助新政权维持社会秩序。当时,上海、南京等地已经光复,清廷下了罪己诏,尚未退位。沪宁组织北伐义勇军,准备“直捣黄龙,枭彼元首。然军需浩繁,亟宜筹集”。《圣报》刊登沈缦云等人发起赞助的“沪宁北伐义勇军筹捐启”,帮助筹款。1912 年1 月,《圣报》在封面上以大号字恭祝“中华民国万岁”,“大总统万岁”,并用红色来渲染气氛。又刊登《大总统誓词》、《大总统劝告北军将士宣言书》、《大总统布告各国书》等革命文献,发表《上海中华基督徒贺大总统电文》,连载《孙逸仙事略》;2 月起,连载《孙中山先生在东京演说辞》等文献。在当时基督教报刊中,《圣报》为革命造势最为给力。

辛亥年南北议和过程中,袁世凯最初的方案是实行君主立宪制。1911年12月18日,议和地点转到上海。开谈那天,上海成立了“上海商界共和团”,坚决反对君主立宪制,以声援南方谈判代表。俞国桢在会上发表演讲:“中华民国受专制之苦,无论开会等均不自由,现共和成立,可得自由,岂非幸福?当共和成立,必须如孔子所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然不能成。苟有我,则一切不肯牺牲矣;能除我字,则团体可坚,同胞可联络也。”南北议和历时一个多月。该团作为南方民意的重要喉舌,用开会、发公告、上书北方代表唐绍仪等方式,帮助营造了有利于南方代表的谈判氛围。袁世凯迫于各方压力,最终采用共和国体。

上海民军驻防沪宁火车站

1912 年1 月15 日下午,上海基督教10 多个公会的1000 多名基督徒集会,补祝元旦并庆贺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俞国桢在会上发表长篇演说:“吾民260 余年,受满清专制之虐,今日得为共和政体之民国,如离苦海而登天堂。实吾同胞之幸福也。大总统幼年崇奉圣道,壮年热心国事,周游海外20 余年,造成革命事业,诚为万国钦仰。”他根据《圣经》,讲述了古代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上帝差遣先贤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他说,这是世界史中的“第一革命。后耶稣基督降世,舍身十架,救赎万民,为第二革命。当今大总统除专制而建共和,为第三革命”。通篇演讲畅快淋漓、震撼人心,全场多次欢呼,掌声如雷。当晚,俞国桢又和上海基督教界20多位华人领袖组建“中国基督徒共和协赞会”,宗旨就是:提倡、扶掖共和,争取民教平等、共享法权。会后,派代表赴南京面见孙大总统,筹商具体的推进办法。

1912 年5 月,袁世凯政府准备大借外债,东西各国组成资本团共同提供借款。借款的附加条件是监查我国的国用出入,督察我国裁撤军队。其实质是监督我国财政,限制我国军备,为瓜分我国做财政上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黄兴提倡“国民捐”,反对借外债。外国势力监督财政的论调才慢慢平息。17 日,沪军都督陈其美响应黄兴号召,议定了在上海落实的具体措施,发表《国民捐启》。20 日,俞国桢与上海传道联会的教牧同工即集会,成立爱国会,俞国桢任书记,响应号召,动员基督徒竭力捐输。6 月起,《圣报》连续刊登陈其美的《国民捐启》,扩大宣传、动员的范围和力度。

牧师为什么投身革命

《圣经·约翰一书》二章十五节明确要求基督徒:“你们不要爱世界。”据此,基督徒,特别是教牧人员,不能贪爱世俗的一切,不能争权夺利,更不用说参加改朝换代的革命。那么,俞国桢为什么要投身辛亥革命呢?或者说,他对辛亥革命的期待是什么?

俞国桢创立中国耶稣教自立会,是因为义和团教案后,教案成为受各界关注、威胁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关系政局和社会稳定的社会政治问题。中国人自立教会,就能除去教案的根源——外国势力。自立会离西人而去,要合法生存,就必须得到政府的承认和支持:一是承认中国人可以信仰、传播基督教,二是承认自立会是合法的全国性组织。但清政府历来严禁结党立会。中国耶稣教自立会虽是全国性组织,却仅得上海道台的批准;各地自立会,仅2 处得当地政府核准。面对各地各种名目的“自立”教会,自立会无法统合。为此,俞国桢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经数年努力,仍无结果。朝廷于1908 年颁布《宪法大纲》,仍然没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1910 年12 月,俞国桢代表全国基督徒进京向皇室贡呈圣经,“借贡经请愿”,希望清政府能挽回教权,支持自立教会。12 月21 日,他还联络基督教界诚静怡等翘楚,发起宗教自由请愿会。次年,发动了全国20 多万信徒署名上书请愿。当时,清政府已处穷途末路,哪里还敢因为丝毫不慎引发事端?直到辛亥革命前夕,“华民设教传徒”,仍然“有干例禁”。在一系列争取合法而不得的过程中,俞国桢逐步加深了对清政府的认识,与立宪派一样,投身革命。

1912 年3 月,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确定人民有信教和结社自由。在中国历史上,“信教自由”和“结社自由”第一次得到“法”的保护。这解除了自立运动的枷锁。1913 年,自立会由内政部核准立案,批文的态度非常明朗:“信教自由,载在约法,一经该教会在各地方官厅呈请立案,各该官厅自应力予保护,无须由部通饬。”自立会终于成为合法的全国性组织,各地自立教会纷纷归属并得以立案,自立会飞速发展。

猜你喜欢

大总统团员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团员想入党怎么办
中华民国“大总统”制始末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从舆论导向看武昌起义后的“拥袁弃孙”
民初《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条件与原因初探
“原件退回!”
介绍人要不断关心新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