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村庄特征区域划分与优化策略研究

2011-11-07刘复友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安徽省村庄特征

刘复友,杜 岭

(1.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安徽省村庄特征区域划分与优化策略研究

刘复友1,杜 岭2

(1.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经济基础。由于安徽省地区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貌不同。其村庄建设的内容、重点、模式和方式上也都不同。基于此,以村庄分布特征、地形地貌特征、村庄发展阶段为视角,以县(市)域为单位,将安徽省的村庄分布划分为五个特征区域;结合安徽省的分区城乡统筹模式,提出各特征地区村庄发展的优化策略。

村庄;特征区域;优化策略;安徽省

1 引言

2003-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8年以解决 “三农”问题的为主题的一号文件。2003-2006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本身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2007年,更是明确地提出了“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确立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目标。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发,强调了在现阶段“城乡统筹”作为解决“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地位。

同时,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不同农村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分异,在不同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机制下形成或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地域综合体,今后农村经济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适应不同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农村经济地域综合体发展。因此就需要对安徽省的村庄建设发展类型划分进行指导。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探讨不同特征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所处阶段和发展问题,研究特征地区农村发展的主要模式和发展前景,为村庄的分区统筹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2 安徽省村庄特征区域划分

2.1 特征区域划分视角

当前村庄的建设发展必须要符合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条件等要求,因此关于村庄发展区域划分要依据当前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同时要兼顾各地区的自然地形地貌、资源条件与村庄分布特征。

村庄分布特征分析,主要分析区域的村庄分布的状态。村庄发展阶段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渐进性。总体趋势是由低往高发展的一个过程,安徽省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其村庄的建设内容、重点、模式和方式上都应不同。村庄发展阶段的区划不能仅考虑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必须兼顾农村地区所在城市的发展水平,从城乡联系的角度进行类型的区划。自然地形地貌的分析,主要考虑不同地形条件对村庄的建设发展的影响。

2.2 特征区域划分方法

2.2.1 村庄分布特征分析 以《安徽省2011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选择县(市)域村庄(行政村)分布密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口分布密度三个参考指标。以村庄分布密度为对象,进行了两两交叉分析,得到村庄分布特征区域。采用聚类分析得到村庄分布的特征区域(图1)。

2.2.2 村庄发展阶段分析 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角度,以县(市)域为单元分别设立了评价安徽省城市和农村发展水平的两套指标体系,将安徽省的城市与农村发展水平分别划分为强、中、弱三个级别,并对各县(市)评价结果进行了叠加分析。主要采用线性加权法来确定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水平,以县为单元首先用均值化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采用德菲尔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对整个指标体系的贡献度,即权重。利用线性加权和法,确定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指数。将村庄与城市的发展指数叠加。再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城乡发展阶段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村庄发展阶段划分(图2)。

2.2.3 自然地形地貌分析 利用ARCGIS对安徽省的1:25万DEM图,进行地形分析。安徽省地形地貌区域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区域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区。具体分为皖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平原区、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区(图3)。

图1 村庄分布特征区域分析

图2 村庄发展阶段分析

2.3 特征区域划分结果

将村庄现状分布特征区域、村庄发展阶段、安徽省地形地貌区域进行交叉分析,最后利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相关城市的行政区划,利用GIS进行空间位置查询功能,划定安徽省的村庄特征区域(图 4)。

特征区域1地区:临泉、界首市、太和、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阜阳市、阜南、颍上、砀山、萧县、宿州市、灵璧、泗县。

特征区域2地区:濉溪、怀远、固镇、五河、蚌埠市、凤台、淮南市、长丰、合肥市、肥东、肥西、舒城、庐江、巢湖市、含山、和县、马鞍山市、当涂、芜湖市、芜湖县、宣城市、繁昌、南陵、铜陵市、铜陵县、无为、枞阳、桐城、安庆、怀宁、望江。

特征区域3地区:凤阳、明光市、定远、滁州市、天长市、来安、全椒。

特征区域4地区:霍邱、寿县、六安市、金寨、霍山、岳西、潜山、太湖、宿松。

特征区域5地区: 池州市、东至、石台、青阳、石台、泾县、宁国、郎溪、广德、旌德、绩溪、黄山、歙县、黟县、休宁、祁门。

综合安徽省村庄分布特征区域分析、村庄发展阶段分析、自然地形地貌的分析,以及相关描述能够得到安徽省村庄特征区域特征表。

图3 自然地形地貌分析图

4安徽省村庄特征区域

表1 安徽省村庄特征区域特征表

3 特征区域村庄发展与布点规划问题分析

3.1 村庄发展与问题分析

3.1.1 村庄的产业发展缺乏协调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这种“各自为政”的观念在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尤为根深蒂固。村庄与村庄之间,村庄与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缺少必要的统筹安排和协作,突出表现在土地利用上,三十年土地承包责任制要求农民承包田相对稳定,这对跨户、跨组,尤其是跨村调地造成很大难度,造成移民搬迁难以落实、产业园区用地难以协调等;在产业发展上难以形成规模;设施缺乏共享,造成设施重复建设、搬迁移民时部分散居农户无法享有基本设施,以及缺乏经验交流等,这些都不利于村庄的发展。

3.1.2 “城—镇—村”体系不健全 城镇体系由“市(县)一镇”组成,镇村体系由“镇一村”组成,其中镇可以分为中心镇和一般镇,村则可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安徽省地区“城—镇—村”的体系中,中间层次薄弱,主要表现为建制镇数量较多,但平均规模偏小,多数城镇以传统的农村中心地职能为主,发展水平低,经济实力弱,中心城镇的带动力也不明显。由于城到村的各层职能结构不完整,镇—中心村—基层村的体系不健全,使得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间联系不紧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弱。

3.1.3 村庄各类服务设施不完善 大部分村庄中,除个别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齐全外,村庄普遍缺少文化、教育、卫生、服务设施。休闲场所不足,文化生活单调,一些基本的服务设施诸如卫生所等数量或规模低于标准,村庄的自我服务功能低下,村民生产生活多有不便。

镇(村庄)间的道路标准、质量、密度与日益增长的运力需求相比极不相称,加之山脉、河流等自然地形的限制,修建公路成本高,施工困难,目前许多乡村公路依是不足3m宽的土路,道路质量差,安全隐患大。村庄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是许多地区村庄面临的普遍问题。

3.2 目前村庄布点规划问题分析

我们研究了“十一五”期间已编的各类村庄布点规划成果,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3.2.1 村庄的空间整合视角缺乏综合性 村庄空间整合是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进行。但是现有成果或从城镇化导向下研究村庄整合,或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角度研究村庄整合,或者从新农村建设角度研究村庄整合,研究视角过于单一。忽略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对村庄整合的影响,没有从多重角度去综合审视村庄整合。

3.2.2 村庄的人口分配研究缺乏动态性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行政区划在约束村庄人口流动方面的作用日趋减弱,村庄人口主要围绕产业布局进行迁移,人口流动的规模和范围明显增大,需要加强对村庄人口分配的动态研究。

3.2.3 保留村庄的选择缺乏科学性 目前选择保留村庄多是从耕作半径、村庄人口规模、行政管理习惯等方面进行简单比较来确定的,考虑的影响因素尚不够全面。即使少数成果考虑了村庄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也多以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为主。但是,村庄体系规划中的村庄很多,村庄发展评价所涉及的数据十分庞大,仅靠定性分析难以客观地做出选择,必须借助定量分析方法才能科学地反映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

3.2.4 村庄体系规划缺乏可操作性 村庄体系规划实践中,普遍存在重视目标而忽视实施可操作性的问题。大多数布点规划成果主要关注的是村庄迁并结果、等级结构、规模结构、发展策略、配套设施等方面,但是对村庄整合的实施步骤、政策保障措施、特色延续等方面存在不足。

3.2.5 村庄空间分布模式研究有待深入 随着产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职业多元化的加剧和乡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乡村居民点分布已经从以耕作半径主要的均质分布模式开始分化。综合经济发展条件、自然地形地貌条件、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地区的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针对地区的不同区位条件、自然环境条件、产业发展条件,分析不同模式整合的影响,为地区选择合理的村庄空间分布模式提供参考。

4 不同特征区域村庄发展优化策略研究

村庄的规划建设必须有重点、有步骤的推进,而不应该是一种模式。村庄特征区域划分的目的之一便在于此,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自然地形地貌状况,村庄分布状况,将安徽省划分为五个村庄特征区域。针对特征地区的村庄发展与布点规划存在的问题,结合安徽省分区城乡统筹模式,提出了特征区域村庄发展优化策略。

4.1 各特征区域村庄发展的优化策略

4.1.1 特征区域1优化策略 该区域村庄发展的主要特征为人口密度稠密,村庄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村庄发展阶段相对落后。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为平原地区。因此,该地区的村庄发展重点在于要构筑均衡的镇村体系。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配置相对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优势农业集群化、加强农村产权市场化、引导农民新型城市化和农民劳动力转移的多元化。

4.1.2 特征区域2优化策略 该区域村庄发展的主要特征为人口密度稠密、较稠密,村庄密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高,村庄发展阶段发达或相对发达阶段。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为平原地区。主要分为两个发展地区:

(1)以产业转移促进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地区。主要是沿江平原地区,也包括合肥,肥东等地区。这些地区应该有效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发展和升级,增强大城市带动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策略,进一步提升城市化水平,做大做强城市主城区,增强中心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的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以促进城市同城化、城乡一体化。

(2)“城、矿、乡统筹”地区。 主要包括淮南、淮北、宿州部分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矿资源开采规模与沉陷区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市内城矿乡三元结构突出,城矿乡统筹发展的难度还将进一步扩大。需要充分考虑地上与地下的统筹,尤其是涉及沉陷区居民搬迁与城镇化途径,必须结合当前的实际体现动态的、逐步实现的特征。应紧紧抓住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和综合治理这两个关键,化问题为机遇,促进城乡统筹目标指引下空间重组,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规模经营集中。

4.1.3 特征区域3优化策略 该区域村庄发展的主要特征为人口密度较为稠密,村庄密度居中,经济发展水平中等,村庄发展阶段为发展中或相对发达阶段。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为丘陵地区。

该区域村庄发展应该抓住产业发展和升级的机会。提升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城市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推动公共产品与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以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

4.1.4 特征区域4优化策略 该区域村庄发展的主要特征为人口密度稀疏,村庄密度稀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村庄发展阶段为相对发达或发达阶段。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为山区。

该区域拥有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因此村庄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生态经济,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实施国际乡村旅游合作示范项目和“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农村居民点不宜采用“大拆并大建设”的模式,而要深度挖掘各个乡村的历史文化、居住特色、实施古民居保护和风貌整治,着重于村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整体风貌维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及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4.1.5 特征区域5优化策略 该区域村庄发展的主要特征为人口密度稀疏,村庄密度稀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村庄发展阶段为相对落后阶段。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为山区。

该区域的村庄外流出去务工的人数较多,容易出现“空心村”的现象。村庄的发展更应该以“适度城镇化和生态移民”为指引,大力促进有条件和对生态影响较小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加强引导山区村民向县城与中心镇集中,同时还要鼓励村民向生态承载力较强和就业岗位较多的皖江地区移民。

5 结语

由于安徽省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差异,必然导致各个地区的村庄建设与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也各具特色。同时,村庄布点规划与村庄建设具有阶段性或时代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城乡统筹的视角下,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协调发展。针对不同特征地区的村庄发展与实施,也应该实行不同的优化策略与政策支撑。

[1]刘复友,汪树群.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的安徽省分区统筹模式研究[J].城乡规划,2011(2):133-137.

[2]崔明,覃志豪,等.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6(12):27-32.

[3]秦杨.浙江省县(市)域村庄布点规划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4]朱传耿,马晓冬,等.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A Study of Feature Region Partition and Its Optimizati on Strategy of the Villages in Anhui

Liu Fuyou1,Du Ling2
(1.Anhui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Hefei,Anhui 230022;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Hefei,Anhui 230022)

China has entered the middl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has economic basis to promote agriculture by industry and boost rural areas by cities to some extent.There exists great difference am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s in Anhui.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rrains and landforms lead to different content and emphasis and modes of village construction.The paper,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village distribution and terrains and landforms,classifies Anhui village distribution into five feature regions with a county or a city as a unit,and present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village development of feature regions with coordinat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modes.

Villages;Feature Regions;Optimization Strategy;Anhui

TU982

A

1674-1102(2011)06-0006-04

2011-11-01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040606M120)。

刘复友(1962—),男,安徽枞阳人,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规划;杜岭(1986—),男,安徽肥东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责任编辑:陈晓华]

猜你喜欢

安徽省村庄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