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2011-11-07韩绪鹏李道霖
韩绪鹏 李道霖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电力工程系,湖北 宜昌 443000)
高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韩绪鹏 李道霖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电力工程系,湖北 宜昌 443000)
面对电力行业的技术集成性极强的特征,随着“十二五”期间电力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行业和高职院校对现有的继电保护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在对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分析基础上,以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为例,探索出一种基于电力行业标准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且构建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最终实现人才的创新性发展。
高职;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途径
一、探索高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不成熟,对人才培养模式涵义的理解至今无统一定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一般做如下理解: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基于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由于电力企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专门性极强,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行业门槛较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隶属于电力能源大类,是高职高专院校为适应国家新能源战略和电力企业需求而开设的重要电力类专业。因此,开展对高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国内外学者一直比较关注。国外经过长期摸索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能力为基础的美国教育模式、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和培训并重的英国模式、以双元制模式和关键能力培养的德国模式。借鉴上述理论模式,国内学者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观点主要包括: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工学交替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2+1”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合作培养模式。虽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种类比较丰富,但是在实践中通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没法顾及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和专一性。随着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我国跨区域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力新设备、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特高压输电线和高压直流输电线在国内的建设、智能电网技术、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的发展以及超导储能电力设备、光电式和光学互感器的投入运行,都对现有继电保护人才梯队提出新的要求。通用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因而,从行业需求角度来说,探索合适的电力系统继电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分析
电力行业分析:“十二五”期间智能电网、特高压和新能源建设将成为推动电力设备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未来十年智能电网总投资预计为1万亿元,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和改造工作将全面铺开。特高压总投资将高达4000亿元,其中设备投资将达到2500亿元左右。从2011年到2020年新能源发展总投资预计将达到5万亿元,核电和风力发电将成为增长最快的新能源。
主要岗位分析:继电保护运行维护岗位、继电保护调试岗位、继电保护安装岗位。具体包括:①供电企业的生产运行部门:变电运行与检修、线路运行与检修、电力调度。②发电企业的运行与检修。③电力用户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④电力设备技术公司的生产、调试与市场营销。⑤电力设计单位、电力建设单位。
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为:在具有高中文化基础上,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基于电力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岗位分析,高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培养适应电力系统及工矿企业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领域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考虑专业设置的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比较明显,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素质应有所侧重。以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地处世界水电之都,继电保护专业在三峡区域服务的对口企业主要包括: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中国长江电力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凯迪股份电力有限公司。高职学院在设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特别加强学生在供电部分和输电线路的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的实践操作,以适应三峡区域的高技能人才需要。
三、基于电力行业标准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三峡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考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设置的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非常适合“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模式。但是该模式有一定的缺陷,其可操作性不强,目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仅停留在理论探索层面,具体的个案研究极其少见。由于这些方面的缺陷,围绕着探索有效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积极进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可行有效的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整个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流程如图1所示,包含六个子阶段:①基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的对应行业标准,初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强调一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并重。②在三峡区域开展行业培训,以及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支持。近年来,学院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实践计划项目,效果显著。③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组成专业委员会,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满足行业需要进行诊断,结合企业需要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④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以及承接行业科研课题。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岗位能力,例如直接与葛洲坝电力有限公司联合开发高压输电线路的继电保护课程。承接葛洲坝集体公司行业课题,获取电力行业的新技术与新工艺。⑤教学与科研成果申报与发表,目的是提高学院该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获取行业的认可与支持。⑥根据毕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和企业反馈,开展定期评估,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的不足。
图1 基于电力行业标准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由于电力院校主体功能是服务地方电力生产建设,电力高职院校一般具有行业资源优势和区域人才优势,强调高职服务社会功能即进一步做强电力高职院校的岗位资格证书培训和行业考试单位功能建设。基于行业标准的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增强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和岗位胜任力,促进成功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直接针对行业岗位或岗位群。该模式强调在办学模式方面依托电力行业标准,探索产学研合作形式;在专业建设方面,基于电力行业标准,开展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在课程建设方面,建设基于电力行业标准的精品课程,可以联合企业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教学组织方面,将行业标准融于实践教学环节。基于行业标准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造贴近生产实际的实训环境。
四、构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途径
1.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大力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无法完全对接,有必要改革教学模式,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对于专业技能课程建议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模式。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电气控制与PLC原理与应用》为例,通过模块化教学的直观体验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生非常愿意去完成各种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任务。
2.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督导反馈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教学质量是根本,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教学质量为保证,科学合理的教学反馈督导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是至关重要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职学院都在提升办学内涵建设,教学质量工程是重中之重。毋庸置疑,教学督导反馈机制科学,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合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助推器,否则会严重影响专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由于经验明显有异,针对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应区分对待。教学效果的好坏,应跟学院教学督导组听课、教研室同行评议、学生测评三方加权有关,不应单独侧重某一方面。
3.与行业标准完全对接,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在内容上突出行业标准和相关岗位核心能力对接。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摆脱“学科本位”的思想,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技能训练为中心,把理论知识和工程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目前与行业标准比较贴近的课程体系设计,应大力开发。同时,应将行业标准和行业关键能力体现在课程体系中。由于岗位科技含量较高,岗位有可能随着新技术而变动,应倡导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并重,增强行业的适应性。
4.狠抓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工程能力
加强双师型专业团队建设,鼓励专业教师获取相关岗位专业技能培训教员和考评员资格证书,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必须正视的是,目前高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体上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利用产学研合作方式,把专业教师派往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行业新技术,是提高双师型素质的一种快捷有效途径。应该说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前提。
结合上述措施,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①以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任教师为主体,组建电力技术专业群教学团队,成功申报2010年湖北省省级教学团队称号。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成功申报2010年“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聘请电力行业高级工程师担任继电保护工实训指导老师。③学院每年定期设置“师生技能竞赛月”竞赛,设置电力系统自动装置操作比赛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分项操作比赛,为学生创造技能展示的平台。④教师积极申报各项企业科研课题,专任教师成功申报湖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计划项目并获资助。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投入运行,直接导致行业对高职继电保护人才队伍的新要求。在对电力行业和继电保护岗位进行定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应电力行业需要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最后从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四方面构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途径,最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性发展。
[1]吴万敏,姚琳莉.论行业高职院校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必要性[J].高教探索,2010(6).
[2]赖永辉.基于行业服务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3]付春生.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
[4]冯仰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5]吴家礼,许芳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2).
[6]刘吉臻.从行业需求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7]冯建军,黄金火.高职高专“三位一体”合同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0(5).
[8]黄柏江,林娟.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六个追问[J].教育与职业,2010(32).
[9]陈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引入企业理念的意义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8).
[10]庄小将.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J].职教论坛,2010(30).
[11]郭卫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课程内实训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3).
[12]彭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Exploration 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for Power System Relay Protection and Automation
HAN Xu-peng LI Dao-ling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Three Gorges Vocational Collegeof Electric Power,Yichang443000,Hubei)
For the faceof thepower industry technology features highly integrated,with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new equipments and technologies duringthenext national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indust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havemadenewrequirementstopower relay protection and autom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Based on power relay protection and automation in the position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for the three Gorges Power Vocational Collegeof Electric Power as an example,thispaper explores anew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power systemrelay protection and automation and constructs a trainingrealization of patterns.Based on thepower industry standard,thenewmodel realizesthe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tal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relay protection and automation;talentscultivation;realization way
G718
A
1671-5004(2011) 04-0113-03
2011-2-14
[基金支持] 湖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XD20100970)
韩绪鹏(1983-),男,湖北鄂州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电力工程系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助教,工学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电力系统自动化。
李道霖(1968-),男,湖北天门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电力工程系系主任,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电力系统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