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大师的最后日子
2011-07-26李迅
李 迅
一个初春的午后,笔者来到了著名书画家、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王兆荣先生位于上海和润家园的寓所。王老是一个非常谦逊儒雅、内敛含蓄的老知识分子,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美术师。1965年,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承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诸大师。曾任江西省书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江西省6届、7届政协委员,获得过江西省人民政府文艺创作一等奖。1993年奉调回沪后,先后任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术委员等。国画大师李可染曾评价他:“在我的学生中,王兆荣比较忠厚、老实,但他又明智、豁达、大度。我一直认为他会画的很好的。”王兆荣先生还有许多不凡的人生经历,浸没于尘世,极少为外人所知,而陪伴刘海粟大师度过人生最后的岁月,即是其中精彩的一节。本文根据采访王老所获资料及其它相关资料写成。
筹建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刘海粟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或许他是20世纪最具争议的中国艺术大师。他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率先倡导人体写生引轩然大波,争议一直到建国后由毛泽东说话才得以停止;他敢于抗争军阀孙传芳,差点被抓;伴随其一生与徐悲鸿的学术之争;晚年最终还是选择了祖国,并将其毕生最重要、最精彩的作品与其价值连城的收藏全部捐给了国家……
刘海粟参观即将竣工的刘海粟美术馆
现在位于上海虹桥开发区的刘海粟美术馆,宽敞、气派、典雅,陈列了海粟老收藏的宋、元、明、清的字画精品及其毕生创作的油画和中国画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不愧为海上一处艺术的殿堂。关于这座美术馆的筹建,大致缘起于1988年,1990年正式启动。王兆荣1993年奉调回沪后一直参与美术馆的筹建工作,后来又做了13年的副馆长。在美术馆2005年出版的《沧海一粟:刘海粟的艺术人生》一书中,刘海粟的传记部分是他写的,书中也回顾了这段建馆的历程。
1990年,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始筹建,消息传到远在美国的海粟老耳中,他立即写信给上海市文化局,表达了感谢之情并希望尽快落实,并表示要将一生的作品和藏品全部无偿捐给国家。同时他派长子刘虎到沪查看馆址。上海市文化局的领导也几次到香港与他会面,就馆址、馆的性质、设计方案、以及藏品清点捐赠、回沪后居住条件、生活安排等方面取得一致意见,签署了《拜访刘海粟先生有关事项的实施意见书》,确定了刘海粟夫妇回沪日期和百岁生日的具体安排。
1992年,江苏常州刘海粟故乡率先建立了刘海粟美术馆,江苏省也在考虑这件事。但海粟老本人觉得上海是他艺术发源地,又是国际大都市,馆址最后定在上海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上海市领导对刘海粟美术馆的筹建高度重视,江泽民、朱镕基、陈至立等领导同志先后有过重要批示。上海市计委也加紧立项、拨款。刘海粟美术馆筹建办也很快成立。筹建办当时征集了3个设计方案,对于这三个方案,上海市文化局约请了很多专家征求意见,并逐一加以完善。1993年3月,市文化局周渝生书记应邀赴港出席海粟老98周年华诞庆贺会,并把三个方案供他选择,他一眼就看中了上海工艺美校应届毕业生王小峰的方案,并在模型上签了字。关于馆址选择,曾先后考虑六个地方,最后根据海粟老的意见,确定在虹桥开发区。7月3日刘海粟美术馆在风雨中奠基,海粟老因故不能回沪参加,从香港寄回“释回真美”四个大字,以示庆贺。
1994年2月18日,刘海粟偕夫人回到他阔别已久的上海(直至他8月7日去世共170天)。3月16日,上海虹桥宾馆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海内外嘉宾800余人欢聚一堂。10时整,“艺术大师刘海粟百岁华诞庆贺会”正式开始。当穿着红色毛衣的刘海粟坐着轮椅进入会场时,十多架摄像机,百余只照相机对准了这位百岁寿星,上海所有美术单位的负责人在宴会厅门口恭候,并把他引入主宴席,此时会场全体起立,用热烈的掌声迎接他的到来。上海市委、市府领导陈至立、罗世谦、金炳华、龚学平以及老领导胡立教、汪道涵、陈沂等出席了宴会。陈至立同志代表市委、市府和吴邦国、黄菊同志向海粟老祝寿并赠送了紫檀木雕成的吉祥如意,海粟老发表即席讲话,他激动地说:“……我今天到家了!感到温暖、衷心愉快、高兴,生平未有……我大耄之年,精力已衰,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志在报国,弘扬中华文化,为人类做贡献,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奈我年老不学,还未完全做到,很惭愧,还要努力……我一百岁还是个开始。我还要十一上黄山,还要到四川三峡去,我还要创新,不断地创新,一切都是为祖国……我这次到世界各地看了看,哪里有我们祖国这样好……中国前途不可限量的……我还是回国,我们中国第一……”。王兆荣当时正在会场,亲耳聆听了海粟老的讲话,他对笔者说,“我很佩服海粟老,百岁高龄还能发表这样思路清晰的讲话,要知道这可是没有讲稿,完全即兴,但又动了真情、考虑周全的讲话,可见百岁老人豪情不减当年。”
刘海粟手书给江泽民主席的信
1994年7月下旬,天气特别炎热,美术馆已基本竣工,内部装修也大体完成,这时已住进华东医院的刘海粟急切想去察看。7月23日,冒着酷暑,海粟老夫妇在文化局的领导陪同下,坐着轮椅把新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看了个够,他异常激动,连声说好,并说:“一百年奋斗,能有这样,不容易。”
江泽民题写馆名
1994年,刘海粟夫妇回到上海后住在衡山宾馆,身体不适后住在华东医院。市文化局委派王兆荣陪伴海粟老左右,照顾他夫妇的起居。王老说,“一个百岁老人确实需要有人陪他说话,照顾他,对于络绎不绝的来访客人也要有限制的安排,这个工作当然不好做,但出于对海粟老的敬仰,组织上跟我谈的时候,我不假思索的就答应了”。
7月23日,海粟老视察工地后,捐赠仪式,开馆典礼,题写馆名等问题,也迅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切都要抓紧和提前进行,日期初步确定在10月份。王兆荣说:“以上几件事中,题写馆名一事,海粟老心里早有打算,要请最高领导——国家主席江泽民来题。”经请示市委的意见,市委建议请江主席题字要刘海粟本人亲自写信提出,这样比较慎重,市委可以将信转呈上去。海粟老对此非常重视,郑重其事的叫王兆荣替他起草一个初稿。王兆荣知道这封信的份量和重要性,一共起过三稿。其中,第二稿是用文言文写的,本想让它有文采些,他还特别请了高中同窗、复旦大学唐金海教授校正了一下。拿给海粟老看后,他说写得倒是很好,但不像他口气,王兆荣又写了第三稿。这一稿中的语气主要参考了刘海粟百岁生日时的讲话和其他文章,用通俗亲切的口气写的,这下老人满意了,只改动了几个字。王兆荣请他用信纸和签名笔重抄一遍,海粟老说:“我要用书法形式写,江主席那里没有我的字画,这封信可留作一个纪念。”
据王兆荣回忆,8月2日、3日,百岁的大师整整用了两个下午,拿一幅6尺对开的宣纸用手卷的形式抄写了全篇书信。虽然写字时手有些颤抖,但字写得苍劲有力。写的过程全程录了像。写完后,把手卷挂在墙上,海粟老即兴朗读了一下,非常得意,连说三声“写得好!”王老感慨地说,这是大师最后的作品了,三天后他就与世长辞了。这封信,用刘海粟长子刘虎的话来说,是父亲最后向国家主席表达了他爱国主义情怀,也是留给他们子女最珍贵的遗嘱。
给江泽民主席的信抄录如下:
江主席钧鉴:
十上黄山画展,公亲临主持,并题辞鼓励,历历在目,久未晤叙,常在念中。
一九八九年应邀赴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展画、讲学,即兴挥毫,影响之大,震撼之深,向所未有。大耋之年,精力已衰,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志在报国,弘扬中华文化,为人类贡献,为炎黄子孙扬眉吐气,为社会主义祖国增光。奈我老而不学,还未完全做到,尚需继续努力,一百岁重新开始,还要有新的创造。
今春上海为我举办百岁生日庆典,海内外亲友嘉宾八百余人,济济一堂,影响很大,我很感动。
经公批准建立的刘海粟美术馆,现已竣工。我决定将一生收藏的稀世珍品,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书画真迹三百多件,以及自己创作的三百六十件油画,二百多件书画作品,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此举得到家属、子女的理解、支持。这些作品将永远保存在“刘海粟美术馆”内,供世人研究鉴赏。
题写“刘海粟美术馆”馆额,主席可否于百忙之中为之挥毫? 如蒙垂允,不胜荣幸,这是对我一生追求真善美,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一生艰苦创新的最高评价、最大鼓励。海粟翘首,恭候佳音。专此 敬颂
道安
刘海粟 一九九四年八月三日
江泽民主席题词
1994年8月7日,刘海粟走完了他99年的世纪人生。8月8日,江泽民主席亲笔为刘海粟美术馆题写了馆名。1995年3月16日,值此刘海粟大师诞辰100周年之际,刘海粟美术馆正式开馆,刘海粟一生追求的宏愿最终达成。
大师最后的82天
王老对笔者说,海粟大师是1994年5月14日因双腿浮肿、腹胀不能排便而住进华东医院的,从这天直至8月7日病逝共82天,他都全程陪同。进院后,医院按惯例对他进行了全面检查,王兆荣记得当时一位老护士用手从海粟老肛门里把粪块一块一块挖出来,这让百岁大师非常感动。下面一畅通,海粟老顿时轻松了不少。他还风趣地说:“我其实没有病,只是器官都已老化、退化。这些零件运转了一百年,能不出故障?”可见,当时海粟老的神经和思维能力均一切正常,这棵斑驳沧桑的百年老树,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生命活力。
王兆荣说,海粟老住的是外宾病房,条件设备很好,还可以开小灶,负责他的医生叫崔永贞,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女教授。院长王传馥是著名的老年心血管病专家,还是刘海粟同乡,常州人,当然,感情就不一样了。护士小姐们对这位百岁大师到来更是小心翼翼,忙里忙外,海粟老到哪里都受到热情的欢迎。
海粟老的饮食由营养师严格配备,并将不易消化的蔬菜、豆制品、鱼虾之类粉碎成浆。由于海粟老是一位美食家,鱼、虾是否鲜活,一吃便知,他还有一个癖好,就是喜欢吃鱼头和鸡、鸭屁股,吃起来津津有味。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每顿饭菜都不吃光,总是要留一点,数十年不变,日日有余。王兆荣一次问他为什么能健康长寿,他说有几句长寿打油诗:餐餐七分饱,事事待人好,为善最快乐,健康活到老。得闲时,海粟老常常海阔天空的与王兆荣谈起他百年的经历,回顾了二十世纪许多与他接触过的重要历史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徐志摩、陈独秀以及汪精卫等,他虽有独特观点,但人物臧否的分寸又掌握的很得体。
等病情稍有稳定,海粟老开始锻练,每天上下午,王兆荣都要手拉手地扶他在走廊里走上几个来回。午餐后小睡,醒后往往是他一天精神最好的时间,常面对白墙发呆。王老说:“我知道这是他在墙上构思画作。他是天生的艺术家,不能手画时,就用心画。”王传馥院长听说秋后要举行刘海粟美术馆的开馆典礼,就把王兆荣叫去,跟王说:“医院会尽力把我这位同乡大师的生命延长下去,但恐怕也只能到10月份了。”王兆荣一听直发愣,到10月份还要争取?难道就剩下这么一点时间了。王院长说:“尽量争取吧!这还要看他自己和你们怎么配合了,毕竟一百岁了,随时都有离开我们的可能,你跟宣传部、文化局讲,要作好准备。”王兆荣顿时紧张起来,就瞒着海粟老,到局里去汇报。局里马上研究,各项工作要抓紧,尽量提前。海粟老将不久于人世,此事当时只有几个人知道。
王兆荣还记起一件事,海粟老从来不记得夫人夏伊乔的生日,但在医院他突然提醒大家:6月19日是师母80岁生日,这下夏伊乔感动极了。市文化局为此借百乐门大酒店为夏伊乔祝寿。那个酒店名也是刘海粟题的字,原作也悬挂在宴会厅内。王兆荣回忆:“那天海粟老特别精神,我帮他穿上法国定制的西装,洒了一点香水,装上假牙,戴上眼镜,俨然一副大师气派,我们问他,你今天送什么礼物,还有什么特殊的表示。他说,鲜花、蛋糕你们准备,我送一颗爱她的心。后来海粟老叫我带上红纸和笔墨,我才知道,他今天要写些什么。酒过半巡,刘海粟在一张四尺整张洒金红宣纸上写下一个‘爱’字,祝寿会的气氛一下子沸腾起来,夏伊乔在众人鼓掌声和生日歌声中吹灭了蛋糕上的蜡烛,感动得像小姑娘似的涨红着脸并流下热泪来。”
王兆荣在华东医院病房与刘海粟合影
当时周谷城先生也住在华东医院,海粟老一听便急切的想去见见这位老朋友。不久,两人终于见面了。王兆荣说,他们都坐在轮椅上互相拥抱、互相问候。周谷老说,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老人只剩下我们两个了。然后两人手拉手,轻声细语。王兆荣至今都非常后悔,没有带上照相机和录音机,记录下这感人的一幕。回到病房,海粟老很得意的对王兆荣说,周谷老夸他一生有声有色、活得精彩。
人活百年,终有离开的时候。1994年8月6日晚,刘海粟突然感到不舒服,并开始呕吐,不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王兆荣马上向上级领导进行了汇报。其后,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赶来看望,金炳华同志亲自安排,组织全市权威的专家进行会诊。8月7日凌晨0点38分,这颗跳动了一个世纪的心脏终因“肺部感染、伴发心力衰竭”而结束了其使命。
从刘海粟大师逝世至今,王兆荣十多年来一直在对刘海粟艺术进行潜心的研究,并先后出版了论著多种。本次采访临近尾声时,王老饱含深情的对笔者说,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索,特别是有幸与大师近距离的接触,他感到中国的美术界、艺术史界有必要对刘海粟大师进一步认识。他说:“海粟老的一生是一本太厚、太沉的书,他的技法、成就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开发。但学习他的精神比学习他的具体技法更为重要和迫切。海粟老的艺术里所散发的气派、气势、魄力、胆识和宽阔胸襟,正大气象,以及他那高度自信、一往无前、从不退缩的勇气,还有他在创作上能立足华夏,西为中用,不断探索求变,与时俱进的精神,都值得我们高山仰止、终生受用。”王老还说:“我从心底里敬佩大师,这个一生被毁誉不断的‘东方雄狮’、‘艺术叛徒’,到了暮年,依旧张力不减。他96岁还到美国大峡谷写生,一百岁仍扬言‘一百岁重新开始’!还要去三峡、黄山,还想横跨三个世纪,我想这就是刘海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