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2011-11-07刘昌华
刘昌华
“留守儿童”(the“left-behind”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普遍问题
1. 性格胆小、羞怯
笔者曾对某学校里的200名“留守儿童”进行过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近40%的说话声音小,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不会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平时在学校很少与人交往,在教室里喜欢发呆,性格极其内向。
2. 缺乏自信心,厌学、逃学
“留守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中学习成绩在中等及以下水平的占到了60%以上。很多学生有逃学、逃课的经历,或觉得“读书没意思”,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上进心,经常迟到、旷课,喜欢跟老师作对,扰乱课堂纪律。
3. 心理烦躁,情绪化,抵触情绪大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而在留守儿童身上就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子(女)双方仅能通过一根细细的电话线进行联系,日常生活中缺乏父母的关怀和照顾。而在电话中,父母说得最多的可能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这种只关心成绩,而不是从情感上对孩子进行安抚、沟通的做法,直接结果就是让孩子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回到学校,与同学之间也是成绩的比较,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容易情绪化,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对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表现漠然,甚至认为这种关心和帮助是对他的刁难,长期与老师和同学们处于对立面。
4. 性格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情感交流环境的缺失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性格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胆怯等。在长辈面前,经常表现得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在学校常常表现得不合群、嫉妒心强、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睦共处。
5. 早恋现象严重
早恋现象常见,从年龄上看是越来越小,从数量上看是越来越多,从深层次来看,他们更多的是缺乏亲情的呵护,需要在社会中找到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一种对情感缺失的渴望,他们希望生病了有人关心,在学校受委屈了有人安慰,遇到高兴事了有人可以共同分享,获得成功了有人去赞美、鼓励。
二、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的路径浅析
1. 家庭教育是中心
完整的家庭结构是孩子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留守型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过多打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进步,关心子女的心理动态,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其次,要经常与学校和老师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为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忌讳过度的物质满足,更多地注重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促进子女的健康发展。再次,“留守儿童”代养人要树立角色意识。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的生活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促其健康成长。
2. 学校教育是主体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要关爱学生,特别是对留守学生更需要加倍关怀。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专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情感缺失。
第二,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并主动与他们加强联系,学校可以通过开通亲情热线,随时保持与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第三,充分发挥班、队组织作用,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多让留守儿童举手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比如,开展“我的心路”主题班会,少先队开展“我能行”活动,参加学校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其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
第四,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中增加关于“留守兒童”教育的技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与一般儿童相比,有其特殊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难度较一般儿童更大,这就要求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工作时,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但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第五,学校应结合实际开办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与家长和代养人多交流,并对其进行有关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创设出良好的家庭环境。
3. 社会管理是关键
“留守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一是要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治理力度,杜绝未成年人进入;二是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享受平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加强新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从小的方面看,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家庭的稳定;从大的方面看,关系到我们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这也给我们教育者带来巨大的考验,关注留守学生就是关注我们祖国的未来。愿有志于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们,对留守学生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更愿政府不仅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更要加快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孩子在双亲的呵护下健康成长,真正实现标本兼治。
责任编辑:闵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