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11-11-07
声音
中国不仅要变成世界工厂,也要成为世界实验室。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科技部五年规划起草组成员孙福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未来五年,中国内地最发达地区将建成研发区,配备先进的设施,实施灵活的政策,以丰厚的报酬网罗世界顶级人才。
◆在中国现在万事谋求即见成效的社会短视环境下,人才和购入世界一流设备一起,都不能实现得到充分利用。
——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官房总务课课长、前日本驻华使馆一等秘书伊佐进一近日在东京发表题为“讨论今后的中国科技”的演讲,在他看来,中国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认准收购海外技术企业、刷新包装显然比自己花钱去研究、发明合算,仍然是“拿来主义”,没有创新意识,知识产权意识也很低。
◆ 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四个‘不相适应’。这四个‘不相适应’表现为:创新人才队伍和整体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创新体制和管理与科技创新及其社会价值实现途径的客观规律不相适应;创新资源、要素的结构和布局与我国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不相适应;科技创新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国家、社会、人民的期待不相适应。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日前举行的中科院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如是总结。
◆ 规则已经改变。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技术革命改变了我们生活、工作和做生意的方式。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今年的年度国情咨文中,没有向以往众多总统那样强调军备,而是号召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资力度,以保持和扩展美国的经济与科技优势。奥巴马在咨文中措词激烈地表示,尽管美国仍然是当今从iPad到“脸谱”网站等一些重大技术的发源地,但美国人在许多领域已经落后了,比如韩国家庭的上网条件更好、中国现在拥有速度更快的火车。
◆ 中国国企的贡献并没有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美国西北大学长期研究中国国企问题的专家史宗翰博士认为,中国国企几年的发展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无可否认,但仔细分析,大多数国企“在剔除政府给予的各种补贴之后,不仅没有利润,反而有很大亏损。”而且,国企对资金的垄断和市场的控制,客观上压缩了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私人企业的发展空间,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
◆ 有些人认为中国不具备制造高性能飞机发动机的材料,但是,他们错了。
——在材料学家师昌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澜庭为之鼓舞,他说,这是中国航空材料科学领域期待已久的最高荣誉,“随着越来越多质量上乘的材料研发成功,我国正在迅速缩小与世界一流发动机制造商之间的技术差距。”
◆ 中国正在实施可以称为‘蛮力’的战略。
——美国大规模创新研究所创始人、《创新国家》一书作者约翰·高认为,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行的国家专利发展战略是一种用数量催生质量的手段,这一情况“充满动感,很不稳定”,他认为,中国在科技领域能否持续进步,取决于能否把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的优势。
◆ 未来10年,中国不能再依赖廉价劳动力、对资源的挥霍浪费、大规模制造和仿造。
——在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新加坡《海峡时报》撰文评述,中国要从“世界第二”变为“世界第一”,必须改变发展方式,否则,所有关于“第一”“第二”的讨论都可能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