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科技实力 营造创新环境
2011-11-07郭霞
□ 本刊记者 郭霞
布局科技实力 营造创新环境
□ 本刊记者 郭霞
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和经济发达城市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重点发展战略型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建设创新城市的步伐,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重点加强平台和基层建设,不断强化服务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在自主创新、提高服务能力、营造创新环境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创新政策引领企业快速发展
平均每两分半钟,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就有一名患者接受这家企业产品的治疗。
这家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心脑血管支架上市后,迫使国外同类产品在我国市场的售价下降了2/3,从平均单个售价3.8万元降到了1.08万元……
这家企业就是业内人士所熟知的微创医疗器械 (上海)有限公司。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从1998年5月诞生到今天成长为在国际介入医疗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疗器械企业,微创只用了10年时间。
微创的成功固然离不开核心团队的艰苦创业和持续的自主创新,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在企业发展关键阶段给予的资金支持,无疑成为其迅速发展的重要推手。
上海市创新资金的设立,与国家创新基金相配套。截至2009年底,支持项目4337项(其中小巨人453项、其他3884项),资助经费近11亿元(小巨人5.01亿,其他5.91亿)。对处于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创新资金无疑是“雪中送炭”,极大增强了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资金扶持的企业,有的正在茁壮成长;有的已经成为国内该行业的排头兵,占有了国内市场较大的份额;有的企业已经占据世界技术的前沿,如现代浦东制药有限公司、上海中科合臣化学有限公司、上海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实现了上市。
上海粱江通信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树成把创新资金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伯乐”。当初就在企业快要支撑不下去,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公司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信令引擎技术项目得到了创新资金的支持,这个项目实施后使企业起死回生。目前,该项目产品已覆盖中国移动11个省市、中国联通3个省的网络,粱江通信成为了唯一提供对省内和省际不良信息实时监控的厂家。
上海市创新资金的实施不仅直接支持了企业的研发活动,并更大程度地吸引集聚了银行、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了创新资金的杠杆效应。在市级创新资金的引导下,各区县也积极配合,出台相关政策:如杨浦区出台了9条新政策,包括小企业捆绑发行短期企业债券、推出面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等;徐汇区则推出了试点贷款担保“绿色通道”,将中小企业获得免实物抵押担保贷款的限额从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随着上海市创新资金工作的逐步深入,上海市科委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开始不断“前延”与“后伸”。“前延”就是支持初创企业,“后伸”就是“科技小巨人工程”。
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小巨人工程,是上海市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已成为“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区联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品牌和亮点之一,哺育出如新时达、凯泉泵业、神开、海隆软件等一批创新行业龙头企业。据悉,90%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建立了自主品牌或注册商标,75%科技小巨人企业承担国家或地方科技项目。2010年,全市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年销售额已超千亿元。
为了将“小巨人工程”落到实处,上海市科委以资金、项目、平台、人才、政策为抓手,关注中小科技企业从出生到发育、从成长到壮大的整个过程,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尽最大的努力降低企业创新创业的门槛和成本,化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系统风险。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小巨人工程”出现逆势飞扬之势,涌现27家科技小巨人企业,比2007年增加了35%。上海市科委制造业信息化专项也专门设立小巨人企业子项,为小巨人企业的信息化提供420万元的经费支持。
2009年获得科技小巨人企业称号的大亚科技,在2005年进入数字电视领域,业务增长迅速,仅2008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就达到2亿元,是全国机顶盒品牌前十名。企业自创立以来,重视研发投入,建立了广电产品研发中心和数字多媒体研发中心,均占据数字电视行业技术前沿的实验室,投入研究经费超过1300万元。“科技小巨人的专项扶持对公司在高清机顶盒项目上的研发有巨大推动作用。” 大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兴康说。
上海蓝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于2006年成立,是IT技术外包服务商。成立5年来,在业界已经具有一定的美誉度,获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科技创新资金、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上海加速企业创新计划项目等各方面给予的奖励10余项,在向高新技术企业步步迈进的过程中,蓝盟逐渐改变了原来在技术资质上有所空缺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公司的技术显示度。如今,蓝盟正在筹划申请科技小巨人企业。
“政府资源对创业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助推器,通过申请科技小巨人企业,可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蓝盟总经理夏立成告诉记者。
“十一五”期间,上海先后出台了《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等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逐步形成了科技创新的政策服务体系,进一步营造浓厚、便捷的科技创业环境。
“十一五”期间,科技园区依托丰富的政府资源和专业的孵化服务能力,紧紧围绕培育企业和促进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作贡献
平台资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蓄力
在201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获得了“‘十一五’国家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科委重视研发平台建设,把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以推进。目前,平台“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的理念不断深化,体系日益完备,功能不断完善,面向产业发展与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中,中科新生命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新近联合开发了一个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方法,检测限可达0.0045 mg/kg(4.5 ppb),且单个样品的分析时间少于6分钟。这个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国标法中的灵敏度问题和繁琐的样品前处理问题。
中科新生命公司是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控股的从事蛋白质分析测试、蛋白质组学研究服务及产品开发的生物高科技公司,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FDA和SFDA要求常规药物蛋白质及多肽类样品分析测试,同时也可以对特殊样品的特殊要求建立创新性技术测试方法, 用户包括葛兰素史克(GSK)、药明康德、诺华制药、海正药业等国内外知名制药企业。公司于2008年11月加盟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如果每个测试企业自己独立完成测试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才与设备的重复投入建设,这些无疑是巨大的资本投入,也是中小企业所无法承担的,但是有了中科新生命这样一个蛋白质分析测试服务平台后,测试单位只需支付很少的测试服务费用,就能完成所需的测试服务,并获得相关的测试数据,这种商业模式为企业节约了相当大的营运成本。”中科公司负责人表示。
上海能济电气有限公司是以路灯节能及智能控制为核心业务的一家小型高科技企业。其核心产品之一的HID电子镇流器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企业通过多年的技术探索,已经找准了产品正确的技术路线。但是由于缺少高精尖的检测设备,仍然有个别的技术参数没有调校到最优指标,局部工艺仍然有改进空间,导致技术优势在成品上常常难以发挥。这一问题多年困扰着能济电气的研发人员,也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了解到能济电气的困难后,利用平台资源,联系到了在国内具有权威地位的上海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中心了解了产品的技术实力后,认为该产品有能力去申请中国节能产品,并且表示愿意协助能济电气改进各项技术指标以达到产品认证的标准(CSC)。检验中心的支持坚定了能济电气提高产品技术指标的信心,同时研发平台在检测经费上也给予了企业一定的支持。在多方的支持与努力下,帮助能济电气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促进了企业发展。
作为上海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直接面向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载体,为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服务重大项目“铺路搭桥”,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活力之源”,目前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网络已经延伸至上海19个区县,加盟单位遍布全市各个角落,在上海市科技创新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技孵化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科委不断深化市区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区县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建设和企业培育等方面的主体和载体作用。随着上海高新科技发展“一区多园”格局的形成,市科委积极构建由创业苗圃、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科技园区组成的创业体系。目前,全市已有4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7家,孵化面积达60.0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100多家;拥有1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
2010年1月10日,杨浦区被正式授予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在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推出“构建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决策后,杨浦区抓住政策契机,2009年,杨浦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已经调整到24:76,知识型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31.6%,以现代设计为主的“环同济经济圈”产值达123亿元。形成了以现代设计业为特色的同济科技园、以电子信息业为特色的复旦科技园、以现代财经服务业为特色的财大科技园、以绿色电力科技与新能源为特色的电力科技园,涌现出复旦光华、复旦微电子、复旦天臣等一批“复”字头和同济芯豪、同济同杰良等一批“同”字头的科技骨干企业,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作为国家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浦东新区通过机制探索与突破,形成了一套日趋完善的培育机制和创新体系,开掘出了真正的创新原动力,已初步形成包括专项贷款担保资金、小额贷款公司、张江易贷通平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互助计划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仅2008年,浦东科技发展基金就资助项目900个。“十二五”期间,浦东将统筹安排20亿元,以浦东科投、张江科投两个国有创投公司为平台,投资支持一批高端人才的科技型创业项目。根据未来5年的规划,2015年浦东新区的工业总产值有望达到12000亿元左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6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0%左右。
在张江高新区,复旦张江生物技术公司从6个人50万元起家,在孵化中成长,实现了“下楼落地”,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成为园区创业企业上市第一家;由留学生周敏、徐红岩夫妇创办的“吉尔生化”,自行研究开发和生产了一系列高难度高附加值的多肽产品;展讯通信研发出世界首颗基于TD-SCDMA3G标准的双模多频芯片,其GSM/GPRS和EDGE射频收发器两款产品已经具有国际竞争力,成为国际手机巨头三星的芯片供应商,实现内地手机芯片设计企业“零”的突破……张江高新企业在孵化中彰显生机活力。
在黄浦区科技京城的集成电路孵化器内,集聚和培育了一批知名企业:复旦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上海敏勤电子有限公司从一个名不经传的科技型企业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的企业;上海富瀚微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开发H264标准数字电视解码芯片,成为我国第一家向美国出口IP核的企业,成功融资2000万元;上海闻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从2005年初期注册资本10万元,职工不足30人的一家小公司,一跃而成年销售额超过20亿的国内第一大手机方案公司……
在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引进的1200家企业中,其中有800多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漕河泾开发区通过加强投融资服务、拓展国际化融资渠道、建立区域风险投资联盟等多种方式,掀起了科技企业资本上市的热潮。2008年征途网络上市时总市值达到42亿美元,成为在美国发行规模最大的中国民营企业。漕河泾开发区实现区域每平方公里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较“十五”期末增长56.5%。
“十一五”期间,科技园区依托丰富的政府资源和专业的孵化服务能力,紧紧围绕培育企业和促进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作贡献,巩固并进一步提高了行业集聚及辐射效应,已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